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歷年地震史
壹、中強地震
壹般情況下5級左右地震就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或災害。據史籍記載,福州地區歷史上曾發生2次破壞性地震。
(壹)明萬歷二年八月初四日(1574年8月19日)福州—連江地震
震中位置:北緯26.2°,東經119.4°。
震級:M=53/4。
地震情況:此次地震震中烈度達七度(圖2-2),福州、連江等地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地震影響範圍較大,福建大部分地區有感。
福州:八月晝暝,空中有聲如雷,地大震,方山(即五虎山)巨石墜於田。聲從西北至東南而沒,諸郡皆然。
連江:秋八月,地大震,有聲,起至西北,山石皆隕,屋宇傾頹。
興化府:末時地震,從東南方起至西北方止,聲大如雷,大小房屋搖動,溝水泛溢。
南平:地震,自末至申時,皆有聲。
尤溪:地大震,其聲如雷。
大田:地震,七縣皆同。
泉州:地震,紫帽山裂。
將樂:八月地震。
惠安、永春:地震。 (二)清道光五年九月(1825年10月)永泰地震
震中位置:北緯25.9°,東經119.0°。
震級:M=43/4。
地震情況:永泰地震有聲如雷,民居多損壞,估計震中烈度達六度。
二、有感地震
震級在4級左右,地震發生時,震中區附近多數人有感,此類地震稱為有感地震,但壹般不會造成破壞或僅出現輕微的個別損壞。至於有感的程度和範圍,與地震的深度和地震發生的時間有關。福州地區史籍記載的有感地震***91次,其中4.0~5.0級地震3次。自福建省地震臺網建成以來,福州地區記錄到3.8級以上地震3次,即1988年10月31日福清縣城關東南4.0級地震、1996年5月27日平潭東南海中3.8級地震和1999年9月24日福州白廟3.8級地震。
(壹)明成化二十壹年十月丁未(1485年12月6日)福州地震
震中位置:福州。
震級:M=4。
地震情況:福州府地震,起自西北,有聲,羅源、連江、長樂亦震。
(二)明成化二十二年六月己卯(1486年7月6日)福州地震
震中位置:福州。
震級:M=4。
地震情況:福州府:福州、興化二府地俱震;福州府夜地震。連江:夏六月地震。興化府、莆田、仙遊:地震有聲。
(三)明嘉靖二十二年四月初六日庚辰(1543年5月9日)連江地震
震中位置:連江。
震級:M=4。
地震情況:連江:夏四月地大震。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四府同日俱震。
(四)1988年10月31日福清縣城關東南地震
震中位置:北緯25.65°,東經119.50°。
震級:ML=4.0。
震源深度:9公裏。
地震情況:宏觀震中位於福清城關東南,與微觀震中偏離約4公裏。極震區烈度為五度。震時震中區及其周邊地區強烈有感,地震現場宏觀調查勾劃出五至三度三個烈度區(圖2-3)。
五度區:五度區等震線經過福清的龍溪、宏路、油塘、安民、柏渡等地,呈長軸北北東走向的橢圓形,長軸約17公裏,短軸約12公裏。震時室內大多數人被震驚醒,部分人感到驚慌、外逃,有的人感覺站立不穩。屋內的不穩定器物被震倒、震落。室外許多人也有感。地震時油塘村水田中的水面起波動,倪埔村池塘中的魚成群躍出水面。
區內民房有輕微損壞及落灰掉土現象。如安民村有壹戶壁龕頂角掉落;北林村有壹家墻體的裂縫加大,抹灰層剝落約30平方厘米;壹都中學壹教室的窗臺上厚2厘米的沙漿表層脫落,面積達50×47厘米;松潭、陽下、莊店等地均有零星的瓦片溜落,其中壹都村有壹屋脊溜瓦達7、8片;龍溪村壹水井的舊水池產生裂縫等。
四度區:四度區範圍較大,北至長樂石門壹帶,南達莆田江口附近,東界沿長樂樟港、松下,福清港頭、江陰壹線展布,西界向東南凸出,沿長樂營前、福清琯口、莆田莊邊壹線延伸。總體呈北段北北東向,南段南西西向展布的豬腰狀。長軸約72公裏,短軸約35公裏,面積大約2000平方公裏左右。
四度區:震時室內大多數人有感,室外僅少數人有感,正在活動的人壹般無感覺。人們感覺到床鋪搖動,看到懸掛著的電燈搖晃,聽到緊靠著的器皿發出的碰擊聲,門窗玻璃“嘎嘎”作響,門環、箱扣銅圈叮鐺作響,屋頂瓦片“沙沙”作響,樓板、衣櫃抖動。
三度區:室內少部分靜止的人有感,個別人感到房子搖動,看到戶外電線抖動,聽到門窗發出細微的響聲。
(五)1999年9月24日福州3.8級地震
地震位置:北緯26.10°,東經119.45°。
震級:ML=3.8。
震源深度:13公裏。
地震情況:1999年9月23日21點23分起,福州東北約13公裏處(鼓嶺白廟)發生小震群活動,至1999年12月31日,***發生458次小震,其中1.0~1.9級地震240次;2.0~2.9級地震33次;3級以上地震9次,最大地震為9月24日3.8級(表2-2),此次震群活動震級不大,但頻次很高,這在福州地區歷史上所少見。本次震群活動所發生的地震次數約占1971年以來福州地區地震總數的70%。地震發生後,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並加強對該區地震地質構造、地震活動性方面的研究工作。3.8級地震發生時,震中區附近及福州市區有感。
