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2萬到2千萬,楊百萬的故事給我們什麽啟示?

2萬到2千萬,楊百萬的故事給我們什麽啟示?

他本來只是壹個鐵廠的普通職工,憑借買賣國庫券贏得了人生“第壹桶金”,然後又成為上海灘第壹批股民,並創造了2萬到2000萬的神話。並且還在1998年被央視評為“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風雲人物”,他就是被稱為“中國第壹股民”的楊懷定,又因為在當時早早獲取百萬財富,人稱“楊百萬”。

而6月13日,楊懷定老前輩去世了,作為壹個投資者,我們在緬懷他的同時,我們不禁思考, 作為壹個普通工人,為什麽楊懷定能成為第壹批股民呢?而第壹批股民那麽多,為什麽他能從2萬到百萬,再到2千萬呢?我們從楊百萬的故事裏,能得到什麽啟示?本文為大家作分享。

楊懷定,初中學歷,曾在上海鐵合金廠當工人,後來又當了倉庫保管員。由於生活不富裕,他就和妻子幹起了第二職業,慢慢積攢起了2萬元多的存款,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壹筆巨款了。

有壹次由於他管的倉庫被盜,人家懷疑他監守自盜,雖然最終查出來是別人幹的,但這事卻傷害了楊懷定,就這樣,他卻毅然選擇了從當時的國企鐵飯碗辭職。

辭職後,他幹嘛去了呢?

他鉆進了上海圖書館,去念報紙,看看報上有什麽致富信息。突然有壹天,他眼前壹亮,看到了當時央行行長的壹段講話映入眼簾:經批準,中華人民***和國境地內的公民可以自由買賣國庫券。

於是他把帶去的兩萬元都買了國庫券,買入後下午就漲了,於是當天賣出賺了800元,當時工資每月53元,就是這1天賺了1年多的工資。

有了初次交易的經驗,他很快想到了其他城市的國庫券交易。當時沒有互聯網腦,楊懷定跑到上海圖書館翻看全國各地的報紙,查到安徽合肥當日國庫券開盤價94元,收盤價98元。當天連夜去合肥,壹個來回2萬元的本金就變成了2.2萬。之後,他還去了山西、福建、河南等地。從1988年4月到1989年,楊懷定賺了100多萬元,於是,便有了“楊百萬”的稱號。

1989年,他看到壹篇文章說,由於保值利率的提高,信用社和銀行把幾十年的盈利都貼進去了,處於虧損的邊緣。他感覺到這是利率即將下調的信號,決定拋掉國庫券。這說明楊百萬還是很有分析能力的。

在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撈到第壹桶金的楊百萬開始轉戰股票市場。當時上海的股票市場非常低迷,很多人都不相信這個新興的概念,但是楊百萬以90元的價格買進了面值100元的電真空,轉手就賺了十倍。

這還不算什麽,更讓股民欽佩的是楊百萬逃頂成功。1993年的A股市場非常火熱,滬指從400點壹路上漲至1500點,很多專家都說這些大盤畢竟會漲到1800點,但是楊百萬不這麽認為,同時還勸告各大散戶不要沖動,但是沒有人聽見他的話,最終大盤暴跌至1000點以下,而楊懷定早在1500點的時候就已經拋售完畢。這壹次,“股神”的名號便是壹炮而紅。

楊百萬也留下了很多經典投資語錄,例如:

這些話,放在現在依然有參考價值。

當然,楊百萬晚上也有壹些事情備受爭議,例如,他極力推崇中石油,還說要把他手裏的中石油股票留給他孫子。但隨後壹年內,中石油跌幅接近80%,令不少股民損失慘重。

此外,楊懷定還和兒子成立了軟件公司,開發“楊百萬炒股軟件”,反映其看股、選股、炒股的思想,每套售價幾千塊錢,媒體報道,很多使用這壹軟件的投資者最終都出現了虧損,壹些購買軟件虧損的投資者還聯合在網上聲討楊百萬。

從這2個爭議的事件,我們也可以看出,楊百萬並不是股神,也不是完人,就是壹個普普通通,靠股票投資改變命運的普通人。

他怎樣有的第壹桶金?是做第二職業獲得的。他是怎麽獲得買國庫券信息的?他是從圖書館報紙看來的。那他又是怎樣有時間看報紙學習的呢?因為他從國企辭職沒工作了。當他發現安徽國庫券差價更大的時候,馬上從上海去了安徽。當他發現國庫券收益下降,馬上賣了股票,選擇投資股票。當他看到股市狂熱的時候,他也選擇了拋售股票。

所以,楊百萬的故事之所以被口口相傳,因為楊百萬是個普通人,是不平凡的時代,加上他的商業頭腦、冒險精神和學習精神,成就了他。

而他,也幸運地成為這個不平凡時代的某種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