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霸梁植被炮轟怎麽看,800字作文
梁植同學挺可憐的。沒犯什麽大錯,卻在鏡頭前完全被動,任人宰割……
我記得《曉說》裏面以前高曉松還批判過中國的偽精英主義教育,不知道為什麽高曉松同學最近又這麽精英主義……
高曉松的論調是,因為壹個學生在清華大學學習過或者拿到過博士學位,所以這個學生就應該甚至必須胸懷天下,而不能擔憂自己找工作的事情。
我壹直覺得這種論調完全沒有道理。
大學生是不是普遍近年來顯得更功利了呢?是的。情懷更少了呢?是的。有時想想這事兒是不是覺得有些淒涼與悲哀呢?是的。因此就覺得所有清華博士都應該胸懷天下以彰顯名校的國之重器呢?Nonsense!
高曉松自稱是壹個自由主義者,但他的這論調卻實際是與自由主義矛盾。如果是自由主義的話,那麽我喜歡想什麽事情,做什麽事情,只要不傷害別人,就都是正當的,別人都應充分尊重其選擇而無權幹涉。不管梁植是否優秀,他是否顯得胸懷天下,是否真的胸懷天下,都是他自己的選擇,只要沒有傷害他人,他即便是畢業了想去開壹個面包房,想去街邊賣豬肉,想去管理好壹間廁所,想去做壹個清靜無為的和尚,也都是好的。不傷害別人,自己開心,做什麽都好——這才是自由主義的觀點。
當然了,梁植在現場也是表現得不夠聰明。前面說三個專業其實多少有點炫耀的成分,而炫耀總是讓人討厭的,後面提的找工作的問題其實也是壹個很實際的問題,但很明顯不是談話的這三個人想聽的——恐怕講個笑話都比問找工作要效果好壹些……這三個基本都是有頭有臉的常上節目的人,梁植同學如果重視壹點的話至少應該上節目之前做做功課,了解壹下這三個人都喜歡說些什麽,想些什麽。不知道梁植同學到底是不知道他們喜歡什麽,還是心高氣傲清者自清所以不屑於投其所好。
最後說點我最想說的:關於偽精英主義教育。偽精英主義教育之所以是偽的,是因為它根本就培養不出精英,壓根就不好使。就像錢學森之問對中國人拿諾貝爾獎絲毫沒有幫助壹樣,對學生的精英期盼並不能培養出精英,只會給學生增加長期的額外的心理壓力,反而會起到不必要的消極作用。根據我的觀察,精英的產生,當然首先需要很多基礎的教育條件:比如物質條件基本充足,能接觸到豐富的學習資料,學習過程中有良好健康的學友關系滋潤監督,有科學的學習計劃和時間壓力,有幸能遇見專業負責耐心的好老師。除了這些基本條件,往往最重要的是這個人是否內心裏有內部推動因素。這個內因可能是興趣,可能是單純而強烈的好奇心,也可能是自己對這個世界上不合理現象的深深的困惑。之所以需要這個內因,是因為壹個人成為壹個方面的專家大師,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思考,需要不斷的對細節的十分專註的關註,而這個內因,往往是唯壹的能支持這個人克服各種困難和誘惑壹直堅持走下去的長期推動力。相反的,外部的社會期望只會讓這個人不斷分心,去常常自覺不自覺地去想自己應該表現成壹個什麽樣子好讓身邊的人滿意,而不是去想我要研究的這個東西究竟是怎麽回事什麽道理。
所以,可能壹個大學成了事兒之後可以回過頭來吹吹牛,說自己是國之重器,但是成事之前,要專註把大學的學問和管理辦好,就必須先不把什麽國之重器當回事兒,才有可能最後成事兒。壹個精英可能成了事兒之後可以回過頭來說自己壹直立誌改變世界,但是成事之前(尤其是做學問),要專註在自己的學識積累、困惑消解和成長執行上,就必須先不把什麽國家棟梁當回事兒,才有可能成事兒。本來每個人就難免有自己的私心和人性在其中作梗,時不時就會做不到淡泊寧靜,能專心撲在事情本身上已經是很難的事情了。如果不幸還活在壹個偽精英教育體制中,外界不斷地對妳說妳是精英妳是重器妳要報國妳要這樣那樣妳不能這樣那樣,專註就變得非常非常非常困難,而且做得越好越拔尖,承載的各種社會期望就越多,專註就越難。而沒有長時間的專註是很難很難出大師成大事兒的。
所有人都想讓妳成事兒,妳自己也想成事兒,但是某壹天卻發現自己終究成不了事兒,這給人(尤其是年輕人)帶來的沮喪感,很容易就讓人犬儒並且轉而報復性地功利:我這麽牛逼素質這麽高受的教育這麽好,做事情專註不下去,大師做不了,掙錢混日子難道還滅不了妳們這些弱人麽?
壹切偉大的事情都有壹個——並且往往必須有壹個——卑微而渺小的開始。而自由主義之所以能成為很多偉大創新的土壤,恰恰是因為它對卑微與渺小的寬容、尊重與漫不經心。
---
補充兩句:關於炒作。壹個媒體節目,關註度多少是關乎生存的大事,而在生存大事面前,它有壹千個壹萬個必須要炒作的正當理由。自由主義,就不能要求高曉松必須要寫革命歌曲,不能要求梁植必須要做國家精英,也不能要求《奇葩說》要價值觀正確充滿教育意義。把炒作當做壹個貶義詞,覺得凡是炒作的東西因為其動機不純就壹定不靠譜而不值得看,這本身其實也是犬儒主義的思想,是偽精英主義教育的偉大成果,和高曉松批梁植的論調背後的邏輯簡直是壹樣壹樣壹樣的。
面向公眾的商業節目,炒作簡直是最正當的事情了。它不炒作是情分,它炒作是本分。而以炒作來簡單批判或者解釋壹個媒體現象的做法,都是在回避“找工作有什麽錯”這個問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