問壹下哈爾科夫坦克工廠的歷史
[編輯本段]開端
這個設計局的任務就是研制履帶戰鬥車輛並協助工廠建立生產線,使圖紙成為實際的產品。然而,由於缺乏必要的工具和設備,GKB OAT的早期工作幾乎沒有什麽成效。盡管如此,GKB OAT仍與國內幾家實力比較雄厚的機械制造廠合作(其中包括哈爾科夫機車廠——Kharkiv Locomotive Plant),組織技術力量和生產設備,建立坦克生產企業,為國產坦克的誕生做著準備。哈爾科夫機車廠在1923年設計並制造了***產主義(Kommunar)履帶拖拉機,該廠擁有生產履帶車輛的生產設備和壹定的經驗,這為建立坦克生產線奠定了良好基礎。 蘇聯關於正式研制和生產坦克的官方文件最早出自1927年12月1日動員委員會的決議,當時國防工業中央管理局在1928年1月7日發布了第1159/128號文件,文件規定“……應當立即考慮在哈爾科夫地區建立坦克和拖拉機生產線……”(哈爾科夫地區檔案館,93號檔案文件、第5頁)。根據這些決議,1927年12月,當時的哈爾科夫機車廠挑選了幾位拖拉機設計師組成了坦克設計小組(Tank Design Team),由壹位年輕的機械工程師伊萬·N·亞歷克先科領導。這個設計小組最初的任務是與GKB OAT密切合作設計壹種坦克,項目代號1-12-32,同時向工廠提供設計圖紙並參與建立坦克生產線的籌備工作。隨著設計工作範圍的擴大,1928年初,哈爾科夫機車廠獲準擴大設計小組的規模,再招入8名設計師。莫洛佐夫機械設計局的雛形就此建立起來。
[編輯本段]快速坦克時代
1928年秋天,哈爾科夫機車廠贏得了制造壹輛快速坦克的原型車(1-12-32項目)。這輛快速坦克原型車就是T-12坦克。T-12坦克是壹種雙炮塔坦克——主炮塔上方有1個小型的機槍塔,可獨立旋轉。主炮塔裝有1門45毫米火炮,火炮兩側的球狀機槍座上各安裝1挺7.62毫米機槍。坦克安裝了壹臺蘇聯研制的M-6發動機。參加設計工作的包括GKB OAT的自行車輛部主管——V·I·紮斯拉夫斯基教授——他後來成為蘇聯紅軍機械和摩托化軍官學校(Military Academy of Mechanisation and Motorisation of RKKA,今天的馬利諾夫斯基裝甲兵學院)的坦克部主任。航空發動機設計師,後來的蘇聯科學院院士A·A·米庫林則設計了坦克的動力系統。 哈爾科夫機車廠在制造T-12坦克之前只制造過拖拉機,所有生產坦克必需的特種制造設備他們都沒有,工人們也沒有制造坦克的經驗,但盡管條件艱苦且缺乏經驗,T-12原型車的制造工作仍然進展很快。1929年底,T-12坦克原型車下線,1930年1月開始工廠測試,2月,官方測試正式開始。 由於T-12坦克原型車的車重超出了方案設計時的要求(實際車重20噸,超標4噸),並且在結構和機械方面也有不少問題。坦克設計小組不得不在緊迫的時間下參考測試結果進行重新設計。這個推倒重來的方案實質上帶來了壹個全新的設計——坦克重量和單位壓力被降低;而發動機輸出功率和坦克速度都得到了提高;坦克前部駕駛艙左側安裝了第4挺機槍,並設置了機槍手座位(由此,坦克的火力分成了三層,這是坦克發展史上的創新)。新的坦克設計方案被命名為T-24坦克。 T-24坦克是由哈爾科夫***產國際機車廠(Kharkiv Komintern Locomotive Plant,前哈爾科夫機車廠)坦克設計小組獨立研制的第壹型戰鬥車輛。T-24坦克在1931年開始生產,同年,25輛T-24坦克開下生產線。這也宣告除了列寧格勒布爾什維克工廠的坦克生產線外,另壹個坦克生產中心在蘇聯南部現出雛形——哈爾科夫***產國際機車廠。那時,工廠已經專門建裏了壹個特別T2車間,用以生產坦克,而1927年組建的坦克設計小組已經成為新成立的由伊萬·N·亞歷克先科領導的T2K坦克設計局的核心,參與設計、制造和測試T-12和T-24坦克的工程師們也加入進來。下面這些人是蘇聯坦克工業的先驅,我們有必要記住他們的名字:伊萬·N·亞歷克先科、L·L·阿爾費羅夫、A·S·邦達連科、P·N·哥裏永、E·T·季卡洛夫、V·I·多羅申科、V·T·基裏連科、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N·G·波利雅可夫、M·I·塔爾西諾夫。S·N·馬霍寧負責工廠的全盤生產工作。 