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宋康王的人物爭議

宋康王的人物爭議

關於宋康王稱王

偃之稱王,距離魏齊徐州相王已六年,而尚在秦、韓、燕、趙稱王之先,故頗為當時所嫉視。今據《孟子》書,萬章問宋小國,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孟子以湯武之事告之。又觀其臣如盈之,如不勝,議行什壹,議去關市之征,進居州以輔王,其政當有可觀。而《國策》記其射天笞地,《世家》書其淫於酒色,並皆謂之桀宋,與孟子、萬章之言迥別。蓋出於壹時忌嫉之口,非信史也。全祖望焦循皆為宋偃辨誣,良非無據。(參讀《考辨》第壹三〇。《史記》又稱“宋偃東敗齊,南敗楚,西敗魏,”考之諸國《世家》及《年表》,皆無其事。梁氏《誌疑》亦辨之。《呂覽 禁塞》“宋康死於溫,”高註:“溫魏邑,康王敗魏於溫,與齊、楚、魏為敵,齊、楚、魏滅之,故曰,死於溫,”似據《史》為說,疑不足信。)抑余於王偃故事,又別有見。雖若虛囗無證,而考古之事,固時有不限於實證者。則姑陳吾說,以備壹見,或亦為深思眇慮之士所樂聞也。

《書·泰誓》:“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絕於天,結怨於民,斮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作威殺戮,毒痡四海。”“鍥朝涉之脛”與“斮朝涉之脛”相近。“剖傴之背”與“剖賢人之心”相近。此為壹假。

東漢末建安(公元196-219)年間,廬江太守衙門裏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劉蘭芝被焦仲卿的母親趕回娘家,她(回娘家後)發誓不再嫁人。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聽到 後,在(自家)庭院的樹上吊死了。當時的人為哀悼他們而寫下《孔雀東南飛》來記述這件事。詩中“孔雀東南飛,五裏壹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與“遇見采桑婦甚美”相近;“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因腐其衣,遂自投臺”相近;“焦劉兩家要求合葬,左右兩側種上梧桐,(這些樹)條條樹枝互相覆蓋著,片片葉子互相連接著”與“王利其生,妾利其死,願以屍骨,賜憑合葬,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家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相近;“樹中有壹對飛鳥,它們的名字叫做鴛鴦”與“ 又有鴛鴦,雌雄各壹,恒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相近。此為二假。(《韓憑妻》很可能是仿《孔雀東南飛》所作,純屬虛構)

幹寶為河南新蔡人。而孔雀東南飛遺址就在安徽懷寧縣小市鎮。兩地相隔如此之近,幹寶未聞焦仲卿與劉蘭芝的愛情故事可能性極小。

铚邑和寒山被宋國吞並後,有壹部分幹族人再度遷徙,壹部分則留在故地,所以後來史書上出現的幹氏名人也多是該地區的人物。史籍《姓苑》在記載春秋時,陳國大夫“幹徵師采食於幹邑,因氏焉”,幹徵師自然是幹人,采食之地也就是封地,幹邑的地望也應當在陳國附近,即今河南淮陽壹帶。後來撰寫《搜神記》的幹寶,就是新蔡人,而新蔡古為陳國之地,晉朝時期新蔡的地望在今河南新蔡、息縣、淮濱、以及安徽臨泉等壹帶地區,加之《搜神記》本身就帶有神話色彩。故其中記載宋王形象值得懷疑。(註:“寒” “幹”相通)

