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傅山書法作品大全)多大了
傅山的生平簡介
傅山(1607.8.11-1684.8.2)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濁翁、觀化等別名,漢族,山西太原人。
他是著名的道家學者,哲學、醫學、內丹、儒學、佛學、詩歌、書法、繪畫、金石、武術、考據等無所不通。他被認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氣節的典範人物。
傅青主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_、顏元壹起被梁啟超稱為“清初六大師”。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在當時有“醫聖”之名。傅山於學無所不通,經史之外,兼通先秦諸子,又長於書畫醫學。
擴展資料:
著作介紹:
1、《傅青主女科》
婦科著作,2卷,清代傅山著,刊於道光七年(1827年)。本書卷上分帶下、血崩、鬼胎、調經、種子5門,每門分若幹證候,計38條、39病證、41方。
卷下分妊娠、小產、難產、正產、產後諸證5門,***39條、41病證、42方。本書運用中醫臟腑學說,闡明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及諸病臨床表現。
診斷辨證以肺、脾、腎三臟立論,治則以培補氣血,調理脾胃為主。全書文字樸實,論述簡明扼要,理法嚴謹,方藥大多簡明效驗。
2、《傅青主男科》
內科著作,二卷。清·傅山撰。原系抄本,至1827年始有刊本。
本書以內科雜病證治為主,分傷寒、火癥、郁結等23門,每門分列病證,先論後方。每壹病證皆分析病因、病機,確定治療大法和方藥。末附雜方、小兒科及女科等,其中女科內容,多系《傅青主女科》所未載者。現有二十余種清刊本。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傅山
為何傅山會被稱為,明末清初北方骨頭最硬的人?
傅山這個人,對書法了解的人可能都知道他老人家只是個書法家。但妳只認為他就是個書法家的話,那妳的知識就太“短”了。傅山的水平之高,簡直令人咋舌。下面我就說說傅山到底有多麽的厲害。
傅山出生於1607年,死於1684年,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皓月當空的大書法家。傅山初名鼎臣,後改名山,字青竹,後改字青主,字號頗多,已知的就有石道人、僑山、公它,入清後又名真山,號朱衣道人、觀化翁等50多個名號。
傅山的家在山西陽曲(今山西太原市郊)。
該草書四條屏是傅山狂草代表作,墨濃重筆,如有千斤之力;整幅作品氣勢磅礴、大氣凜然。在布局上章法有序,結構緊湊而簡練,字與字之間疏密有致,行與行之間錯綜開合,從遠處看,整幅作品若斷若續、繚繞糾纏,在統壹中有變化,隨心所欲而又不逾矩。
傅青主博學多才,當時人就稱贊他的學問像大海壹樣廣博(“學海”),可以說他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經學、先秦子學、佛經道藏、醫學、書法、繪畫、詩詞、音韻、訓詁之學甚至武學等各方面都有較深造詣,其涉獵之廣、成就之大,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特別是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不穩之際,“著述無時又無地”,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委實是奇跡了。
他是壹個書法家,被推許為清初第壹人。《淮安府誌》記載傅青主到淮安後,“寓能興寺山詩名遍天下,淮人求詩字,門限幾斷。又數為淮民脫冤,人德之。”慕名來求他書法詩歌的人幾乎把門檻都踏斷了!(壹點都不讓現在的追星族呢)而且他每到壹地,路見不平即挺身而出,為民解冤,深得百姓的愛戴。
當時,處於董趙書風籠罩書壇之際的傅山,也曾學過趙孟_,但後來對趙字貶斥得很利害。“予不極喜趙子昂,薄其人而遂惡其書,近細視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綽約自是賤態,潤秀圓轉尚屬正脈,蓋自《蘭亭》內稍變而至此與時高下亦由氣運,不獨文章然也。”(《霜紅龕集》),這壹段書法評論史上“書如其人”的典型論斷,自然這與他生逢易代之特殊時期有關,他還說“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作字示兒孫》),這種論述針對當時“奴書”盛行的清初書壇無疑是壹副清醒劑。他力倡“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藝術主張,三百多年來壹直備受推崇。