考慮到哈爾科夫***產國際機車廠在此前的坦克設計和制造中已經獲得了壹些經驗,1930年,他們得到了壹個重要的任務——為蘇聯紅軍陸軍部隊研制壹型快速坦克。為了保證快速坦克的研制工作並改善管理狀況,蘇聯紅軍機械化和摩托化管理局(Administration of Mechanisation and Motorisation of the Red Army)派出了經驗豐富的軍事工程師N·M·托斯金前往T2K坦克設計局,領導研制工作。 BT快速坦克(俄語中快速坦克的字頭縮寫)的研制工作很快超出了計劃的限制,而發展成壹個規模龐大的工程,它的目標不再僅僅局限於研制壹種新型坦克而是制定壹個全新的完整的車輛規劃。其核心內容是研制壹種輪履兩用的裝甲戰鬥車輛(常規公路機動使用輪式機動,越野時改為履帶)。所有與BT坦克有關的工作都由N·M·托斯金統壹負責。第壹輛原型車被命名為OBT(實驗型快速坦克),在1931年9月底制造完成。經過測試後,設計局又對實驗車型做了修改,定型後的坦克被稱為BT-2型快速坦克。1931年11月7日,第壹批3輛BT坦克參加了莫斯科紅場的閱兵式。 隨著快速坦克研制工作的完成,托斯金被召回紅軍機械和摩托化軍官學校繼續他的教學工作。1931年12月6日,A·O·費爾索夫被總參謀部派往T2K坦克設計局。他的到來也標誌著提高BT-2性能,也即研制BT-2坦克後續車型BT-5的工作正式展開。研制工作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用國產M-5航空發動機(由米庫林領導設計)取代進口的自由發動機(Liberty)。除此之外,BT-5坦克還將安裝威力更大的45毫米火炮,替換BT-2上的37毫米炮。BT-5坦克還為車長裝備了71-TKI無線電臺,並在炮塔上安裝扶手狀天線。1932-1933年,設計工作的重點轉向裝甲防護方面,準備用焊接裝甲板制造車體和炮塔,淘汰了鉚接工藝。這種帶有焊接車體和炮塔的改進型BT-2坦克被命名為BT-4坦克。 BT系列坦克的進壹步改進工作被不斷推進著,T2K設計局的工程師們在1935年研制出了更新的後續車型——BT-7坦克。該型坦克安裝了性能更先進的M-17T航空發動機,並對傳動系統做了大的改進。其中壹些坦克還安裝了高射機槍。1935,在BT-2坦克基礎上還改進研制了壹種安裝1門76.2毫米火炮的原型車。它被稱為“炮兵坦克”(artillery tank),用於為進攻坦克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編輯本段]擴張時期
1936年下半年,哈爾科夫***產國際機車廠被命名為183工廠。數字命名方法也被引入了工廠內部,T2K坦克設計局更名為KB-190設計局(KB是設計局的俄文字頭縮寫)。1936年12月28日,米哈依爾·I·科什金代替了費爾索夫成為設計局局長,後者遭到了清洗,其罪名是領導設計了壹個糟糕的變速箱,盡管數量眾多的變速箱故障都是由操作不當引起的。 米哈依爾·I·科什金領導對BT-7坦克進行了改進,安裝了由183工廠自行研制的新型V-2柴油機。它也成為世界上第壹輛安裝柴油發動機的坦克。183工廠將這輛改進型的BT-7坦克命名為A-8型坦克,在交付蘇聯紅軍時,正式軍用編號改為BT-7M。少量BT-7M坦克安裝了大口徑的76.2毫米主炮,並加強了裝甲防護,成為BT-7A型坦克。 在制造BT系列坦克的同時,183工廠也制造了少量T-35五炮塔坦克,該型坦克由列寧格勒基洛夫實驗工廠(Kirov Experimental Plant)的KB-35設計局研制(局長I·S·別爾)。 1937年10月,蘇聯紅軍汽車與裝甲車管理局(Automotive and Armoured Vehicle Administration)要求183工廠研制壹種全新的快速輪履兩用坦克。為了完成這個重要的設計任務,米哈依爾·I·科什金從KB-190和KB-35設計局挑選了部分工程師,組織了壹個小型設計局——KB-24。其21名成員包括:米哈依爾·I·科什金、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A·A·莫洛施塔諾夫、M·I·塔爾希諾夫、V·G·馬丘辛、P·P·瓦西裏耶夫、S·M·布拉金斯基、雅·I·巴朗、M·I·科托夫、尤·S·米羅諾夫、V·S·卡連京、V·E·莫依先科、A·I·斯帕依勒、P·S·先圖林、N·S·科羅琴科、E·S·魯賓諾維奇、M·M·魯裏耶、G·P·福緬科、A·I·阿斯塔霍娃、A·I·古傑耶娃、L·A·布萊施密特。 