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霸、君——得大成就者的四個層級
黃老道家:失落的源頭
中國文化的轉折點,是秦之壹統,自此中國文化之源頭晦暗不明。以易學來說,先秦時代,諸子百家各家有各家的易,諸侯列國各國有各國的易,黃河長江、南北東西不同流域和地域也有各自的易,雖不乏壹致,卻也不盡相同。自秦始皇焚書以及漢武帝尊儒之後,便只剩下了儒家易獨大。就學術而論,此為壹大損失。這期間標誌性的兩個事件,除了秦始皇焚書,便是漢武帝時《淮南子》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的失傳,只剩下論道的內篇二十壹篇傳世。事出編集主持者淮南王劉安因反叛事敗自殺,全族以及大批學者的被誅滅。
先秦學術的主流是黃老道家,秦時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以及《淮南子》,總體上便是黃老道家的集大成之作。兩部書都是召集數千門客編撰而成,要知道這些門客的屬性——他們有的是六國未滅時人物,其余的也相去不遠還有正宗師承,所以保留了戰國末年的學術面貌,是先秦學術最後的正傳。說到道家,很多人只知老莊,只知老莊道家,須知這兩部書也是重量級的經典。《淮南子》的編集,劉安曾聘明易者九人,號“九師易 ” ,全書即是以主黃老的易學思想為統貫。
黃老之學,乃是與天人合壹、內聖外王最為貼合的壹派學問。比如,《淮南子》內篇第八《本經訓》中,就有這樣壹句話:“ 帝者體太壹,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 ”這便是得大成就者的四種形態、四個層級、 四重高度 。這句話及之後的相關論說,據說是先秦古籍的《文子》中也有,但此書尚存是否偽書、與淮南孰先孰後之辯,以確切論暫作淮南書言。學問上誠然有這種不明,而無論誰是誰非、誰前誰後,卻都是對其中之道的證明。
如今是個成功學盛行的時代,那麽便要知道什麽是真正高明的成功學;如今也是個飽受成功學反噬之苦的時代,那麽便要知道如莊子所說“勝物而不傷”的機關在哪裏。 而所有這些的答案,都在《本經訓》的這句話裏。
帝、王、霸、君——得大成就者的四個層級
何為“帝者體太壹”?
《本經訓》解釋道:“秉太壹者,牢籠天地,彈壓山川;含吐陰陽,伸曳四時;紀綱八極,經緯六合;覆露照導,普汜無私;蠉飛蠕動,莫不仰德而生。”在這種描述裏,體太壹者儼然已經是天地萬物的主宰,“主宰”二字則正是機關——不是此人為主宰,而是天地萬物自有主宰,此人乃是得之者、入之者,即全然的天人合壹者。這個主宰是什麽呢?便是太壹。太壹之“太”,就像妳要主宰壹個東西或壹件事,妳要在這個東西和這件事之外,方能把握之運用之,出乎其外、不在局內方能造局、轉局;要主宰天地萬物,也要在天地萬物之外。人怎麽可能在天地萬物之外呢?事物上自是不能,道體上卻可以,說白了就是空無, 唯有空無能出天地萬物之外 。太壹的“壹”,便是“氣”,黃老道家所持便是元氣論,所謂元氣便是本原壹氣, 這是物的至深層次,在這個層次萬物渾然為壹,物物皆可感通天地 ,這就是所謂的全知全能;常人所居,不過是物的表淺層次,因 局限而行分別取舍 ,就像資源不足才有分配,被分配者心量不足才有得失好惡。 空無為天地萬物的本體,壹氣為天地萬物的本原, 空無寓於壹氣,壹氣通於虛無 ,不是兩個東西。 合之為虛空壹氣,這便是太壹。 體太壹者便是得到了這個東西,準確說 是進入了這個層次,並沒有壹個東西叫太壹,太壹只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層次 。進入了這個層次的人,方可以為“帝”,譬如黃帝。
這個層次說起來玄之又玄,可是又至為親切,便是“覆露照導,普汜無私”的“無私”二字。 人人皆可以無私,聖凡之別只在這無私徹底不徹底、全然不全然。 無私乃是大私,譬如全然無私者可得天地萬物,還有比這更大的私嗎?落在人事小處,也有舍得之道。故老子說:“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無私則無為,人道無私、天道無為,天人合壹的機關就在這裏。 體太壹者即無為者,無為者於體是無,於用是無須為而自感而遂通天地,如同儒家“不待學而知,不待慮而能”的良知良能,佛家“法身無相,應物以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的自性妙用,這就是無為的真諦,故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 “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即是 “無為而無不為”。所以對於人, 無私,就是體太壹、通天道至高無上的法門 。這就是“蠉飛蠕動,莫不仰德而生”的“德”,道家的德不是人德,乃是天德。所謂天德,天道在人是也。故《本經訓》又言:“是故體太壹者,明於天地之情,通於道德之倫;聰明耀於日月,精神通於萬物;動靜調於陰陽,喜怒和於四時;德澤施於方外,名聲傳於後世。”