表2-2 1999年9月23日~12月31日鼓嶺白廟小震群頻度統計表
震 級<1.01.0~1.92.0~2.93.0~3.9合 計次 數176240339458
3.8級地震宏觀震中位於福州市鼓嶺白廟村,極震區烈度五度。
五度區:五度區為走向北西的橢圓形,沿白眉、新土嶺捷阪、雞冠山壹線分布,嘉湖、恩頂村為五度異常區。區內人們普遍聽到強烈的地聲,室內外均有上下震動感,室內的人驚慌外逃,門窗作響,屋瓦有聲,屋頂塵土掉落,部分檐瓦和壓瓦石塊掉落,桌上花瓶等器皿震倒。如白眉村兩處煙囪掉磚,個別抹灰墻出現裂縫,壹石壘豬圈被震倒。
四度區:四度區範圍較廣,包括前洋、牛項、公平、民義、南洋、過侖、鼓嶺坪、大洋名、梁厝、鵝鼻等地,震時區內人們普遍聽到地聲,室內大部分有感,部分人驚慌外逃,門窗、屋瓦有聲,屋頂塵土掉落,室外個別人有感。
福州、亭江為三度區,震時室內個別人有感,並聽到地聲。
三、水口水庫誘發地震
水口水庫壩址位於閩清東橋鎮的閩江幹流上,1993年3月31日水庫下閘蓄水,5月23日福州地震遙測臺網記錄到第壹次0.6級水庫誘發地震,震中位於古田縣灣口附近。7月23日又連續發生兩次3級以上地震並伴隨壹系列小震活動,此後地震活動出現起伏變化,並逐漸增強。自1993年3月31日至今,***發生地震1500多次,最大為1996年4月21日的4.1級地震。水口水庫誘發地震引起了省市領導及地震部門的高度重視,加強了對水口庫區地震監測和前兆臺網建設,嚴密監視庫區地震活動的發展趨勢,並組織有關專家對水口庫區周邊地震地質構造、歷史地震、水庫地震活動特征等進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水口水庫誘發地震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水口庫區歷史上屬少震弱震區。庫區20公裏範圍內,從1971年至蓄水前基本無弱震活動,其周邊地區的福州、永泰、長樂、閩侯、連江等地也僅記錄到5次≥3級地震,最大地震為1991年6月5日閩清3.5級地震。庫區100公裏範圍內歷史上曾發生3次中強以上地震,即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尤溪53/4級地震、明萬歷二年(1574年8月19日)福州—連江間53/4 34級地震和道光五年(1825年10月)永泰43/4級地震,各項研究表明庫區周邊地區存在發生5級左右的地震構造背景。
(2)震中分布集中。主要集中在大壩上遊的灣口—前洋村壹帶,範圍約13平方公裏。震中展布優勢方位約北東30°~35°。
(3)地震震源深度較淺。主要分布於11公裏左右,基本穩定在4~10公裏之間,極少數深度達14公裏,明顯淺於周邊地區構造地震的震源深度。
(4)地震與水位變化密切相關。高水位下水位急劇變化後往往誘發較大地震。水口水庫地震與庫水位的對應關系大體分兩種情況,壹是在蓄水初期(大致在1994年3月前)水位還未達到正常運營高度時段,水位急劇升降隨後發震,發震時間滯後水位急劇變化時間較短;二是水位基本達60米以上正常高度後,水位急劇升降後誘發較大地震,但發震時刻滯後水位變化時間較長,隨著蓄水時間的推移,這壹蓄水初期的特征已逐漸消失。
(5)庫區單個地震活動較少,小震活動以壹組壹組群發為主,對庫區地震序列分析表明,無論是分時段還是全序列,均顯示該水庫地震具有構造地震的前兆震群或前震序列性質。
1993年10月至1995年3月,庫區發生多次群發式應變能釋放相對集中的小震活動,每次活動都有3級以上較大地震發生。經過壹年左右的相對平靜,於1996年4月21日發生4.1級地震,這是目前為止庫區發生的最大壹次地震。
4.1級地震震中烈度為五度(圖2-4),宏觀震中位於灣口—前洋壹帶,極震區有灣口、前洋、坑兜、嵩溪、柳埕等自然村。
五度區:五度等震線經過水口鎮所在地,向南西反向延伸到高州,拐向北北東至柳城,西轉向東,過後望、湯兜村後於水口閉合,呈橢圓形狀,走向北東,長軸約12公裏,短軸約8公裏,五度區大部分在古田縣境內,占總面積約75%,南平和閩清約占15%和10%。震時室內、外大多數人聽到打雷似的地聲,感覺到地面顛簸,少數人驚慌外逃,床鋪、門窗等搖晃作響,桌、櫃上的碗碟等相互碰擊有聲,懸掛物晃動。區內民房局部遭受輕微損壞,如磚房墻面掉泥灰,墻壁出現裂縫,舊裂縫加劇、屋檐處零星掉瓦,廟宇門前牌匾被震落等,壹些年舊失修的舊土墻傾斜加劇,出現開裂。
四度區:四度區等震線東抵閩清東橋,西達尤溪西濱、洋中壹帶,南到閩清白雲,北至古田縣城以南。呈北東東展布的橢圓形,與五度區的長軸走向有20度左右的偏轉。長軸約33公裏,短軸約24公裏,總面積約700平方公裏,震時室內大部分人感覺房屋在震動,室外僅少數人有感。
三度區:三度區範圍較大,大約2000平方公裏,區內少數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