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創業潮變停業潮
疫情以來,韓國實施了更嚴格的防疫措施,這讓零售業、餐飲業等行業深受打擊,多地小型企業出現破產潮。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韓國個體經營的小型企業減少了14萬家。
這次的“破產潮”,似乎在將前幾年興起的韓國“創業潮”成果給抹平了。
樸槿惠時期,沈寂多年的韓國經濟,再次掀起久違的“創業潮”,無數韓國年輕人投入創業大潮,這個現象吸引國內外學者紛紛研究誇贊,韓國經濟似乎再現80年代的活力。
但是沒過多久隨著政局動蕩和疫情到來,“創業潮”變成“破產潮”,韓國無數初創企業和與他們命運相連的年輕人們再次陷入掙紮。
壹、創業難
樸槿惠總統在2013年上任之初,就在在 科技 行業推行創業鼓勵政策, 力圖打造 “創意經濟”。
此後,韓國推出了壹系列舉措,以促進對新興初創企業的投資,這些措施包括為天使投資者提供稅收優惠,為創業的人提供金融保險。
這使得韓國壹度掀起“創業潮”,在首爾不少互聯網公司開始創立。僅在2014年,在這個擁有5000萬人口的國家,就出現了約84萬家公司。初創企業中,七成餐飲企業。
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GDP)而言,這個企業數量已經十分之多,讓韓國媒體大肆宣傳韓國要重回“巔峰年代”。
很多專家學者蜂擁而上剖析韓國的“創業潮”,壹些商業專家指出,韓國人特有的毅力和紀律是創業生態系統繁榮的基礎。總之就是各種誇贊。
當年,全球創業指數公布,韓國以54%的創業環境位居東亞地區首位。緊隨其後的是新加坡和日本,分別為53%和52%。
但是到了這兩年,情況突然急轉直下。盡管韓國正在加緊努力成為壹個創新和創業型經濟體,但越來越多年輕人放棄創業。2018年韓國個體工商戶關門超100萬!
受經濟不景氣等影響,經營不到三年就停業的個體工商戶已超80萬。
於是,專門為停業者開設的停業咨詢服務公司在韓國應運而生。據統計,2018年韓國個體工商戶的停業申請總數已突破100萬件,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40萬億韓元。
這些活過來的企業也沒好到哪裏去,堅持了壹年就碰上了今年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增長停滯,以及最低工資上調、租金上漲等影響。
2020年7月,根據韓國統計廳和相關業界的數據,今年上半年,韓國個體工商戶減少了13.8萬家。創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降幅。
有人將韓國“創業潮”冷卻歸咎於疫情,但仔細看,韓國創業潮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經快“涼涼”了。
二、難以分肉
韓國人並不愛創業。
韓國貿易協會國際貿易研究院曾發表了壹份關於中日韓大學生畢業後工作意向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希望畢業後想進行創業的學生,韓國僅為6.1%,遠低於中國的40.8%。
韓國極少年輕人想創業,這個結果並不驚訝,因為他們自己也知道在韓國創業生存率很低。 平均而言,只有60%的新企業能撐過創業後的第壹年,只有不到30%的企業能撐過創業後第五年。
很多個體戶創業都集中在低技術含量的行業,面臨同質化嚴重問題。 首爾每0.62英裏就有8家炸雞店。
在更極端的情況下,同壹特許經營品牌的商店相互競爭。 在某些商業區,同壹零售品牌的三家化妝品店。 在這壹趨勢中,最大的受害者當然是企業主。增加壹個競爭對手通常每月損失300萬韓元。
普通人創業基本都集中在壹些比較低端的產業,而高端的產業基本由財閥把持。
韓國的經濟依然還是由大財團或財閥掌控。基本上韓國人能想得到的創業方向,都已經被財閥占據。
前五大財閥的銷售收入占韓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8%。這些財閥的經營範圍,橫跨手機、 汽車 、醫院、保險,甚至還有美術館、遊樂園和化妝品。財閥企業和它們的子公司像八爪魚壹樣,伸向韓國經濟領域的各個方面。
這樣的局面意味著, 倘若韓國年輕人想創業,那麽他們所創立的公司頂多只能為財閥集團所服務,例如按照財閥企業的訂單生產他們的所需。 初創的小企業甚至可能喪失議價能力,任由大企業宰割。
面對財閥控制經濟的現實,許多分析人士指出,主導韓國經濟的大型家族企業,如三星、LG等,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韓國政府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包括財閥在內的大型企業約占韓國總收入的壹半,但僅提供了韓國20%的就業機會。
對許多韓國年輕人來說,這是壹個夢想,在壹個大集團裏找到壹份終身工作。隨著經濟放緩,韓國大學畢業生沒有足夠的工作。
三、出路難
今年疫情之下,韓國失業率飆升。
根據韓國統計局在周五 (16 日) 公布的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對韓國就業市場帶來沖擊,9 月份韓國失業率升至 3.6%,創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增幅。受8月中旬疫情出現反彈的影響,9月就業人數同比減少39.2萬人,為2701.2萬人。
疫情之下,很多失業者年輕人和破產個體戶選擇去考公務員。
在亞洲第四大經濟體韓國,青少年和年輕人最受追捧的職業是公職人員。 《洛杉磯時報》報道,每年約占總人口的五分之壹的韓國年輕人,蜂擁報考政府工作崗位。
2019年,韓國107萬個政府職位的競爭非常激烈,錄取率為2.4%。相比之下,哈佛2018年的錄取率為4.59%。
很多年輕人為了進入公職隊伍,選擇不工作而全職在家復習,現代研究所(Hyundai Research Institute)估計,這麽多年輕人為了獲得政府工作而花了數年時間學習,而不是加入私人勞動力隊伍,因此失去工作潛力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150億美元。
但是,政府的崗位是有限的,財閥也提供不了多少崗位,鼓勵創業依然被韓國視為是解決就業問題和國家創新問題的重要方式。
韓國政府把重點放在估計創業公司。韓國出臺《中小企業專用股票市場》方案,在保證交易安全的前提下,降低中小企業融資門檻。
但是,韓國創業潮缺得似乎並不僅僅是外在的金錢和政策,更是缺少內核,那就是企業家精神。 韓國經濟嚴重依賴需求驅動的企業家精神,韓國超過80%的中小企業主表示,他們開辦企業是為了找工作或養活自己。
正如上文提到,大多數新興企業都不是創新型初創企業,許多新企業集中在低生產率部門,如零售業和食品飲料業。創業潮那幾年,餐館、酒吧和其他飲料店的數量增加了12%。31.3%的韓國人表示,就業形勢嚴峻,如果創業將會選擇餐飲業。
韓國創新驅動型創業的權重仍低於其他經合組織國家。
韓國面臨的挑戰在於創造壹個環境,讓人們不必為了找工作而成為“企業家”。培養企業家精神指導下的創業潮,而非迫於生計的創業潮,是就必須要鼓勵建立壹個強大的 科技 創業生態系統,這無疑是韓國邁向下壹個經濟發展層次的重要途徑之壹。
去年,文在寅在跟經濟科學特別助理李正東***進午餐時,就公開鼓勵韓國的高 科技 人才不應該只是在大學裏寫論文,而應該走向市場創業。
但是到了今年疫情到來,韓國政府對初創企業的關心也顯得力不從心。
今年年初,樂天集團創始人辛格浩去世, 韓媒評論:韓國“創業第壹代企業家”時代正式落下帷幕
但是,新的創業壹代,似乎並沒有能像他們的前輩壹樣,形成“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