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半生緣讀後感

半生緣讀後感

 《半生緣》是張愛玲的第壹部完整的長篇小說,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壹段話是?我要妳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壹個人會永遠的等著妳, 無論在什麽時候,無論妳在什麽地方,反正妳知道, 總會有這樣壹個人?。下面是為大家搜集整理的半生緣讀後感,歡迎閱讀。

 半生緣讀後感(壹)

 假期讀完了張愛玲的壹本短篇小說集,周日又在書店選了壹本張的長篇小說?半生緣?。讀起來發現這個曾被拍成過電視劇的作品,自己上學時也曾讀過。

 記得在學生時代,在圖書室借來看到壹半時,感到作品寫得悲慘,便沒有讀下去。

 現在讀起來,仍然覺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可悲可氣。

 ?半生緣?中展現了舊上海的壹類人的生活。故事以世鈞與曼楨的情緣為線索,記錄了他們相識、相許、分離和相遇的過程。故事快結束時,他們相遇話別。

 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幸福的,在錯誤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只有放手。?他們回不去了。?讀完很為他們的情緣感到悲哀。

 作品中沒有我喜歡的女性,壹個人也不喜歡。

 作品中我認為最可氣的人是曼楨的母親。不論壹個母親有沒有文化,她都但當著家庭統帥的責任。特別是曼楨的父親不在了,母親便是家中唯壹的統帥。

 而這個?統帥?允許她的長女曼璐去當歌女,來供養全家及弟弟妹妹們讀書。讀書重要嗎?比起做人,讀書是可以放棄的。如果曼璐是壹個醜女,也許只能像曼璐的傭人阿寶那樣當壹個小保姆,那麽曼璐的人生或許會好壹些。起碼這樣的工作可以在陽光下說起。英國的王妃戴安娜17歲時也給他人做過保姆。奪得全國模特大賽桂冠的阿根廷女孩妲妮拉曾經是壹個撿垃圾的女孩。若生活還是無法繼續,那麽把孩子送他人撫養,送壹個無子女的好人家去生活總比讓壹個子女去做見不得人的事情要強。

 我想多數成家的男子都不會希望在自己消逝後,兒女去過那樣的生活。這樣的母親我不贊同。曼璐天天在做什麽,她知道,曼楨被囚禁在曼璐家她也知道。她可以忍受曼楨被囚禁那麽久而不見。她聽大女兒的,也怕大女兒。我認為她在花曼璐那樣獲得的錢開始,她便在兒女面前矮了壹大截,也就開始怕兒女了。我心裏在想,這樣的母親,不如把孩子送人吧!

 母親了解自己未成年的兒女天天在做什麽,這是必須的,管不住自己孩子的母親,將不被兒女所尊重。

 作品中曼楨的悲哀也有她自身因素在裏面。厄運來了,躲不掉了,那麽就應該用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命運賭壹場,可以笑著讓姐姐看自己絕食而死,或許曼璐會妥協放了曼楨。而不應該是最後曼楨妥協嫁給她姐夫。

 每壹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我曾經和好友玩笑時說過:?如果我們是小鼠,前面來了壹只老貓要吃掉小鼠,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變成壹只有毒的老鼠,笑著向那老貓走去,吃下,必死。?這只是壹句玩笑話,因為我的世界裏沒有惡勢力,也就不用把自己變成壹只小毒鼠。

 ?半生緣?反映的是舊上海壹類人的生活。現在的社會比那時要好很多。

 現在的社會中,也少不了母親這壹角色。讓我們女性人人都做壹個好母親吧。在丈夫和兒女搖起生活的船槳之時,我們捧起號角用力吹起,為他們加油!