前幾天大陰陽社曾談到老子的積極還是消極的問題,我說 力能運轉乾坤者,方能讀懂老子 ,那些說老子消極的人,已經讓人連擡眼皮的力氣都沒有了;道理,就在這裏。我又說, 妳別看老子不做事,那是本尊;後世範蠡、張良、劉伯溫這些道家人物,乃至諸多遵天道以行權謀的帝王將相,那都是老子的分身。本尊與分身,就像鬼谷子與孫臏、龐涓、蘇秦、張儀,鬼谷子未必去做事,甚至做起事來未必如弟子們做得那麽好,但不礙這些弟子們縱橫天下、呼風喚雨。讀老子,要有這種本尊的意識,那說的都是大根本、大原理,運用之妙在於妳自己。這世間總有些人適合做本尊,有些人適合做分身,智者方知本尊之貴,愚者所崇卻是分身。本尊的意識之大用,還不僅只在這裏,太壹便是天地萬物的本尊;落在個體的人,所謂修道就是修成自己的本尊;所謂成為領導者就是成為群體中的本尊。本尊之力,便是成功學中愛說的領導力。太壹統領天地萬物,帝王將相統領世間,智者覺者統領自己,三位壹體。
帝者,同樣也是後面王者、霸者、君者的本尊,其實沒有四個層次, 所謂四個層次,只是對這個本尊的領悟和運用程度 ,反過來也正是抵達這個本尊的次第。明白這點很重要,如此於後面這幾層才能不失本。得本則天生,失本則天殺, 黃老道家絕人情而唯循天道,有沒有這個道便是關鍵和核心,有即陽謀,無即陰謀,是陰是陽在乎大本而不在手段。 無本最易落入陰謀詭計的不歸路中,古往今來多少梟雄失身喪命其中,可不慎哉!未至究竟,後面的層次皆是利弊參半、禍福壹體, 只看妳能否把握其中的度,是個駕馭力的問題 。要想找到這個度,要能駕馭當前的層次,要害是在 居較淺的層次時能向著更深壹層次去,最好能知道根本和究竟是在哪裏 ,方能不受這壹層次所限所困,而走向極端和失控。明此,方可言之後層次,而不受其反噬。
所謂“王者法陰陽”,這是與帝者層次相距最近、差別最小的層次,所以《本經訓》說:“法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形萬殊之體;含氣化物,以成埒類(種類);贏縮(進退)卷舒,淪於不測;終始虛滿,轉於無原。”看上去和帝者非常相似。那麽差別究竟是在哪裏呢?就是各自描述中所傳達出的, 帝者在壹切之外,王者則還在之內 。更明白點說,帝者已至天人合壹、圓融無跡的化境,王者則相當於站在了天人合壹的中樞點上,雖然也能做到,但還是稍微隔著那麽壹層,不能全然化入,不留痕跡。層次越深層級越高,差別越小,卻也越難突破。 王道真意,不必另說也不可另說,當參照帝道,所謂求其上方能得其中。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中,宣太後羋八子教導秦昭襄王有壹句精彩的話,則說得更親切:“上古造字,玉王同字。王字三橫壹豎,三橫乃天、地、人,壹豎乃參通天地人者,是為王。”參通天地人者為王,合壹天地人者為帝。
在這壹層次會如何做呢?《本經訓》又說:“法陰陽者,德與天地參,明與日月並,精與鬼神總;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內能治身,外能得人;發號施令,天下莫不從風。”“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就是其中關鍵,方圓為道,表繩為則,也便是道家之德,遵天道以行人事。 做得到的關鍵是兩點,壹是明天道,二是能克己無私。 這其實就是當下深入人心的“自律”二字,卻也有本質不同。世俗的自律,多是抱著功利目的;王道的自律,則是為了於世間代行天道;參照物的不同,方向和目標的差異,決定了最後的高度和結局。該怎麽做的法門也無外乎高度而極致的自律, 這裏給我們的重大啟示,則是向著什麽、為了什麽自律,非常重要。 這裏再參佛家之發願和儒家之立誌。
所謂“帝王”,如果以體用象之,上面的帝道和王道是體,後面的霸道和君道則是用。
