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春秋全譯(吳太伯傳第壹)翻譯,求求大家了!!
《吳越春秋·吳太伯傳第壹》 吳之前君太伯者,後稷之苗裔也。後稷其母臺氏之女姜嫄,為帝嚳元妃。年少未孕,出遊於野,見大人跡而觀之,中心歡然,喜其形像,因履而踐之。身動,意若為人所感。後妊娠。恐被淫泆之禍,遂祭祀以求,謂無子履上帝之跡,天猶令有之。姜嫄怪而棄於阨狹之巷,牛馬過者折易而避之。復棄於林中,適會伐木之人多。復置於澤中冰上,眾鳥以羽覆之。後稷遂得不死。姜嫄以為神,收而養之,長因名棄。為兒時,好種樹禾、黍、桑、麻五榖、相五土之宜,青、赤、黃、黑,陵、水、高、下,粢、稷、黍、禾、蕖、麥、豆、稻,各得其理。堯遭洪水,人民泛濫,遂高而居。堯聘棄使教民山居,隨地造區,研營種之術。三年余,行人無饑乏之色。乃拜棄為農師,封之臺,號為後稷,姓姬氏。後稷就國為諸侯。卒,子不窋立。遭夏氏世衰,失官奔戎狄之間。 其孫公劉,公劉慈仁,行不履生草,運車以避葭葦。公劉避夏桀於戎狄,變易風俗,民化其政。公劉卒,子慶節立。 其後八世而得古公但甫。脩公劉後稷之業,積德行義,為狄人所慕。薰鬻戎姤而伐之,古公事之以犬馬牛羊,其伐不止;事以皮幣、金玉重寶,而亦伐之不止。古公問何所欲?曰:欲其土地。古公曰:“君子不以養害害所養。國所以亡也而為身害,吾所不居也。”古公乃杖策去邠,逾梁山而處岐周曰:“彼君與我何異?”邠人父子兄弟相帥,負老攜幼,揭釜甑而歸古公。居三月成城郭,壹年成邑,二年成都,而民五倍其初。 古公三子,長曰太伯,次曰仲雍,雍壹名吳仲,少曰季歷。季歷娶妻太任氏,生子昌。昌有聖瑞。古公知昌聖,欲傳國以及昌,曰:“興王業者,其在昌乎?”因更名曰季歷。太伯、仲雍望風知指,曰:“ 歷者,適也。”知古公欲以國及昌。古公病,二人讬名采藥於衡山,遂之荊蠻。斷發文身,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 古公卒,太伯、仲雍歸,赴喪畢,還荊蠻。國民君而事之,自號為勾吳。吳人或問何像而為勾吳,太伯曰:“吾以伯長居國,絕嗣者也,其當有封者,吳仲也。故自號勾吳,非其方乎?”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有余家,***立以為勾吳。數年之間,民人殷富。遭殷之末世衰,中國侯王數用兵,恐及於荊蠻,故太伯起城,周三裏二百步,外郭三百余裏。在西北隅,名曰故吳,人民皆耕田其中。 古公病將卒,令季歷讓國於太伯,而三讓不受,故雲太伯三以天下讓。於是季歷蒞政,脩先王之業,守仁義之道。季歷卒,子昌立,號曰西伯。遵公劉、古公之術業於養老,天下歸之。西伯致太平,伯夷自海濱而往。西伯卒,太子發立,任周召而伐殷,天下已安,乃稱王。追謚古公為大王,追封太伯於吳。 太伯祖卒葬於梅裏平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簡子叔達、達子周章、章子熊、熊子遂、遂子柯相、相子彊鳩夷、夷子余喬疑吾、吾子柯廬、廬子周繇、繇子屈羽、羽子夷吾、吾子禽處,處子專、專子頗高、高子句畢立。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虞公,以開晉之伐虢氏。畢子去齊、齊子壽夢立,而吳益彊,稱王。凡從太伯至壽夢之世,與中國時通朝會,而國斯霸焉。 譯文 吳國的先君太伯,是後稷的後代。 後稷,他的母親邰氏部落長的女兒姜螈,是帝嚳的正妻。 她年輕還沒有懷孕時,壹次出去遊覽來到野外,看見壹只巨;人的腳印而觀賞它,心中不由得興奮起來,情不,自禁地愛上了這腳印的形狀,於是就走上去踩它,頓時身體被撼動了,心神也好像被人觸動了壹樣,後來就懷孕了,她怕遭受縱欲放蕩的禍殃,就向上帝祭祀來祈求,禱告說“不要有兒子”…… 但因為她是踩了上帝的腳印,上天還是讓她生了兒子。 姜螈把這兒子看作怪物而把他拋棄在狹窄的小巷中,但路過的牛、馬都繞道改路而躲避他;姜螈又把他拋棄在樹林中,恰巧又碰上伐木的人很多;姜螈又把他放在湖中冰上,但群鳥用羽翼來襯墊覆蓋他;後稷因而能不死。 姜螈認為他是個超人,就收留了他,並把他撫養成人,因為當初想拋棄他,所以給他取名叫“棄”。 棄還是小孩的時候就喜歡種植谷子、黍子、桑樹、大麻、各種莊稼。 他仔細考察了五種土地的適宜性、土色的青赤黃黑以及陸地水澤的高低,因而粢稷、黍子、谷子、芋頭、麥子、豆子、糯稻等等,都分別獲得了它們適宜的生長條件。 