 半生緣讀後感(二)

 第壹次寫書評,可能還算不上壹個真正的書評,只不過是想寫寫讀後感罷了,望諸君莫笑。

 每次看張愛玲的書前,我都要給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擔心書中抑郁的陰霾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次讀《半生緣》亦是如此。

 讀完全書,我覺得作者的書名起得著實好。世均和曼楨、叔惠和翠芝都是只有半生的緣分,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實在令人惋惜。讀的過程中,我屢次替裏面的主人公幹著急,總是覺得就差這麽壹點點就可以幸福了,但是這兩對有情人就像是兩對平行線,心系彼此,卻永遠無法相交。

 仔細想想,書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在舊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蒙上了壹層無法脫離的悲劇色彩。在閱讀前幾章時我就已經抑郁得喘不過氣了。在這裏就講講故事中的男壹和女壹吧。

 世均,壹個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為有錢的父親逼迫自己繼承家業,逃離了原來的城市只身壹人到上海拼搏。他是壹個非常矛盾的個體,壹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叔惠壹樣出眾大膽,但是卻無法擺脫自己寡言沈悶的性格,把對曼楨深沈熱烈的愛埋在心裏,無法勇敢當著長輩的面把自己和曼楨訂婚的事情說出來。也許,當初他早點把曼楨娶了,後面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曼楨是壹個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是多麽不容易啊!但是她同時又是那麽地軟弱。我要是她,當時被祝鴻才侮辱後要麽就自殺,要麽先委屈自己假裝迎合姐姐,最後再伺機逃跑。當她最終逃出來得知世均訂婚後,內心肯定是非常絕望的,但是我覺得她絕望的同時也應該滿足自己最後壹個心願,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同時想辦法讓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鴻才的禽獸行為。但是她做不到,因為她考慮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膽怯了。

 我覺得,整個故事的美好結局是被壹幫舊社會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攪和的。要是世均的母親支持他和曼楨的感情,要是她當時沒有把曼楨寄給世均的信燒了,要是曼楨的姐姐不會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楨的母親當時把故事的真相告訴世均,要是曼楨的母親沒有壹味退讓,要是......也許這對有情人就可以在壹起了。

 愛,就要勇敢地說出來,勇敢地付諸行動。但是這壹點,不僅僅是舊社會的人們,哪怕是新世紀的我們,有時也很難做到。

 張愛玲的書雖然虐心,但是故事實在令人回味無窮,非常值得壹看。Anyway, 作為壹個英文狗,寫這麽多中文對我來說也是挺不容易的,希望以後能堅持寫書評的習慣吧。

 半生緣讀後感(三)

 在世上有許多相愛的人最終沒有走到壹起,而是和另壹個說不上愛的人度過了壹生。在《半生緣》中有這樣壹句話?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戀,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壹部分?。這話未免有點無奈的味道,但問世上有多少男女結了婚,卻過著沒有激情、沒有熱情的生活,只是久而久之把對方當做了生活的壹部分,就這樣死寂般的生活著,索然無味,但也就這樣湊合著度過了壹生。

 顧曼璐是個挺可悲的人,很多人說如果不是她姐姐滅絕人性的出賣,顧曼楨就不會這樣不幸了,但我認為事實並不是在這樣的,剛才我已經說了沈世鈞和顧曼楨的愛情悲劇是有著必然性的,顧曼楨人生的不幸,實質也是有著必然性的,顧曼楨生活在壹個不完整的家庭,沒有父親,如果沒有顧曼璐犧牲自己去賺錢,養活這壹大家人,顧曼楨可能今後的命運會更加的悲慘,顧曼楨能接受教育,能成為壹個獨立的女性,都是她姐姐?賣肉?換來的。

 顧曼璐曾經也是和顧曼楨壹樣的人,單純、善良的女性。她本來有著光明的未來,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張豫瑾結婚,但為了弟弟妹妹和母親,她甘願放棄這壹切,能有這種犧牲精神的人本性又會壞到哪裏去呢?顧曼璐是被這個社會,被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扭曲的喪失了人性,顧曼璐的出發點是多麽的高尚,但社會上不會有壹個人同情她,甚至連自己的家人也有點瞧不起她,只有顧曼楨沒有瞧不起自己的姐姐。

 顧曼璐的犧牲換來了什麽?就換來了別人的輕視和蔑視,我相信任何人碰到這樣的境遇都會心理失衡吧!顧曼璐開始知道祝鴻才對自己的妹妹不安好心時,她是想保護自己妹妹的,所以她還有意識的和家人疏遠,讓顧曼楨不要像自己那樣落在祝鴻才這個流氓的手中。但是後來顧曼璐和祝鴻才的關系越來越來差,她覺得自己壹無所有,本身就被別人瞧不起,所以她就像捉住救命稻草似的,想捉住祝鴻才,如果祝鴻才這種人都不要她了,還會有誰要她呢?再加上她誤認為自己的妹妹也像別人壹樣看不起她,還搶了自己最喜歡也是最放不下的人張豫瑾,所以產生了嫉妒之心,激起了已埋藏在心中扭曲的人性,沒有壹點人性的把自己的妹妹?賣?給了祝鴻才,但最終顧曼璐也受到了懲罰,悲慘的死去。

