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大缸和大甕制作歷史的起源是哪裏
陶瓷
china,
大寫
China,
其意則為中國。
我們的祖先和世界上壹些國家和地區,如埃及、印度、希臘、波斯、西南亞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陶
器。
陶器的制作也有近萬年的歷史,人類自從開始懂得制作陶器,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
那樣
“
野蠻時代的最低級階段
——
是由制陶術的應用開始的
”
在制陶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中國人發明了
瓷器。
陶瓷器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們生活問題,如生活用具、建築材料等,還提供藝術的享受。
陶器的發明
古代人類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們需要尋找貯水、汲水、貯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
從技術上來講,很早就知道土
壤加水就具有可塑性,加上用火的豐富經驗這些都是制作陶器的準備條件。
另壹個條件就是要
“
定居
”
因為陶器不
易攜帶,既笨重又容易破損。
當然,陶器的生產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漸鞏固下來。
有人推測,古人為了使枝條編制的器皿耐火和密致無縫而塗上黏土,經過火燒之後,黏土部分很堅硬,進而發現
成型的黏土不要內部容器也可以燒制成器,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
也有人認為,古人是偶然發現用手捏成的器物
經火燒之後變得結實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發現了陶器。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
10000
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
河北徐水縣南莊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鑒定為
10800~9
700
年的遺物。
此外,在江西萬年縣、
廣西桂林甑皮巖、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
10000~7000
年的陶器碎
片。
我國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質地粗糙,厚薄不等,摻雜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質松易碎。
用以燒制這
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
根據這些陶片中存在的礦物,以及測量少數陶片的燒成溫度,可以確定這些陶器的燒
成溫度大致在
700°
C
在這些遺址中沒有發現窯爐遺跡,可以推斷是平地堆燒的。
器型都是用盤築或手工捏成型的
罐、缽之類的小型陶器。
雖然這些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制造器物
的嘗試,它大大地改進了原始人的生活質量。
距今
5
、
6
千年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
當時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
從
出土的文物來看,當時的制陶業以比較發達,已發掘的陶窯遺址大部分在村落附近,表明為部落集體所有。
燒制陶
器的黏土是經選擇具有壹定塑性的黏土。
陶器基本上是手制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采用模制。
到了仰韶後期開始
出現慢輪修整。
普遍使用陶窯燒制陶器。
在陶窯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燒烤,火力也比較均勻,減少了陶器的龜
裂和變形。
這是壹個相當大的進步。
最能反映當時制陶水平的是細泥彩陶。
它表面呈紅色,
裏表磨光,
且造型獨特,
可見當時的制陶工藝已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
此外這些陶器上還繪有生動逼真美麗的圖案,這充分表現了繪畫者的
想象力和創造才能,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解原始社會先民生活和生產的可靠信息。
壹萬年前,原始窯燒制時,由於陶坯與大量空氣接觸燒成的陶器為紅色,成為紅陶。
七千年前,在陶坯表面用紅、白、黑等繪紋形圖案,入窯燒制後花紋附著於器物表面,稱彩陶。
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以灰陶為主,制陶工藝的珍品是黑陶這種陶器器壁薄如蛋殼而堅硬厚度僅
1
—
3
毫米,表面
漆黑有光。
燒制這種陶器的關鍵工藝是在燒成後期,用泥封窯頂,同時滲水入窯,煙熏滲碳。
相當於中原龍山文化後期,
在江南和東南沿海壹帶出現壹種印紋硬陶。
由於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對增加,
因此燒成
溫度達
1100°
C
到了商代印紋硬陶開始大量生產,它吸水率外型美觀、堅硬耐用,成為深受歡迎的陶器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