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在地震中求生,我們需要從小教會孩子哪些地震知識呢?
#汶川地震13周年#距今已經13年了,每當這個時候,我們無法忘懷當年發生在四川汶川的這場災難。
當年地震中的幸存者,有些還是孩子的,如今也陸續長大成人,在各行各業替死者活出了生的希望,生命的精彩。
比如,“袖珍姑娘”湯星月,雖然因為地震受傷,身高定格在1.3米,但是她依舊堅強的活著,成為了音樂啟蒙老師,給更多的孩子開啟了音樂的大門。
比如,“無腿蛙王”代國宏,雖然失去了雙腿,卻依舊身殘誌堅,為國家多次摘金奪銀。
比如,鐵腿舞者廖智,雖然失去了雙腿,卻依舊堅定自己的舞者之路。
這些人雖然在地震中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傷痛,卻依舊勇敢的前行,生活得壹點都不比我們正常人差多少,甚至還猶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樣的幸存者,還有很多很多,但是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都是堅強、樂觀、勇敢、自信、奮進、感恩,這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災難無情人有情,災難降臨的時候,雖然有著四方的支援,但是必要的自救知識,同樣不可或缺。面對地震,我們如果能夠多了解壹分,多學習壹些地震自救知識,那麽我們在地震中生存下來的希望也會多壹分的。
雖然我們都是不希望地震的降臨,尤其是不希望降臨在孩子身上,但是這並不是我們希望,就能夠如願的,因此,學習地震自救知識,我們可以從娃娃開始,也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來了,我們該如何自救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給孩子講授壹些地震自救小技巧。
比如說地震來了,告訴孩子不要太過慌張,要冷靜。地震來了,不同的場所,有著不同的避震空間,生存幾率更大。
如果我們在臥室
床底下,並不是最安全的地方,因為床底下能躲不能逃,最好躲在床沿下、堅固家具下、內墻墻根、墻角等開間小的地方。
如果我們在衛生間
衛生間,可以說是放屋裏最為安全的地方,因為衛生間承重墻多,不容易倒塌,衛生間還能夠解決水源問題,增加生存幾率。
如果在學校,地震來了,迅速躲到課桌底下是比較安全的。
逃跑的時候,註意不要乘坐電梯,地震來了,容易斷電,就會被卡在電梯。
……
可能有人會說,孩子太小,給孩子講地震方面的知識,還太早,地震知識太過深刻,講了孩子也不壹定聽得懂。
確實,地震有很多專用名詞,
比如說,
地震的原因是什麽?
地震和地球的構造有什麽關系?
地震的種類有哪些?
地震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危害
地震的震級、烈度……
這些專業化的知識,孩子太小,給孩子講了,當然是徒勞的,但只要方法得當,並不妨礙,孩子對於地震方面知識的了解和學習的。
比如說,現在很多動畫片,都有關於地震方面的小知識,比如說,地震來了,躲在哪裏是安全的,躲在哪裏是危險的,以及地震方面的自救小技巧,對於孩子來說,都是能夠輕易看懂的不是麽?
因此,對於孩子的地震啟蒙,從孩子5歲,我們就可以開始著手了。我給大家推薦《我的房子為什麽在抖?》這套適合5-10歲寶寶的地震啟蒙漫畫故事書。
該書中,沒有什麽專業地震詞匯,而是用用漫畫故事圖解地震與建築抗震常識,比如說,地震來了後,房子會跳爵士舞?平板電腦能說話?該書用漫畫故事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更容易接納,並且很好地學習地震知識。
該書把本來晦澀難懂的地震的成因、地殼的結構、建築是怎樣抗震的知識,通過有趣生動的、輕松明了的的方式,傳遞給了讀者。我,作為壹個30多歲的成年人,看了都覺得獲益良多。
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會對什麽事情都充滿好奇,而對於地震這樣的事情,可能連大人都無法講清楚,我們所說的詞匯,可能孩子都聽不明白,而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這本書就是最好的選擇,可以滿足孩子們的求知欲,激發孩子們愛上科學、愛上思考。
“就像巧克力壹塊與壹塊之間交界處是最薄的地方,地球的板塊交界處也非常得薄,叫做斷層。”這是書中對斷層的解釋,簡單明了,還用了寶寶最喜歡吃的食物來解釋,讓人壹聽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