他是壹個畫家,他的畫與八大山人風格相近,《圖繪寶鑒》評述道“畫出町畦之外,邱壑迥不猶人,其才品海內無匹,人不能盡識也。”贊譽他的山水畫突破傳統技法風骨,卓絕於世。
傅山通曉經史、諸子、釋老之學,著有《霜紅龕集》四十卷。長於書畫,精鑒賞,並開清代金石學之源。在文學藝術上他更是壹位富有批判和創造精神的思想啟蒙先驅。
在詩、文、書、畫諸方面,傅山皆善學妙用,造詣頗深。其知識領域之廣、成就之大,在清初諸儒中,無出其右者。傅山的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壹寫家”。傅青主的書法傳統功基甚厚。全祖望《陽曲傅青主先生事略》雲:“工書,自大小篆,隸以下,無不精,兼工畫”。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鐘王,樸實古拙。八九歲時即從鐘繇入手,繼而學王羲之、顏真卿,至二十歲左右,已“於先世所傳晉唐楷書無所不臨”。喜以篆隸筆法作書,重骨力,宗顏書而參以鐘王意趣,並受王鐸書風影響,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中年以前已得時譽。他的畫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所畫山水、梅、蘭、竹等,均精妙,被列人逸品之列。《畫征錄》就說:“傅青主畫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勝,墨竹也有氣。”他的字畫均滲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氣節,流溢著愛國主義的氣息,在中國古典書畫藝術中,博得後人的高度贊賞。
傅山自幼聰穎好悟,行俠仗義,賦性剛直不阿。是壹個天才型的雜家,壹個仙風道骨、飄逸絕倫的絕頂人物,壹個至情至性的奇男子,壹個真正的武林高手,史家稱他“性任俠”,在他的詩中也有“劍術惜其疏”,“盤根礪吾劍,金鐵滿山鳴”的句子。
然而更有力的證據是,1984年在山西靈石縣發現了壹本名《傅山拳法》的拳譜,經鑒定正是傅青主所著。又據《石膏山誌》載,清順治四年(1647年)春,青主和兒子傅眉到山西靈石縣天空寺演示打坐和五禽戲,傳與寺內主持道成法師,接著又傳授給了寺內和尚以及當地名士吳成光。
確實,想想青主既參加過抗清鬥爭,又敢於在戰亂動蕩之際行走天下,沒有壹身武功和膽氣倒是不正常的。但我最佩服傅青主的,還是他的民族氣節和至性至情。滿清入主中原後,作為壹名有骨氣的知識分子,傅青主參與並支持了民間的抵抗運動,並因此被逮入獄,受到嚴刑拷打,但他“抗詞不屈,絕粒九日幾死,門人有以奇計救者得免”。康熙皇帝下詔舉行博學鴻詞科考試,通過這個手段網羅各地有名儒士,傅青主被迫到北京後,素聞傅青主才學的康熙帝免去了他考試的形式,直接授予他“中書舍人”的名譽官職。按慣例是要向皇帝磕頭謝恩的,但年邁的青主倒在地上,絕不磕頭,在那個專制權威壓死人的時代,這是難能可貴的傲骨。
傅青主是壹至情至性之人。他重師生之義。崇楨九年,他的老師袁繼鹹被誣陷入獄,29歲的青主率領書院同學100多人進京告狀,史載“山徒步走千裏,伏闕訟冤。孫振怒,大索山。山敝衣藍縷,轉徙自匿,百折不回,繼鹹冤得白。當是時,山義聲滿天下。”(孫振,指當時誣陷袁繼鹹的山西巡按禦史張孫振)更可貴的是,當袁繼鹹重新被啟用後,在武昌當官(“湖廣武昌道”),邀請傅去武昌,但青主以“違老母久”(很久沒有見到老母親了)的理由婉言謝絕。他重夫妻之情。他這壹生只娶了壹個妻子,在青主26歲時他的愛妻病逝,之後他再也沒有續弦。他自己說是作了道士的緣故,而了解他的戴廷_則壹語道破,“自謂聞道,而苦於情重”。十四年後,在他漂泊的路上,他寫了首懷念妻子的詩,其中有“不然爾尚存,患難未能舍”的句子,讀來令人心酸欲泣。
魏宗禹先生說青主行醫精通婦科,想來是因為妻子的緣故,這我是相信的。他重父子之情。他是壹個好父親,把兒子傅眉培養成了文武全才。當傅眉因病逝世後,青主悲痛萬分,精神上受到極大打擊,不久離世。傅眉臨終前寫了《臨終口號二首》的詩:“父子艱難六十年,天恩未報復何言。忽然支段渾無用,世報生生烏哺緣”和“西方不往不生天,願在吾翁雙膝前。我若再來應有驗,血經手澤定新鮮。”初讀至此,笑天亦是心神激蕩,心有所念,眼淚奪眶而出,這是怎樣深沈的壹種父子深情啊!
