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道德經》|| 捧殺的說法原來出自老子

《道德經》|| 捧殺的說法原來出自老子

道德經36章原文中有: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

譯意:要想使它(人或事物)收斂,壹定先使它擴張。要使它柔弱,壹定先使它強大。要想廢除它,就先使它強盛。要想奪取它,就先給予它。這是簡明微妙的道理。

聽聽,妥妥的陰謀與權術論,怪不得有些人曲解老子為陰謀家。這不就是現實中的捧殺嗎?政治軍事方面先不提,說說文學界的捧殺之現象。

魯迅當年在《罵殺與捧殺》中談到當年泰戈爾來華的時候,焚香執琴地開壇演講, 壹眾詩人把他奉上了神壇,說的他像活神仙壹樣,青年們就很失望地離開了。

“但我今年看見他論蘇聯的文章,自己聲明道:我是壹個英國治下的印度人。他自己知道得明明白白。大約他到中國來的時候,決不至於還胡塗,如果我們的詩人諸公不將他制成壹個活神仙,青年們對於他是不至於如此隔膜的。”但捧殺的影響已在,不是幾句話就可以消融的。

百家論壇講論語的於丹迅速走紅後被稱為國學大師,壹時身價倍增,很受歡迎,也走出了國門。但最後在北大演講昆曲的時候,被北大學子轟下臺,被趕下了國學大師的神壇。

她的論語心得火得壹塌糊塗時,我的書架上也有兩本。她用深入淺出的方式,確實使這些難懂的經典走向了大眾,這壹點,到今天依舊是有價值的,我認為。

但人都是在變化中的,此壹時彼壹時。眾人都把她捧的太高,站在高處人不由得浮誇,感覺她更多的走向了網紅教授的道路,失去了學者的那種本真純樸。

這其中固然有她自身的原因,言行不壹,盲目自信,對不精通的昆曲也能來誇誇其談。但肯定也與大眾的捧殺有關系。

如果她還是壹個寂寂無名的教授,還是用的這種深入淺出的方法,還是註重雞湯講的表面不註重內裏,但因為受眾少,引不起這樣的熱議,還會是這樣的結果嗎?

很難說對錯,網紅與成名的代價,有所得也必有所失。或者相反,有所失必有所得。

老子在本章中還是在強調事物的兩重性和矛盾性,以及它們的相互轉化。提醒人們居安思危,領略盛極必衰的天道輪回,用這個規律來驗證、醒悟、體驗道的存在。

歷史學家維特克曾經說過,上帝若讓誰滅亡,總是先讓他瘋狂。無視老子提醒的這種天道規則,前方等待的必然是困頓滅亡的命運。這是知微見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