 在小說中顧曼楨的堅強、獨立、勇敢的和命運做鬥爭的精神是那樣讓人為之動容,特別是小說中顧曼楨千方設法逃出祝鴻才和顧曼璐魔爪的描寫,感動的可以讓人流下眼淚,顧曼楨在被他們倆囚禁的那段時間她本想壹死了之,但是她壹直對沈世鈞是抱著希望的,她盼望著沈世鈞會來救她或者自己逃出去還是能繼續和沈世鈞結婚,過上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的生活,雖然被祝鴻才強奸有了孩子,她覺得這算不了什麽,她始終相信沈世鈞是愛她的,沈世鈞在知道她的遭遇後會更加的愛她、保護她,但她的幻想從始至終也沒有實現,當顧曼楨費勁千辛萬苦逃出來時,得到的卻是沈世鈞已經結婚的消息,這對於顧曼楨絕對是致命性的打擊,但顧曼楨依然堅強的生活著,靠自己的雙手,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墮落。顧曼楨為了自己孩子不受虐待,也選擇了犧牲自己,嫁給了祝鴻才。她不這樣做還能怎樣呢?難道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去死。

 雖然《半生緣》是壹個悲劇的故事,但張愛玲還是給顧曼楨設置了能看得到希望和光明的結局,最後顧曼楨成功的和祝鴻才離了婚,也得到了兒子,她又可以重新開啟壹段新的生活,或者在今後她還會遇到自己很想和他結婚的那個男人,但這個人絕對不會是沈世鈞,沈世鈞的家庭和性格已經決定這段愛情會是悲劇,顧曼楨被姐姐出賣,被祝鴻才強奸這只是他們之間的小插曲,也就把他們倆拆散,但顧曼楨的心中和沈世鈞這段讓自己刻骨銘心的愛從始至終都是美好的,她也沒有去憎恨沈世鈞,這壹切並不能全怪他,顧曼楨就留守著這份愛獨自的堅強的生活下去,況且愛壹個人並不是要得到對方,從對方那裏獲得什麽,只要知道對方過得幸福這已足夠。

 半生緣讀後感(四)

 生命是壹襲爬滿了虱子的華麗的袍子。

 緣卻又是對相愛的人的極大諷刺與愚弄。

?引子

 張愛玲,這個文壇小女子用她壹貫的冷色調勾畫出3對男女的愛?緣?,是孽緣?還是無緣?

 顧曼楨與沈世均的緣是時間的沈澱

 曼楨是壹個表面柔弱卻又堅強的女人,清貧的環境造就了她那倔強、堅忍、執著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後的日子,她擔起了贍養家人的責任,與世均平淡而又真實的愛中,她在忙碌中找到壹絲慰藉,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犧牲,在世均的體諒中這個?弱女子?感到了幸福與快樂。在默默中,她撐起了壹個家,然而曼璐在祝鴻才身邊的日漸失寵,在她的私心與母親和用人合謀草草將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懷中,在被實施暴行之後的曼璐被囚禁了,無顏面對自己深愛著的他。在堅忍的她終於又壹次挺了過來,在病友幫助下,成功逃脫,開始了居無定所的生活,她離開了壹切,包括深愛著的他,她淡淡地平靜;而世均則在曼璐的誤導下單純地以為她變心,倉皇地與壹個自己不愛並且不愛自己的人?翠芝結了婚。14年後的她為了自己的兒子又回到了祝的身邊,但此時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後的當再見他時已是物是人非,只有壹句?他們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場。

 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壹部份。

 這沈默也就成為壹種答復了,因道:?我只要妳幸福。?

 兩人默然,深沈的愛在時間這慢慢沈澱,任由緣盡?

 留下的只有痛?