青主知道自己也將不久於人世,唯壹的擔心是傅眉留下的兩個孩子會被人欺辱,於是壹生甚少求人的青主分別給他的壹些做官的朋友寫信,低首托孤。他給李振藻寫道,“愚父子怛焉長逝,特以兩孫為托,孱弱無依,窮鳥不能不投長者之懷也。”他給魏象樞寫道,“環翁知我為我,使此兩兩孱小,得安田畝間。隔世拜惠,乃莊子所謂死生同貫也。”他給載夢熊寫道,“家門不幸,兩孫失依,內外眷屬無可緩急者。羅叉外侮,良繁有徒,群淩沓至,實難支禦特遺此書,求加護持。”我不知道後來這些富貴朋友們有沒有幫上忙,但從這些書簡中,看到了壹個老人最後的心靈掙紮!給載夢熊的信中最後說“篝燈草治,筆自此絕”,已經是絕筆之辭了。
傅山還是壹個醫學家。他內科、婦科、兒科、外科,科科均有很高的技術,而尤以婦科為最。說他是“家”,除了因其醫術高明,還因為他寫了不少醫學著作,據傳不管是多麽復雜難治的病,他都能手到病除,來找他看病的人非常多,傅山極重醫德,對待病人不講貧富,壹視同仁,在相同情況下,則優先貧人。對於那些前來求醫的闊佬或名聲不好的官吏,則婉詞謝絕。對此他解釋為:“好人害好病,自有好醫與好藥,高爽者不能治;胡人害胡病,自有胡醫與胡藥,正經者不能治。”傅山在當時就有“仙醫”的美名。青主所著醫書遺稿,被後人整理編為《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特別是《傅青主女科》是中醫學名著,至今仍惠及醫界。
傅山是壹個旅行家,足跡踏遍了半個中國,他甚至把自己的歸宿想像為,走不動了就死在山林之間(“橫屍於大林丘山間”)。清人王士_《池北偶談》記載青主父子“常粥藥四方,兒子***挽壹車,暮抵逆旅,輒篝燈課讀經史騷選諸書,詰旦成誦,乃行。”生動展示了壹幅苦中有樂的行旅讀書圖!
傅青主逝世後,“四方來會送數千人”,有幾千名群眾自發來為這個野道士送行,這可以說是對他壹生最好的蓋棺之論。傅山乃人傑也,400多年了還沒有第二個,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壹個永遠不會被磨滅的名字。
傅山的簡介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傅山歷來有“學海”的稱譽,他工書善畫,博極群籍,在經史子集、文學詩詞、佛經道藏、書法繪畫、鐘鼎文字、醫學醫術諸領域都有精深研究,所提倡的“經子不分”,“經子平等”思想更是開壹代風氣之先,其研究、批點諸子著作之多、內容之廣泛,在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是少見的。而諸子當中,最傾盡其心力、最能體現其思想風貌的則首推《莊子》壹書。
傲骨凜然的傅山壹生特立獨行,對於經典、名士、權貴時有貶損、諷刺之語,獨獨對於莊生、《莊子》大加褒揚,奉為至論,嗜莊、好莊、迷莊之情溢於言表。其留存的詩文、雜記、批語中屢屢言及莊子。褒贊莊子、自認承續莊學的詞文在傅山遺著中隨處可見,其研究莊子的主要作品有《莊子翼批註》、《老莊二書》、《逍遙遊》、《應帝王》、《讀南華經》、《莊子天下篇》、《莊子理字》、《莊子情字》、《荀卿評莊子》等,此外還有大量散布在其他詩文、雜文中言及莊子的文句。
傅山壹生遍註諸子,在《莊子》壹書上著力最深,《莊子》的思想既是其精神的引領,又是心靈安頓之所歸,其批註的方式與言述更彰顯著個人活潑潑的生命氣質。詮解《莊子》時對天地間“情”的推崇、以“遊”的姿態應對人間“是非”、主張“變”、“異”的政治傾向,正是最能體現其個人特質與思想風貌的三個方面,通過對其莊學思想的探析,我們也能從中窺見其性情與學術之梗概。
對於莊子的著作,在顛沛流離的旅途中,仍然“時時在目”,在冰雪覆蓋北國的嚴冬裏,依然用工整的小楷書寫《南華經》多篇。對於老子的著作,三日不讀便覺得“舌本軟”,難以啟齒說話,五十歲過後還在“細註”,進行認真的研究。這些生動的記載說明,他對老莊之學是很推崇與重視的。他在壹篇疏文中曾說:“僑黃老子,何笑正笑,漆園自雲,其於宗也。”在這裏他以“僑黃老子”、“漆園”自況自稱,以承緒老莊之學的大弟子自許。
綜觀傅山壹生行事作風與思想主張,可見他本質上是壹個道家人物的性情:為人為學本於真性真情、自由自在,反對權威主義教條主義,因此,他極其憎惡“奴儒”為人為學的“奴性”:“若奴人,不曾究得人心空靈法界,單單靠定前人壹半句註腳,說我是有本之學,正是咬_人腳後跟底貨,大是死狗扶不上墻也。”並由此而極力批判當時所謂上流社會是非顛倒的假仁假義。他自己也在很多場合與作品中反復強調、自陳:“老夫學老莊者也”、“我本徒蒙莊”、“吾師莊先生”、“吾漆園家學”、“愚父子學莊列”,還飽含深情地說:“三日不讀《老子》,不覺舌本軟。疇昔但習其語,五十以後,細註《老子》,而覺前輩精於此學者,徒費多少舌頭,舌頭總是軟底。何故?正坐猜度,玄牝不著耳。”“吾莊翁所謂緒余可以為堯舜者也。”
老莊哲學豐富,據史書記載,他們為人自尊,對人間功名利祿很淡漠,壹生不得勢也不願得勢,壹生不得誌也不願得誌,以窮盡人倫物理為天職。生活的道路對於傅山來說,與老莊十分相似,思想境界亦相通。這些都給傅山很深的影響,因此自然成為他進行研究的主要對象,使他成為明清之際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