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4年的歷史記載
南京禦史疏劾寧王
正德九年(1514)正月初三日,南京十三道禦史羅鳳等人聯名上疏說:寧王朱宸濠,交通劉瑾,請復護衛,日漸驕恣,掊克富室,侵奪良田,淫刑酷法,動至滅族。自省城南昌以至鄉村,凡利所在,百計索取。以致商旅不敢出入,舟楫不敢停泊。民之受害,不可勝言。撫、按、三司受其利,寧負君恩,不予過向。請令寧王改過自新,不得幹預有司之事。並令江西百姓,凡被王府侵占田產房舍者,俱準上訴查明,本省鎮、巡、三司各官不得接受寧王賄賂,王府人役有生事擾民者,執治其罪,以消後患。武宗不理。
吏部考察官員
正德九年(1514)正月十六日,吏部會都察院考察天下諸司官員,革職、罷免、降調布政使、按察使、寺卿等官,計二千八百八十六人。
乾清宮發生火災
武宗每年以張燈為樂,所費以數萬計。正德九年(1514),寧王為討武宗歡心,獻燈宮廷,別出心裁,奇巧異常。武宗令送燈者入宮懸掛,皆附柱壁、以取新異。武宗觀燈作樂,又令人於庭軒間依欄設氈房,貯火藥其中,同年正月十六日因不慎起火,延燒宮殿,乾清宮以內皆為灰燼。時武宗往豹房,回顧光焰燭天,居然大笑,說是壹棚大煙火。至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工部奏言:重建乾清宮需費銀壹百萬兩,請於南、北直隸及天下各府州縣加賦於民,每年征收十分之二。因工程緊急,恐征解不及時,暫借內府銀五十萬應用。武宗不允,令於壹年內征齊。自此催征無休止,天下騷然。
諸臣疏諫武宗急罷弊政
正德九年(1514)正月十八日,武宗出奉天門視朝,撤寶座不設,下詔罪己,並令文武百官同加修省。於是諸臣相繼上疏,請武宗速罷弊政。正月十九日,朋學士楊廷和等以宮災自劾,要求去職謝政,另選賢能。同時懇請武宗:祖宗創業之艱難,不要辜負天下萬民的希望,日理朝政,接見群臣,大開言路以達下情,遣還邊兵以防外患,革禁中市肆以肅內,令出西僧於外以絕異端,罷皇店之設以通商賈,停不急之工以紓民力,減免各處織造以省民財。任用正直中良之士,親信老成持重之人,日夜勤求治理。二月初十日,南京禮部尚書喬宇等人疏請黜義子,逐番僧,斥優伶,罷皇店,還邊兵,停止京師土木之役,撤回南京織造宮。疏呈上,武宗多置之不理。
張遇致仕
張遇(?-1518),河南項城縣人。成化二十年(1484)進士,授潞城知縣,歷南京監察禦史、湖廣按察司副使,浙江按察使,山東布政使。順天府尹。進工部右侍郎,總理易州山廠,張遇為人庸鄙無才能而善緣勢,在山廠侵牟無厭。改為戶部右侍郎,提督倉場。未即任,於正德九年(1514)正月二十七日致仕。正德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卒。
武宗始微行觀樂
武宗不理朝政,長夜縱飲,近幸錢寧、張銳、張雄每日導其遊宴。為避免引起外人註意,從正德九年(1514)二月初六日開始,武宗即微服以行,夜至教坊司觀樂。
劉機致仕
劉機(?-1522),字世衡,北直隸大興縣(今北京大興)人。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改庶吉士。正德中,累官至吏部尚書,被論歸裏。後復起為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書,參與機務。正德九年(1514)三月二十七日致仕。嘉靖元年(1522)卒。
江西陳九起事
江西臨川陳九,集眾起事,據山為險,稱王八年。至正德九年(1514)春,江西巡撫俞諫命將進剿,陳九等人失敗被害,官軍俘斬其眾壹千七百余人。
武宗詔復徽王莊田
正德九年(1514)四月初三日,武宗準復徽王河南彰德衛莊田二百三十余頃。
武宗詔復寧王護衛及屯田
寧王護衛,於天順間革除,改為南昌左衛。正德二年(1507),寧王賄劉瑾得復。正德五年八月劉瑾被殺,寧王護衛亦再次革除。至正德九年三月,寧王朱宸濠致書兵部尚書陸完,要求恢復護衛和屯田,又派人挾金鉅萬遍賂諸要人,屬近幸錢寧為內援。四月初四日,武宗下詔從其請。廷臣紛紛上疏諫止,力言不可,陸完從中極力庇護寧王,武宗亦不聽勸阻。同年六月初壹日,寧王又奏請鑄造護衛及經歷、鎮撫司、千、百戶所印,凡五十八顆,武宗亦準。於是寧王益自恣,遣承劉吉等人招收江湖大盜楊清、李甫、王儒等壹百余人入府,號曰“把勢”。
寧王朱宸濠請痛懲宗室橫暴