所謂“霸者則四時”,《本經訓》說:“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歙,不失其敘(序);喜怒剛柔,不離其理。”這是把帝道和王道落在了“時機”這個維度上觀照,所謂天時,時機是最關乎天道的因素,在這個層次尚不失乎天。時機背後的兩大核心,便是“察勢”和“知幾”。 欲能察勢,勢來自整體,要從整體上看,越全面越深入越好;察來自觀照,不摻雜私意,去好惡取舍等分別,只是如是觀照,由此自然呈現出來的才是勢,這樣察出來的勢才是可靠的,否則必有歪曲遮蔽。人的靈明自有這樣的能力,不假思忖,世人不知不信是妄想度量不休的壹個來源。所謂知幾,“幾 ” 即隱微的征兆,壹葉而知秋,這就是觀照之下靈明發用的開關。然後依據所知之幾與所察之勢,進行取予、出入、開闔的決斷和喜怒剛柔的表態,方能無失。 《本經訓》所謂:“則四時者,柔而不脆,剛而不鞼(折斷);寬而不肆,肅而不悖;優柔委從,以養群類;其德含愚而容不肖,無所私愛。”此為真霸道,可以明白看到其中種種品質皆是以帝道和王道為基,雖做不究竟卻也是以其為參照而相通的;如今我們所說的某個人霸道,不過霸之至愚者也。這真霸道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便是多觀察,思考是次壹等的能力;觀察乃是明道達理的第壹等路數,最高明法門。
所謂“君者用六律”,何為六律?《本經訓》解釋說:“六律者,生之與殺也,賞之與罰也,予之與奪也,非此無道也。故謹於權衡準繩,審乎輕重,足以治其境內矣。”這就是我們印象裏領導者的作派,說白了非常簡單,就是明規則、善權衡、知輕重,但真做得好的還真沒幾個,比如有幾個對自己領導滿意的人?往往是滿腹怨言而敢怒而不敢言。而 之所以在簡單處做不好,說到底還是因為於根本處不明不通 ,何處又能離開道呢。《本經訓》又說:“用六律者,伐亂禁暴,進賢而退不肖;扶撥以為正,壞險以為平,矯枉以為直;明於禁舍(刑罰與赦免)開閉之道,乘時因勢,以服役人心也。”還是在於對時勢的把握,只是把施展範圍縮小了。雖說眾口難調,讓每個人滿意、時時處處讓人滿意是不可能的,但其中自有準繩,這段話所說即是。這便是取大處、合大體,維持整體局面的穩定和正面,讓大多數人滿意,服大多數人心。“服役人心”,這就是目的和原則,服人心才能役使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這些都是常識的老生常談,而其價值和意義也正在這裏,便是 要從最實際貼身處入手,但要往最根本源頭處落足 。帝、王、霸、君四個層次放在壹起,凸顯的就是這個。壹切領域的高人,掌握的都是同壹個法則: 在不簡單處看出簡單,在簡單處看出不簡單;有化繁為簡的能力,才有化簡為繁的本事。
這個時代各個領域的領導者,充其量只是處在 這 最淺的第四層,其實連這也是高估。 大多數人則連這個層次也差之甚遠,不登地、不入流。 之所以上不去,就是因為連眼前的事情也做不好,眼界所及不出眼前這壹層。 真帝者上古乃見,真王者霸者古時尚能偶有,如今真君者亦是少見,正如真君子也已是少有。路漫漫其修遠兮,還不上下而求索?
《本經訓》最後說:“帝者體陰陽則侵,王者法四時則削,霸者節六律則辱,君者失準繩則廢。故小而行大,則滔窕而不親;大而行小,則狹隘而不容;貴賤不失其體,而天下治矣。”這說的就是當位,也就是位置要恰當和合適,在小處談大不行,在大處談小也不行,都會產生弊端而適得其反。這位,既包含所處位置也包含所在階段。只有當位才有秩序,只有秩序井然才能有條不紊,水到而渠成,而 合乎道家的最高宗旨——自然。這天道的最高宗旨之下,便是人道的第壹原則——老實本分。 這就是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中庸》的“君子素其位而行”。
道存在己,貴賤由命。欲求有功,先求無過。
君道修行、霸道開悟、王道度世、帝道成佛
這壹篇的題目有個細節,不知道有沒有人註意到——我用的表達是“得大成就者的四個層級”,而合乎喜好成功學口味者的說法,則應該是“成大事者的四個境界”。類似的表達, 大家都沒少見過。
我是有用意在的。便是帝、王、霸、君四個層次,不止適用於入世成就事業,也適用於出世修成道果—— 君道如修行人本分,老老實實做好當前的分內事,該持戒持戒,該念佛念佛,該止觀止觀,該生活生活;霸道如開悟見性,所謂獨霸天下,莊子稱見道便是“見獨”,禪宗說自性便是“孤明獨照”,都是孤立絕頂;王道如菩薩行,是普渡世間、慈悲救世,也是修自己的分別智和後得智;帝道如成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成就壹切種智的 究竟 。 入世出世,都是成就,合之方為大成就。所謂天人合壹,所謂內聖外王。
四個層次中的種種言說與原則,也都可以壹壹對應,諸位可自行參照取悟。 只要將其從天地世間落到自心, 自己即是壹天地,自心即是壹世間,諸念即是壹眾生,本性即是壹太壹。
人人皆可為堯舜。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