《史記 秦本紀》:“造父以善禦幸於周繆王,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禦,長驅歸周,壹日千裏以救亂。”《韓子 五蠹》:“徐偃王處漢東,(漢疑應作潢。)地方五百裏,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淮南 人間訓》:“徐偃王好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二國。(陸疑應作割,下引《後漢書》同誤。)王孫厲謂楚莊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楚王曰:善。乃舉兵而伐徐,遂滅之。”《後漢書 東夷傳》:“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裏,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穆王得騄驥之乘,乃使造父禦以告楚,令伐徐,壹日而至。於是楚文王大舉兵而滅之。偃王仁而無權,不忍鬥其人,故致於敗。乃北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姓隨之者以萬數,因名其山為徐山。”韓愈《衢州徐偃王廟碑》即本此為說。此徐偃王之故事也。《史記正義》引《古史考》雲:“徐偃王與楚文王同時,去周穆王遠矣。且王行有周衛,豈得救亂而獨長驅,日行千裏乎?此事非實。”崔述《豐鎬考信錄》亦辨此事,謂:“前乎穆王者,有魯公之《費誓》,曰:徂茲淮夷,徐戎並興。後乎穆王者,有宣王之《常武》,曰:震警徐方,徐方來庭。則是徐本戎也,與淮夷相倚為邊患,叛服無常,其來久矣。非能行仁義以服諸侯,亦非因穆王遠遊而始為亂也。且楚文王立於周莊王之八年,上距***和之初已壹百五十余年。自穆王至是不下三百年,而安能與之***伐徐乎?”今按謂荊文王伐徐者,韓非也。謂楚莊者,《淮南》也。謂周繆王者,《史記 秦本紀》也。混《韓子》《史記》為壹談者,《後漢 東夷傳》也。繆王之事,不載於《周紀》而見諸《秦本紀》,此自秦人稱其祖造父,欲神其技,大其功,因附會於偃王之事。《趙世家》又載繆王使造父禦,西巡狩,見西王母,此本以著異聞,非以為信史。故滅之於《周紀》,而存之於兩家。史公之意,至慎至顯也。(馬氏《繹史》亦雲:“《史》稱造父禦王巡狩,見西王母。徐偃王反,日馳千裏馬,攻破之。豈王之貳車,遂足以制勝?抑六師之眾,鹹有此捷足哉?《史》不錄於《周本紀》,亦不過雜采異說,以傳疑。”此說發明史例,極為有見。余辨《史》載蘇、張縱橫傳說之妄,亦用此例,參讀《考辨》第九五。又按《檀弓》載徐大夫容居曰: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不知此駒王屬何時,蓋非行仁義之偃王可知。若謂今《秦紀》《趙世家》繆王故事,由徐駒王而來,則仍與徐偃王行仁義而見滅於楚者不同。蓋徐偃王自與宋王偃有關,不必以徐駒王疑之也。)至楚文王時,考之《春秋傳》及《楚世家》,均無徐偃王事。(楚成王伐徐,齊桓公救之,徐恃救而敗,見《左傳》僖十五年。徐為吳滅,徐子章羽奔楚,見《左傳》昭三十年。)此韓說之妄。然稱徐偃王以仁義滅國,則三說皆同。余疑徐偃王即宋王偃,其見滅時,惟《淮南》楚莊王之說得之。宋稱徐者,戰國時宋都蓋遷彭城。《韓世家》“文侯二年伐宋,至彭城,執宋君。”《年表》亦載此語。其時宋當休公世,蓋已遷彭城,而史闕不載。蓋宋都商丘,其地四望平坦,無險可守。彭城俗勁悍,又當南北之沖。自楚拔彭城以封魚石,晉悼圍之,重以畀宋,而彭城乃為形勝所必爭。宋之徙都,實與趙徙邯鄲,韓徙鄭,魏徙大梁同意,皆就沖要以自鎮。故宋亦稱徐,即指新都彭城而言。如韓稱鄭,魏稱梁,是也。(彭城晉立徐州,至今猶稱。淮夷、徐戎,素屬商。故商宋亦得徐稱也。)又《史記 封禪書》:“周之九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始皇本紀》:“二十八年,過彭城,齊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亦宋都彭城之證。(語詳後。)《後漢 東夷傳》稱偃王處潢池東,《水經 濟水篇》有黃水黃溝,其東為沛,秦之泗水郡,劉備徐州治此。又南為彭城,東為武原徐山。(《泗水註》作徐廟山。)此即偃王之國矣。雲其地方五百裏者,《宋策》墨子說楚,亦言宋方五百裏也。偃王者,疑乃王偃之倒。考謚法無偃。《秦本紀集解》引《屍子》曰:“徐偃王有筋而無骨,駰謂號偃由此。”此語無稽,而可以證偃之非謚。《誌疑》雲:“偃身死國亡,未必有謚。然《國策》《墨子》《呂覽》《新序》諸書俱以偃謚康王,而《荀子 王霸篇》稱為宋獻。楊倞註曰:國滅之後,其臣子各私為謚,故不同。”則是王偃謚康謚獻,於當時本非通行,故野人小民,遂乃倒王之名以為稱。《莊子 列禦寇》:“曹商為宋王使秦。”《釋文》:“司馬雲:偃王也”則王偃後人固亦稱之偃王矣。謂其見滅,惟《淮南》楚莊王之時得之者?楚兩莊王,壹在春秋時,(考之《春秋傳》及《楚世家》,莊王元年伐舒蓼,十三年眾舒叛,楚滅舒蓼,疆之及滑汭,盟吳、越而還,如是而已。《左氏傳》備載莊王事,亦不似有所謂徐偃王,割地而朝者三十二國,而見滅於楚也。)壹在戰國時,頃襄王又稱莊王。(參讀《考辨》第壹三壹。)《六國表》宋滅當楚頃襄十二年,故《淮南》以為莊王也。宋亡於齊,其後楚得其淮北徐地。當時盛毀之者,擬之桀紂,蓋出諸列國之君卿。而宋之小民,則口道仁義不能忘。凡今先秦書記宋偃之不道者,皆本列國史記。而宋以國亡無史,其仁義之設施,已不足自傳於後世。惟野民小人之所稱譽,謂徐偃王行仁義而亡國者,其流傳失真,乃誤以為春秋之徐,或乃以謂在楚文在時,或乃以為當周繆王之世。傳者弗深考,乃不知其即宋王偃。古事流傳,其漫迤流衍如此者多,不足怪也。

又按:荀子《非相》列舉徐偃王、仲尼、周公、臯陶雲雲,似徐偃王年代最在後,則亦非周繆王及春秋楚文、莊時人矣。此篇列之聖賢之儔,而《王霸》篇又並稱宋獻、齊湣,此則時人對宋偃評量本不壹致,《非相》亦不必出荀卿手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