 石翠芝與許叔惠的緣是無聲的報復

 緣,妙不可言。用在他們身上在適合不過了。她,壹個千金小姐、大家閨秀,而他壹介寒儒,清貧卻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讓他們壹見鐘情,然而家人的阻撓,彼此的沈默,將愛掩藏得那麽滴水不漏。她與世均草草結婚了,他賭氣留學美國。

 這段愛在塵封了14年之後被打開,那時的他已離婚,而她膝下有壹雙兒女,但卻不幸福。

 只有在那壹片彼此的笑聲中,她才感到壹絲淒涼的勝利與滿足?卻永遠無法回到從前?

 顧曼璐與張豫謹的緣是黯然的離開

 顧曼璐是個令人痛恨卻又讓人同情的人物。從壹個單純少女到妖媚舞女,最後淪落為無恥毒婦。悲劇的開始源於為了家庭的生計開始的舞女生涯。然而她最愛的還是那個與她從小結親的張豫謹,最不能辜負的最後還是辜負的張豫謹,她選擇了離開,默然地離開,鉆進了燈紅酒綠。壹個舞女被後輩搶飯碗的哀怨,壹個年華漸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壹點東西的急切,讓她抓住了祝鴻才?這根救命的稻草,原以為會就此平靜可不曾想壹段畸形的孽緣開始了,面對情變,她變得愈加的潑辣,甚至殘忍,面對未能添丁而失寵的境地她頓生毒計,不惜將自己的親生妹妹葬送給祝鴻才這頭?禽獸?,而張豫謹在此時選擇了死心,明智地找了個女人過上平靜的生活。

 曼璐走了,張豫謹的女人也在六安淪陷時喪生。當初的有情人,壹個墮落、離世,壹個則選擇離開故土?

 是解脫?是逃避?

 張愛玲用她那細膩的筆法,冷淡的字句,將骨子裏的蒼涼貫穿整部小說,以壹貫的悲劇結束了這壹切的愛恨情愁。

 有緣相見,無緣結果,有情人在時間的海洋內未曾沖淡彼此的愛,而是選擇了塵封這壹段刻骨銘心的感情。

 生命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無限制地發展下去,變得更壞,更壞,比當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還要不堪。

 也許,生命本是壹襲爬滿了虱子的華麗的袍子吧。

 半生緣讀後感(五)

 我是在書攤上邂逅了《半生緣》--張愛玲著名的壹部小說,於是毫不猶豫地買下了。買下後,就迫不及待如癡如醉地看了起來。

 書的開頭就是寫世鈞,曼楨與許家少爺叔惠見微妙的友誼關系。後來曼楨那為養家而墮落紅塵的姐姐曼璐與奸商結婚後,因為曼璐不能生育,夫妻關系不合,而鴻才又眷戀妻妹曼楨,於是陰險自私的姐姐曼璐就假裝害了重病,讓妹妹來看護,而讓鴻才將其占有,以將丈夫拴住。

 後來曼璐真的得重病不愈而死,曼楨為了兒子,不得已屈嫁鴻才。可憐世鈞不知道其中的緣由,苦苦等待,最後在家人的壓力下與自己不喜歡的翠芝結婚,但也破壞了叔惠與翠芝間那份之間隱藏了很久的感情。當等到十四年後的相遇,那份淒楚,悲涼,尤如秋日的落葉。但年的壹切,也都壹去不復返。

 讀過後,我的新久久不能平靜。文中***有三個另人悲痛的遺憾。

 壹:父亡,而破壞了豫瑾與曼璐見純真的愛。

 二:因為身世差異,而使叔惠與翠芝有緣無份。

 三:因姐夫與姐姐的陷害,與母親的怕事,終使世鈞與曼楨兩個相愛的人分隔兩地,有情人不能眷屬。

 我好恨,恨顧老太太的息事寧人,膽小怕事,恨鴻才的陰險與姐姐曼璐的自私。我也恨封建社會不把女人當人的風氣,恨封建社會終人壹生的吃人的禮數。

 與封建社會相比,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我是個女孩子,我慶幸自己沒出生在那個吃人禮數的社會。

 所以,我們應當珍惜黨與國家所給予我們現有的壹切,珍惜好每壹天,好好學習,為建設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半生緣讀後感(六)

 讀張愛玲的《半生緣》,或許是出於偶然,又或許是無意中的有意。先前早已仰慕她小說的盛名,但由於個人閱讀愛好的原因而壹直未曾拜讀。此番讀她的小說壹方面是由於近來又掀起讀張愛玲小說熱而我也想借機去領略她的風采,另壹方面也是為了找本比較好的小說來寫讀書感悟而特地上百度搜索得來的?十大好書?的結果的。經過壹番通閱後方才發覺,張愛玲確實不負盛名!