在不到壹年的時間裏,新組建的KB-24設計局完成了A-20輪履兩用坦克的設計工作。A-20坦克是嚴格按照紅軍汽車與裝甲車管理局的要求來設計的,它與BT-7M最大的不同是采用了全新的外形。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它開風氣之先的采用了傾斜裝甲板,這種防護運用原則很快為各國所接受,至今仍在影響著各國主戰坦克的設計。 由於A-20坦克在性能上與BT-7M相比提高的程度並不算大,因此,設計局開始將工作重心轉移到設計T-32坦克上。它與以往設計的快速坦克最重要的不同是放棄了輪履兩用的行走系統而采用了單壹的履帶式行走系統。放棄輪履兩用式行走裝置的原因有2點,其壹是簡化坦克設計,便於戰時的大規模制造;其二則是可將行走系統節省出來的重量用於加強裝甲防護。T-32坦克還安裝了威力更大的76毫米火炮。 1938年8月,在最高軍事委員會上(Supreme Military Council),討論了蘇聯紅軍機械與裝甲車輛管理局的生產任務,科什金設法獲得了制造A-20輪履兩用坦克、T-32坦克原型車的許可。1939年中,T-20和T-32坦克原型車先後完成並交付蘇聯紅軍測試。測試委員會認為“這兩種坦克在性能和技術指標上都超越了以前設計的坦克”,但委員會認為這兩種坦克仍然不夠好,還沒有達到值得推薦成為制式裝備的程度。 1939年爆發的蘇芬戰爭成為T-20和T-32坦克的第二階段測試的實驗場。實戰清楚無誤的表明,只有全履帶式的坦克才能滿足在惡劣地形(特別是在秋冬季節)上的戰術機動性要求,這也進壹步宣判了輪履兩用式行走裝置的“死刑”。此外,實戰表明,T-32還需要增強其戰鬥力,尤其是在裝甲防護方面。 留給設計局升級改進T-32坦克、加強其裝甲防護和火力的時間非常有限,但設計局成功完成了這兩方面的改進。改進後的原型車被命名為T-34坦克,此後不久便成為蘇聯紅軍在到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主戰兵器。 由於T-32坦克設計定型尚有大量細節修訂工作沒有完成,同時研制T-34坦克的工程量很大,也因為T-35多炮塔坦克項目的正式下馬,1939年,3個坦克工廠各自的設計局(KB-24、KB-190和KB-35)合並為壹個設計局——KB-520設計局。米哈依爾·I·科什金被任命為聯合設計局的總工程師,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成為設計局局長和副工程師,庫切連科則擔任副局長。
[編輯本段]烏拉爾的戰爭歲月
1940年1月,T-34中型坦克的第壹輛原型車完成,而早在1939年12月19日,它就已經被蘇聯政府認可為為陸軍制式中型坦克。在隨後的測試中,T-34的優越性能被壹壹證實。1940年3月,在科什金親自領導下,2輛T-34坦克在哈爾科夫和莫斯科之間完成了壹次往返長途行軍測試。在長途行軍中,T-34坦克的機械系統表現出很高的可靠性。 T-34系列坦克的批量生產在1940年6月開始,到年底***有115輛T-34中型坦克下線。1940年6月,蘇聯政府決定在國內其他幾家大型坦克生產企業也建立T-34坦克生產線,同時開工,以使陸軍部隊能盡早的裝備這種優秀的坦克。決議做出後,KB-520設計局立即將大量技術圖紙和文件送達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Stalingrad Tractor Plant)和索爾莫沃造船廠(Sormovo Shipbuilding Plant)。 T-34坦克的量產是183廠的設計師和工人們長達三年的努力工作的尾聲,就在黎明的曙光已經展現的時候,因為積勞成疾,米哈依爾·I·科什金於1940年9月26日與世長辭。科什金的早逝是蘇聯坦克設計界的重大損失,他的學生和摯友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接任了KB-520坦克設計局總工程師的職務。 