正德九年(1514)八月初三日,寧王又奏言:近來宗枝日繁,多以選用儀賓、點校、校尉為由,巧索民財,肆其橫暴。請降旨痛懲前弊。其有怙惡不悛者,許臣擊治。兵部尚書陸完等人稱贊寧王忠勤,請如奏戒敕榜諭,及許寧王並治其不法者。於是武宗下詔嘉納,並通令各省巡撫壹體禁約。
廖堂進氈幄
傳旨按式樣尺寸大小令鎮守陜西太監廖堂和巡撫陳壽制造氈幄,供武宗皇帝使用。重門、堂屋、庖湢、戶牗,無不壹應俱全。至正德九年(1514)九月初四日,廖堂遂進上用鋪花氈幄壹百六十二間。自此,武宗每次外出郊祀,皆陳設幄幕,不再住齋宮。廖堂借制造氈幄之機,任意朘削,得銀數萬兩,欲賄賂權幸。而陳壽則會所司留作備荒,廖堂恨之,陰謀傾害。不久,陳壽調為南京兵部侍郎。
王寅致仕
王寅(1458-1514),字敬夫,號敬齋,北直隸容城縣(今河北容城)人。成化十七年(1481)進士,歷任大理寺右評事、大理寺副、福建按察司僉事、陜西副使、廣西按察使、四川右布政使、太仆寺卿。進工部右侍郎,專理易州山廠。改戶部右侍郎,遷刑部右侍郎。正德九年(1514)九月初八日,因病致仕,為人馴謹篤實,同年十壹月二十九日卒,年五十七。
王思指斥武宗荒誌廢業
正德九年(1514)九月十壹日,武宗狎虎受傷,壹個多月不視朝。翰林院編修王思為此疏言:孝宗皇帝子惟陛下壹人,當為天下萬世自重。臣聞陛下狎虎被傷,且駭且懼。陛下即位九年來,不勤理朝政,不親拜祖宗,不向兩宮問安,經筵懶於聽講。究其原因有二:嗜酒而荒其誌;好勇而輕其身。由是戒懼之心日忘,縱恣之欲日進,好惡由之喜怒,政令出於多門,綱紀積弛,國是不立。荒誌廢業,唯酒為甚。陛下露處外宮,日湎於酒,廝養雜侍,禁衛不嚴。即使不幸倉猝生變,何以備之?此臣所以為陛下大為憂慮。疏呈入,留中數日。後來忽然降旨,將王思貶為三河驛丞。
李中請毀佛寺逐番僧
正德九年(1514)十月初五日,刑部主事李中上言:以往劉瑾竊弄威柄,禍國殃民,陛下悟而誅之,天下無不盛贊陛下英明。為何今日大權未收,東宮未立,義子未革,紀綱日弛,風俗日壞,小人日進,君子日退,士氣日靡,言路日閉,名器日輕,賄賂日行,禮樂日廢,刑罰日濫。民財日窮,軍政日敝。劉瑾已誅,而善治壹無可舉,蓋因陛下惑於異端,在禁城深宮之內,盛行異教,於西華門豹房之地建護國佛寺,延進番僧,日與相處,忠言日遠,邪說日滋。請陛下毀佛寺,逐番僧,以謹華夷大防;又妙選儒臣,朝夕進講,則以上諸弊,可以相繼盡除。武宗不理。不久,李中被貶為廣東驛丞。
夏昂逝世
夏昂(1449-1514),字景德,號懋齊,南直隸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占籍順天府宛平縣。成化二十年(1484)進士,授工科給事中,升右給事中,歷禮科左、右給事中、湖廣右參議、福建右參政、江西左、右布政使、南京太仆寺卿。進右副都禦史,總督南京糧儲。遷工部左侍郎。為人醇謹剛直,居官以廉著稱。正德九年(1514)十月十三日卒於官,年六十六。
張原疏言時政
正德九年(1514)十月二十九日,吏科給事中張原為官未數月,即上疏極論時事得失,請汰冗食、慎興土木、禁絕進貢、明信賞罰、廣開言路,修德善治。張原借往事奏擾,貶為貴州新添驛丞。
宮內操練
正德九年(1514)十壹月初二日,明武宗命兵部選團營官軍六千人,分為前、後兩營與勇士並四衛營,每營各三千人,由右都督張洪、都指揮桂勇、賈鑒、李隆分別監領,在西官廳朝廷操練。張洪領勇士營,桂勇令前營、賈鑒領後營,李隆領四衛營。正德十年正月十七日,大學士楊廷和等人上疏諫阻武宗在宮內操練營軍,請嚴官衛之防,以消滅禍變。同月二十二日,吏部尚書楊壹清等言:以禁密之地為攻戰之場,意外之慮,不可不防。武宗壹概置之不理。
林廷選致仕
林廷選(1450-1526),字舜舉,號竹田,福建長樂縣人。成化十七年(1481)進士,授蘇州府推官,治獄有績,升監察禦史,出按廣西,以戰功進為右都禦史總督兩廣。官至南京工部尚書。因病久治不愈,正德九年(1514)十壹月十八日致仕。嘉靖五年(1526)卒,年七十七。有《竹田集》。
田景賢致仕
田景賢(1446-1519),字宗儒,號西郭,北直隸涿州(今河北涿縣)人。成化十壹年(1475)進士,歷戶科給事中、通政參議,官至禮部尚書。時劉瑾竊弄權柄,陷害大臣,田景賢剛正自持,不阿權貴。後加太子少保,署太常寺事。正德九年(1514)十二月二十六日因病謝職。正德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卒,年七十四。景賢居官四十余載,廉謹如壹日,死時至無資治喪,時人頗稱其清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