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的建築布局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的總建築面積45086平方米。其中,地上三層,高18米;地下三層,深15米。據介紹,建築的整體靈感來源於鸚鵡螺的殼體形式,這壹簡單而又經典的生物形式在地球上已持續存在幾百萬年,寓意著博物館人“管理自然遺產、守護地球家園”的神聖使命。螺旋上升的綠色屋面“冉冉升起”,而博物館的功能區便置身於這壹綠色長帶下。壹座巧妙圍合的橢圓形水池,成為整個建築的參觀流線的中心焦點,象征著71%的地球表面以水覆蓋,水面帶來了水波的波紋、質感、動感、聲音和反射,則成為博物館體驗的壹部分。博物館的鋪地和外墻表面由多方向的石頭圖案組成,使人聯想到地球的地質構造層。島狀植物組群起伏地分散其間,被喻為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的“原始森林”。入夜後,“森林”被燈光照亮,也反射燈光,減少了室外燈柱的需要。上海自然博物館建築不僅要符合《公***建築節能設計標準》,還將成為上海市節能建築示範項目,爭取達到國家綠色建築評價標識三星級標準。
開工***築“記憶墻” 開工典禮簡潔、別致——市領導與科學家代表***築“城市記憶墻”。“城市記憶墻”寓意了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由6塊意義深遠的雕塑磚組成。每塊磚上都記錄著上海自然博物館發展歷程中的壹段故事,它們分別是:上海自然博物館收藏最早的壹批自然史標本代表——1870年采集的褐翅鴉鵑;曾是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核心展品之壹——長須鯨骨架;記錄了上海城市發展和環境的變化的大杜鵑和松江鱸魚;上海自然博物館2代植物專家發現的新物種——小葉藍丁香;上海自然博物館首次走出國門巡展的主要展品之壹——馬門溪龍;5億年進化歷史的見證、新館外形的靈感源泉——鸚鵡螺活化石。當最後壹塊磚鑲嵌完畢,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建築模型登場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