 小說《半生緣》可謂是頭緒紛繁,但作者細膩的筆觸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使人讀後回味不已。故事是以四十年代的上海為背景,敘述了女主人公顧曼楨的半生姻緣,壹腔愁怨。曼楨是個善良、堅強、執著的姑娘,她與許叔惠、沈世鈞三人同在壹個紡織廠工作,在相處中,曼楨漸漸與溫和敦厚的世鈞相愛了。

 然而,就在他倆即將結婚之際,曼楨卻不幸地陷入她姐姐曼璐與姐夫祝鴻才***同設計的圈套中,在幽禁中被其姐夫強奸致懷孕,直到臨產才在醫院病友的幫助下逃脫了她姐夫的魔掌,逃離了祝公館。此時,世事卻早已變故,愛她的沈世鈞已在絕望中同壹個他不愛且不愛他的南京名門小姐石翠芝匆匆完婚。她所在的工廠也由於她久不復工的而將其開除。在如此殘酷的現實面前,曼楨卻沒被壓倒,相反的,她努力尋找生路,這點也是很讓人敬佩的。然而又是出人意料的,她姐姐曼璐積郁成病,不久於人世;出於壹種母愛,曼楨為照顧親生骨肉又回到祝鴻才身邊,和平生最痛恨的男人同住壹個屋檐下。十八年如彈指間,壹晃而過,世鈞與曼楨又在上海邂逅,然而此時早已世事滄桑、物是人非,二人恍若隔世,都知道已經無法回到過去了?

 也許小說的故事情節和結局給人壹種很殘忍的感覺,因為在大部分人思維裏都是希望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的,然而這也正是張愛玲寫小說的過人之處,假如小說裏的三對情人最終都是順理成章地走到壹起,過著甜甜蜜蜜的生活,那麽這樣的結局就不是張愛玲的寫作風格了,這麽單調的劇情也就不會引起觀眾高度的評價。而正是她那種能置身局外,娓娓向妳道出筆下人物的故事,並且對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對女性的心理細膩生動的描寫和對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畫,使得妳有強烈的閱讀欲去讀完它,並且在合上書卷後又會自覺不自覺地去進行的反思。

 更為甚者,張愛玲的小說情節也是對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小人物的真實寫照!

 小說中曼楨和世鈞就是這樣的,他們深深相愛了,本會幸福地走到壹起,然而遺憾的是他們生存在壹個畸形的時代、壹個畸形的社會!命運跟他們開了個壹個大大的玩笑,他們只能在現實中無奈的分開了,而十八年後的再次重逢,或許又是壹種緣分,然而此時早已物是人非,彼此已是菩提落花,再也不問世間的繁華。

 命運給予的眼淚,盈盈了整個半生的片段,更多的只剩喟嘆!曼楨那壹句?我們都回不去了?,還有?我要妳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壹個人是等著妳的,不管在什麽時候,不管在什麽地方,反正妳知道,總有這麽個人?,應該是《半生緣》裏邊最經典最真切最感人的言語,當回首再讀這些話時,直教人心裏痛。因為此時早已沒有了風花雪月,歲月無情地走過,蒼老了妳我的容顏,在妳我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再也無法回到十八年前的那壹天!淒美的結局,冷冷地收場,讓人心頭為之壹震,更是留下盡由緣盡的遺憾和酸楚?回想起他們因為曾經的年少輕狂要面對的現狀,內心的痛苦與後悔是最折磨人的,就連僅存的那壹點希望和夢想也無情的被毀滅,也許這是緣分,更是宿命,相聚是緣,分手是命。緣分也是有半份,那就是用半部分來回憶,用半部分來喟嘆!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然而在宿命的面前,在那個慘烈現實與黑暗人性的操縱下,我們不過是壹顆無能為力的棋子,盡由他人擺布,壹切的掙紮都會變得那麽的蒼白,那麽的無力,最終也莫過於自我麻木,強顏歡笑,無奈悲嘆,把眼淚和心碎留給別人看不到的自己,去祭奠逝去的愛情!

