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十絕的元和緙絲
緙絲( kesi ),又名“刻絲”、“尅絲”,意思是“用刀刻過的絲綢”。緙絲是蘇州傳統工藝壹絕,發端於漢代,從唐人的日用包到明代的皇帝龍袍,緙絲可以說是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緙絲的制作技藝十分特殊,緙絲工藝與用途緙絲與宋錦壹樣屬於織錦工藝品,它的強度要比任何刺繡強。它的成品沒有底料和圖案的分割,整幅作品渾然天成。它織法獨特,以生絲做經線,各色熟絲作緯線,用“通經斷緯”的技法織成。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縷之像”。
由於蘇州人聰慧,心靈手巧,再加上吳門畫派的影響,所以到明清時期,蘇州緙絲達到輝煌時期,其間元和的緙絲工藝水平獨步全國。而蘇州緙絲又以元和街道西的張花村最為突出。張花村時稱“緙絲村”,家家有織機,技藝代代相傳,元和地區自宋代起至晚清,緙絲傳人代代不斷,名匠輩出。 陸墓蟋蟀盆制作精良,種類多。 盆、多角盆、馬蹄盆、腰鼓盆等;
以圖案分有龍鳳、鳥獸、花卉、山水和人物等,
以蓋式分有笠帽頂蓋、平蓋、坐蓋、天落蓋和飛邊蓋等; (3)外部特征南盆特征是形狀繁復,花紋多,做工精致。 據《吳門表隱》壹書載,唐宋時因風行鬥蟋蟀,陸墓禦窯村也有了燒蟋蟀盆的小窯。其制作精選河底泥料,精心制坯,燒出的蟋蟀盆有烏、黃、白、青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