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翔果的好處
別名:大羅傘,平地木,石青子,涼散遮金珠
朱砂根為紫金牛科朱砂根屬常綠矮小灌木,核果圓球形,如豌豆大小,開始淡綠色,成熟時鮮紅色,經久不落,甚美觀。另有白色或黃色種,壹般均能作藥用。李時珍曾描述道:“朱砂根生深山中,苗高尺許,葉似冬青,葉背盡赤,夏日長茂,根大如筋,赤色,此與百兩金仿佛。”
根及全株入藥,味苦性涼。有清熱降火,消腫解毒、活血去瘀、祛痰止咳等功效。主治扁桃體炎、牙痛、跌打損傷、關節風痛、婦女白帶、經痛諸病。
藥用
別名大羅傘、大涼傘、珍珠傘、涼傘遮珍珠、高腳金雞、鳳凰腸、豹子眼睛果、鐵涼傘、開喉箭、山豆根[湖南、福建、雲南] 來源為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圓齒紫金牛ardisia crenata sims 和紫背紫金牛a. bicolor walk.的根。秋季采挖,切碎,曬幹。 性味歸經苦、辛,平。 功能主治行血祛風,解毒消腫。用於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白喉,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跌打損傷,丹毒,淋巴結炎;外用治外傷腫痛,骨折,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1~3錢;外用適量,鮮根或鮮葉搗爛敷患處。 註意據報道,本品如服至0.5~1兩時,可出現惡心,厭食等副作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朱砂根,生深山中,今惟太和山人采之。苗高尺許,葉似冬青葉,背甚赤,夏月長茂,根大如箸,赤色,此與百兩金仿佛。
編輯本段各家論述
1.《綱目》:治咽喉腫痹,蘑水或醋咽之。 2.《生草藥性備要》:治痰火,跌打,去瘀生新,寬筋續骨。 3.《嶺南采藥錄》:治小兒幹(疳)痞。 4.《廣西中藥誌》:治風濕骨痛,鶴膝風。 5.《湖南藥物誌》:治勞傷吐血,血崩,心胃氣痛,腹脹腹痛。 6.《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
編輯本段藥用功效
簡介
藥名朱砂根 別名紫金牛、鳳凰腸、老鼠尾、平地木、石青子、涼傘遮金珠、鐵傘、散血丹、浪傘根、金雞爪、高腳羅傘、小羅傘、士丹皮、金鎖匙、開喉箭、三條根、三兩金、高茶風、鐵涼傘、雪裏開花、金雞涼傘、大羅傘、鳳凰翔、大涼傘、紅銅盤、高腳銅盤、青紅草、硬腳金雞、珍珠傘、桂篤油、真珠涼傘、八爪龍、郎傘樹、龍山子、八爪金龍、豹子眼睛果、萬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rdisiacrenatasims.2.ardisiacrenatasimsvar.bicolpr(walker)c.y.wuetc.chen〔a.bicolorwalker〕 朱砂根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切碎,曬幹或鮮用。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藏東南部至臺灣,湖北至海南各地。 藥理作用1.抑菌作用25%煎劑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有輕度的抑制作用。2.抗早孕作用60%的乙醇提取物有抗早孕作用。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朱砂根,生深山中,今惟太和山人采之。苗高尺許,葉似冬青葉,背甚赤,夏月長茂,根大如箸,赤色,此與百兩金仿佛。 主治咽喉腫痛;風濕熱痹;黃疸;痢疾;跌打損傷;流火;乳腺炎;睪丸炎。
選方
①治咽喉腫痛:壹朱砂根三至五錢。水煎服。二朱砂根全草二錢,射幹壹錢,甘草壹錢。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②治風濕骨節痛:小郎傘五錢,木通二兩,虎骨三錢,雞骨香三錢,大血藤四錢,桑寄生三錢。浸酒二斤,每服五錢至壹兩,日二次。(《廣西中藥誌》) ③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白喉,丹毒,淋巴結炎,能抗菌消炎退熱:朱砂根三至五錢,煎服;或研末蜜丸,每次二至三錢,壹天二次。(浙江《中草藥抗菌消炎經驗交流會資料選編》) ④治流火(絲蟲病引起的淋巴管炎):朱砂根幹根壹至二兩。水煎,調酒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肺病及勞傷吐血:朱砂根三至五錢,同豬肺燉服。先吃湯,後去藥吃肺,連吃三肺為壹療程。(《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⑥治跌打損傷,關節風痛:朱砂根三至五錢。水煎或沖黃酒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⑦治婦女白帶,痛經:朱砂根三至五錢。水煎或加白糖、黃酒沖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⑧治毒蛇咬傷:朱砂根鮮者二兩。水煎服;另用鹽膚木葉或樹皮、烏桕葉適量,煎湯清洗傷口,用朱砂根皮搗爛,敷創口周圍。(《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朱砂根 臨床應用治療急性咽峽炎用10%水煎液,每服30毫升,每天3次;或用粉劑1克裝膠囊吞服,每天3次;或用蜜丸,日服3次,每次1丸(含藥粉1克)。經治45例,痊愈22例,好轉19例,無效4例。壹般於服藥當天咽痛減輕,第2天熱退,3~4天局部紅腫消退。服藥後少數有惡心、嘔吐、胃區痛等副作用,停藥後即可恢復。 用藥禁忌虛弱者慎用。 功效分類清熱藥;清熱解毒藥;止痛藥。 炮制方法1.凈制:除去雜質,洗凈。2.切制:洗凈,切碎,曬幹。 藥物應用鑒別朱砂根和朱砂根葉,同源於壹植物,壹為根,壹為葉,其功用近似,朱砂根清熱解毒,祛瘀止痛,而以清熱解毒為常用;朱砂根葉,主要偏於活血行瘀。 性味苦、辛、性涼 藥材基源為紫金牛科植物朱砂根或紅涼傘的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出處《中華本草》
編輯本段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根簇生於略膨大的根莖上,呈圓柱形,略彎曲,長5-25cm,直徑2-10m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具多數縱皺紋及橫向或環狀斷裂痕,皮部與木部易分離。質硬而脆,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皮部厚,約占斷面的壹半,類白色或淺紫紅色,木部淡黃色。氣微,味微苦、辛,有刺舌感。以條粗、皮厚者為佳。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木栓細胞,內側1-數列細胞的內壁增厚,木化,似石細胞樣。皮層寬廣;內皮層明顯,細胞含棕色物質,中柱鞘有單個或數個石細胞斷續排列成環。韌皮部狹窄。束內形成層可見,木質部發達,導管多單列徑向排列,有的含棕黃色物;木射線寬2-6列細胞。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粉末特征:淡棕紅色。①澱粉粒眾多,類圓形、不規則卵圓形、盔帽形,直徑8-28-39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有的可見層紋;復粒由2-4分粒組成。②石細胞類方形、不規則長方形、類三角形,直徑約20μm,壁厚薄不壹,紋孔明顯;散在皮層的石細胞,直徑4-7μm,壁厚,腔小。③木栓細胞類多角形,壁略厚。此外有具緣紋孔導管、木纖維及薄壁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