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腔戲的戲劇保護
福建永安大腔戲2006年5月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這壹福建省內山區的小劇種仍然面臨著失傳的命運。
大腔戲有戲劇“活化石”的美譽,680年前誕生於永安市青水畬族鄉豐田村的祠堂邊。它博采當地方言、鄉音、鄉調、民謠、小調與民族民間山歌、雜調等,吸取雜技、雜戲、道教、佛教舞蹈和木偶衍變的成分糅合產生。
1980年是大腔戲最困難的時候,只剩下幾個老人會唱,僅剩的若幹名老人早已老邁,幾乎每年都有人去世。
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青水鄉大腔戲劇團成立了。但至今會唱戲的人也不過20多人,後繼乏人成為大腔戲的壹大憂患。
青水鄉政府從1992年開始有意識地對“大腔戲”進行保護。永安市政府也鼓勵大腔戲走市場化之路,到各地戲院表演,但熊德欽很快發現了壹個問題,“沒幾個人聽得懂”。這壹切源於大腔戲帶有濃重的地方特色。
福州大學人文學院許鬥鬥教授說,盡管現在中國很多地區都以借助旅遊業來承傳非物質文化,但這種直接的市場化方式未必就能達到保護的效果。有的地方為了迎合外地的遊客,加進了很多並不是非物質文化的內容,從而使文化遺產本身發生改變,這就會影響甚至破壞文化遺產的“原味”。
專家認為,大腔戲的遭遇其實是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同問題。大腔戲的保護需要政府部門加強保護力度,盡快起草和施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以立法的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豐田村大腔戲劇團成員不足20人,演出範圍僅限於本村和本鄉。隨著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豐田當地群眾對大腔戲的興趣逐年遞減,大腔戲的業余演出活動越來越少,藝人的年齡也趨於老化,而山區生活的貧困又使急於改變經濟狀況的年輕壹代無暇去學習繼承這壹古老劇種。演出市場的萎縮和後繼乏人的窘境使得永安大腔戲處於瀕危狀態,亟待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