堯統治天下的時候碰上洪水,民眾被淹,就到高地上去居住。 堯就聘請棄,讓他訓導民眾到山上居住,按照地形來建造住處,研究營造種植的技術。 三年多,走在路上的人就沒有饑餓困乏的面色了,於是堯就任命棄當農業大臣,把他分封在邰,稱號是後稷,姓姬氏。 後稷前往封國當了諸侯。 後稷去世了,兒子不窯立為諸侯,因為碰上夏朝世道衰微,他失去了農業大臣的官職,於是就逃亡到戎、狄之間,他的孫子就是公劉。 公劉慈善仁愛,走路時不踩活著的青草,運行車輛避開蘆葦。 公劉因為躲避夏桀而住在戎、狄。 他移風易俗,民眾都被他的政治措施感化了。 公劉去世,兒子慶節繼位。 慶節之後八代便是古公稟甫,他繼續從事公劉、後稷的事業,積聚額的實行道義,被狄族的民眾所仰慕。 北狄、西戎認為古公有善行、得民心而去攻打他,古公用狗馬牛羊等賄賂他們,他們仍然攻打不止;古公用毛皮、絲織品、黃金、玉器、貴重的珍寶等賄賂他們,他們還是不停地攻打他。 古公問:“妳們要的是什麽?”他們說:“想要妳的土地。”古公說:“有道德的人不因為養人的土地而戕害了被養的人民。 因為養人的土地而戕害了被養的人民,這是國家滅亡的根源啊。 而為了我自己去傷害人民,這是我所不能安居的。”古公於是就執鞭驅馬離開了鄰地,越過梁山而定居在岐山南面的周原,並安慰鄰地的民眾說:“他們的君主和我有什麽不同呢?”但鄰地的民眾還是父子兄弟互相結夥、背著老人攜帶著小孩、扛著鍋子而歸附古公。 古公在周原住了三個月,就形成了壹個城鎮;住了壹年,成了壹個小城市;住了二年,成了壹個大都市,而人口發展到那原來的五倍。 古公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太伯,次子叫仲雍,仲雍又生吳仲,少子叫季歷。 季歷娶了妻子太任氏,生了兒子姬昌。 姬昌有聖靈的吉兆。 古公知道姬昌的聖德,想把國家傳到姬昌手中,就說:“建成稱王天下的功業的,大概是在姬昌吧!”於是就把姬昌的父親改名叫季歷。 太伯、仲雍看這風頭就知道了古公的意圖,說:“歷,就是嫡啊。”知道古公要把國家的大權傳給姬昌。 古公病了,太伯、仲雍二人就借口到橫山采藥,於是就到了楚地,並按照當地的習俗剪短了頭發,在身上刺了花紋,穿著少數民族的服裝,表示自己已不能再被任甩繼位了。 古公死了,太伯、仲雍回家奔喪。 奔喪完畢,又回到楚地。 楚地的民眾把他們當作國君來侍奉,太伯把自己的住地稱為勾吳。 吳地的民眾中有人間他、“憑什麽稱為勾吳呢?”太伯說:“我是壹個因為排行老大而應該住在國內繼承君位卻又沒有兒子能繼承君位的人,那應該受封盼是吳仲,所以我把自己的住地稱為勾吳。 這不是那合乎道義的事麽?”楚地的民眾認為太伯講究道義,於是服從而歸附他的有壹千多家,***同擁戴他而形成了吳國。 幾年之間,人們就變得很富裕了。 這時正逢商朝的末年,世道衰微,商王朝統治下的中原地區的諸侯王頻頻發動戰爭,因為怕戰禍連累到楚地,所以太伯築起了周長為三裏二百步的內城與周長為三百余裏的外城,這城築在西北角,名叫舊吳城。 民眾都在這城中種地。 古公病得很厲害,臨終時,叫季歷把君位讓給太伯,但太伯屢次推讓而不接受,所以說“太伯。 多次把君位推讓掉”。 於是季歷執政;繼續從事前代君王的事業,堅持實行仁義的原則。 季歷逝世了,兒乎姬昌立為國君,號稱西伯。 他遵循了公劉、古公的統治方法,致力於扶養老人;於是天下的人都歸附他。 西伯使國內太平了,伯夷從海邊去投奔他。 西伯死了,太子姬發立為國君,任用周公旦、召公爽去討伐商王朝。 天下已經平定後,就改稱王,給古公追加謚號為太王,把太伯補封在吳國。 太伯去世,葬在梅裏平墟。 仲雍立為國君,這是吳國的仲雍。 仲雍去世,兒子季簡繼位;季簡去世,兒子叔達繼位;叔達去世,兒子周章繼位;周章去世,兒子熊繼位;熊去世,兒子遂繼位;遂去世,兒子柯相繼位;柯相去世,兒子強鳩夷繼位;強鳩夷去世,兒子餘喬疑吾繼位;餘喬疑吾去世,兒子柯廬繼位;柯廬去世,兒子周繇繼位;周繇去世,兒子屈羽繼位;屈羽去世,兒子夷吾繼位;夷吾去世,兒子禽處繼位;禽處去世,兒子專繼位;專去世,兒子頗高繼位;頗高去世,兒子句畢繼位。 、這時晉獻公滅掉了周都北面的虞國,這是因為虞國的國君打開了國門讓晉國通過自己的國土去攻伐虢國的緣故。 句畢去世,兒子去齊繼位;去齊去世,兒子壽夢繼位;從此以後吳國日益強大,自稱為王。 總計從太伯傳到壽夢***十九代。 到壽夢這壹代,才與中原各國時常來往會見,而吳國也就稱霸壹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