 半生緣讀後感(七)

 紅塵中,浮沈多少個夢?太匆匆,轉眼又是壹個秋。回首半生,恍如壹夢,何處停留?迷蒙中,化作壹只風箏,在天涯盡頭,擦身而過,註定的結果。

 顧曼楨是張愛玲筆下鮮有的幾個沒有戾氣的女子之壹,外表看似柔弱易碎,實則堅實勇敢,與世鈞的愛情像緩緩流淌的樂章,沁人心脾,也像陳年老酒,愈沈澱愈香醇。秋日,在世鈞目光中,踩著落葉甜蜜地離開,纏滿絨線的紅寶石戒指就是壹生的約定,原本以為這就是她全部的故事,平靜,浪漫,溫馨,怎奈何,陰錯陽差的壹個轉身,天翻地覆,空余半生緣,半生淚。

 提起曼楨,不得不提起曼璐。雖說曼楨是曼璐的犧牲品,可是對於曼璐,實在不忍多說什麽。醉生夢死,流光溢彩的大上海,永遠是強者的天下,卑微的人在強勢的壓迫下戰戰兢兢,如螻蟻般生活著。壹個沒有文化,沒有背景的女孩子,聲色場所陪舞賣笑,迎來送往,辛苦支撐著壹個龐大的家庭。直到錯過了最好的年華,才猛然驚覺韶光已逝,美人遲暮,像盛極的花漸趨雕落。當年美好的初戀成了心口的朱砂痣,揮之不去,亦無可奈何。這不是她能選擇的。貧苦人家的女兒在沖突與矛盾的年代又能怎樣做?

 曼楨可以理解她:?她沒有錯,是這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得她這樣的。要說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和妓女誰更不道德。?可那些自詡正派的人會理解她嗎?道貌岸然的人太多,能設身處地為他人想的人太少。後來的她陷入癲狂又悲哀地死去,她最美好的時光定格在與豫瑾約會的晚上,紫色旗袍,青春明媚,只是這終究還是抓不住的過往。

 其實,早就懷疑就算沒有曼璐的?借腹生子?,曼楨與世鈞就能走到壹起,廝守壹生嗎?社會地位的差異新式青年可以不管不顧,世鈞家人能接受嗎?世鈞的母親,壹個中產階級的貴太太,表面上是正室,風光無限,卻在與姨太太的爭寵鬥爭中輸得壹敗塗地,內心渴望丈夫回歸卻強作滿不在乎,將全盤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盡管物質生活富足無憂,人性早已扭曲,自私,虛偽,貪婪。壹方面拼命制造自己的豪門優越感,另壹方面竭力討好大戶石太太,這樣的人能接受來自貧寒之家、有個舞女姐姐的曼楨嗎?就算進了沈家門,曼楨又該承受多少壓力與白眼?陰晴不定的寡婦大嫂,勢利眼的下人,哪壹個是好惹的,哪壹個不想看她的笑話?長此以往,夾在其中的世鈞不會厭煩嗎?

 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畸形社會下悲劇釀成的催化劑,壹抹很重的底色,渲染了卑微、可憐的生命。充滿著高尚與卑鄙,新潮與頑固的年代,嫖客可以壹邊花天酒地,壹邊壹本正經地大談時局政治,壹邊接受別人的諂媚與敬重;而妓女就只能永遠背著沈重的道德枷鎖,受人歧視,禍及家人。當新式青年追求自由平等的愛情時,借腹生子,門當戶對的舊習俗舊觀念卻硬生生沖散了原本相愛的人們,曼楨與世鈞,翠芝與叔惠,他們擋不住的是命運的翻雲覆雨還是內心的怯懦與退讓?如果當初能勇敢壹點,決絕壹點,是不是就會不壹樣?可惜早已沒有如果,沒有了當初。

 十四年後,兜兜轉轉再次相見,早已為人父母,結局已定,只能嘆壹聲:我們,回不去了,無悲無喜。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結束,世鈞繼續著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曼楨守著當初心花無涯的驚艷,耐得住寂寞終老。十四年物轉星移,不復當年模樣,各自需尋各自路。半生匆匆,就當是壹個很長很長的夢,夢醒了,淚幹了,曲終人散,天各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