1940年底,盡管T-34坦克的許多必要的最後細節的修訂工作尚未完成,KB-520設計局就已經鋪開了T-34坦克的改進設計工作。改進重點集中在炮塔和車體的裝甲防護方面;用扭桿懸掛系統代替了原來的彈簧和帶有內部減震器的負重輪;增加了燃油攜帶量、備彈數量等。改進型T-34坦克被命名為T-34M。T-34M坦克的設計圖紙和技術文件很快便準備齊全,隨時可以送達工廠制造原型車,日丹諾夫冶金工廠(Zhdanov Metallurgical Plant)甚至已經為T-34M坦克原型車制造出了5套裝甲鋼板,並將其交付給了183工廠。但在1941年初,T-34M坦克的制造工作實際上已經完全停頓下來,原因是各坦克制造廠的生產任務太沈重,T-34坦克的大批量生產使得生產線上沒有T-34M坦克的空間。 1941年,KB-520設計局的規模擴大到了106人,分為12個設計小組,由總工程師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和他的兩位副手N·A·庫切連科和A·V·科列斯尼科夫領導。 1941年9月12日,由於前線戰事吃緊,整個蘇聯的歐洲部分都面臨著德軍的威脅。根據蘇聯政府的第667/SGKO號決議,183廠領導尤·E·馬克薩列夫發布命令:逐步降低產量,將工廠和設備盡最大可能分批疏散到內地。183工廠在命令發布後的壹周,1941年9月19日進行了第壹次疏散,目的地是下塔吉爾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的烏拉爾汽車廠。這次疏散帶走了KB-520坦克設計局的幾乎所有設計師、技術文件、設計圖紙和絕大多數有用的設備。撤退到下塔吉爾的183工廠與當地的烏拉爾汽車廠合並成立了新的183烏拉爾斯基坦克工廠。在這個工廠裏,原183工廠在戰前采用的部門編號方式被保留下來,KB-520坦克設計局的名稱不變,總工程師仍然是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 1941年12月,183烏拉爾斯基坦克工廠生產的第壹輛T-34坦克下線,來年4月,工廠的坦克產量已經超過了戰前的水平。 戰時的物資緊缺以及許多生產原材料、零部件的工廠被破壞或是落入德軍手中,使得坦克生產變的十分困難。橡膠短缺、鋼材短缺、電氣設備短缺,除了德國人的威脅,幾乎什麽都缺。為了維持工廠的正常生產,為紅軍輸送更多的T-34坦克,KB-520設計局盡了最大的努力節省每壹噸橡膠、鋼材、裝甲鋼、電線和壹切珍貴的生產物資。T-34坦克的幾乎所有部件都被做了修改以適應這種戰時的艱苦環境。設計師們用鑄鐵件代替了銅部件、用焊接代替了鉚釘。這些努力的結果是坦克零部件減少了765個,生產程序被極大簡化,生產速度加快、成本降低。這對T-34坦克在戰時條件的大規模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簡化設計使紅軍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T-34坦克,在壹定程度上挽救了危機中的戰局。 盡管在T-34坦克的生產和改進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在1942年下半年,在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的堅持下,設計局開始了對下壹代新型坦克的先期概念研究,新項目被命名為T-43。這個項目建立在183工廠早在疏散前就已進入實用化階段的T-34M坦克設計方案上。設 計局設想的T-43項目應該具備如下特征:5檔變速箱;安裝在主炮塔上方的車長指揮塔;車體外形簡潔便於焊接工藝的大規模使用;增加燃料攜帶量;扭桿懸掛等。坦克的設計進展之迅速即使以當時的標準來看也相當驚人,到1943年第三季度前,第壹輛T-43坦克原型車就已經完成。但T-43坦克再也沒有在原型車基礎上向前邁進壹步,根本性的原因還是在於T-43坦克的性能與T-34相比並沒有重大的進步,雖然它在設計上做了很多改變。 1942年底,KB-520設計局在開發T-43坦克(實際就是T-34坦克的全面升級版)的同時,還同步進行了另壹種全新坦克的概念研究。按照設想,該型坦克將有3種不同的變型車,分別安裝122毫米、100毫米和85毫米炮。除了武器裝備外,這種新型坦克(後來被命名為T-44坦克)與T-34坦克的不同之處還包括:采用新的發動機布置方式,縮小動力艙的體積;炮塔座圈位置後移,縮短車身長度;車身高度降低了30厘米;增強了車體前方裝甲防護——增加車體前傾斜裝甲板厚度、將駕駛員艙口從車體前裝甲移至車體頂部;采用扭桿懸掛系統;取消了無線電操作手/機槍手編制,改用3人乘員組以增加坦克攜彈量。 T-44坦克的設計工作在1943年底完成。第壹輛原型車在1944年上半年完成。測試清楚的表明,由於許多結構上的原因,T-44坦克根本無法容納122毫米或100毫米的大口徑坦克炮。因此,進壹步的研制工作被迫停止。 整個1943年,KB-520設計局真正取得了實質性結果的是T-34/85坦克的設計定型。1943年,德國陸軍得到了全新的坦克——虎式和豹式。它們都擁有的更厚的裝甲,足以抵禦T-34坦克的76毫米火炮。蘇聯迫切需要能應對虎和豹的新型坦克。KB-520設計局的工程師們立刻投入到日以繼夜的工作中,德軍新式坦克在戰場上的技術優勢像鞭子壹樣在後面抽打著他們。國防委員會也對新坦克的研制給予了足夠的關註和幫助,研制任務在很短的時間裏不斷進展並最終獲得了成功。1943年年底,新的大威力85毫米炮被安裝到T-34坦克上,這使T-34坦克幾乎擁有和德國新型坦克相同的火力。車長指揮塔也出現在主炮塔上,在相當大程度上改善了坦克乘員組的目視觀測能力。這種改進後的坦克被命名為T-34/85坦克,1943年12月15日正式被蘇軍采用。1944年3月,第壹輛T-34/85原型車在烏拉爾斯基坦克工廠下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在1944年裏仍然在世界各地燃燒,但蘇德前線的局勢已經發生明顯的改觀。183烏拉爾斯基坦克工廠除了繼續大批量生產T-34/85坦克外,還繼續測試他們的T-44坦克,T-44坦克安裝上T-34/85的85毫米坦克炮進行進壹步的評估和修正,測試工作在年底完成,壹種全新的中型坦克宣告誕生。1945年6月,T-44坦克的量產在第75工廠(蘇聯政府決定在收復的哈爾科夫原183工廠基礎上建立T-44坦克生產線,為了與下塔吉爾地區的183烏拉爾斯基坦克廠相區別,重建的工廠被命名為75工廠)全面鋪開。第壹批T-44坦克在1945年8月被裝船運往遠東,參加對日作戰。 戰爭末期,KB-520設計局的工程師們在協助生產T-34/85和T-44坦克的同時,開始研究更先進的坦克,在新型坦克的研制過程中,設計師們詳細研究了蘇軍在二戰中所獲得的經驗和教訓。設計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增強坦克火力;提高裝甲防護水平;使坦克具備較強涉水能力。 1945年第壹季度,2輛新坦克樣車完成,被命名為T-54中型坦克,測試工作在同年進行。到1946年初,設計局完成了最後的細節修定工作,解決了在試制和測試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100毫米坦克炮、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3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7.62毫米同軸機槍。鑄造炮塔前裝甲厚190毫米,車體前傾斜裝甲板厚100毫米。加強火力和裝甲防護導致車重上升,為了不影響坦克機動性,T-54坦克安裝了壹臺大馬力柴油發動機(V-54)。 1947年,T-54坦克在183烏拉爾斯基坦克廠投入量產,1948年在哈爾科夫75工廠也開始量產T-54坦克。 在4年戰爭歲月裏,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領導的KB-520坦克設計局成功疏散到下塔吉爾地區,不僅保存了對蘇聯至關重要的坦克生產實力,還研制出壹系列優秀的坦克——T-34/85、T-44和T-54,並為下塔吉爾地區建立起了壹個規模龐大的坦克生產和研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