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太沖作《三都賦》文言文翻譯
譯文左思準備寫作《三都賦》,於是造訪著作郎張載,詢問岷邛故事。
構思十年,門庭中、籬笆、廁所邊都放著紙筆,遇到得意的句子就立即寫下來。王彪之①練悉朝儀,家世相傳。
並著《江左②舊事》,緘之青箱,世謂王世青箱學。註釋①王彪之:字叔武,晉代大臣。
彪之的曾孫淮之,《宋書》有傳,稱:“家世相傳,並諳江左舊事,緘之青箱,世人謂之王氏青箱學。”青箱,指世代相傳的家學。
②江左:即江東。譯文王彪之熟悉朝廷禮儀,父子世代相傳,並且寫了壹本《江左舊事》,藏在青箱中,世人說這是王氏世代相傳的家學。
葉廷①為兒時,便知嗜書。自入仕四十余年,未嘗壹日釋卷。
士大夫②家有異書無不借,借無不讀,讀無不終篇而後止。嘗恨無貲③,不能傳寫。
閑作數十大冊,擇其可用者錄之,名《海錄》。註釋①葉廷:字嗣忠,南宋進士。
②士大夫:古代官僚階層,也指有地位有聲望的讀書人。③貲:同“資”。
譯文葉廷在孩童時,就知道嗜愛書籍。在步入官途四十余年裏,未嘗壹日不讀書。
士大夫家藏有異書,總是借來閱讀,讀完為止。對自己沒有錢來抄靈這些異書而常常感到遺憾。
讀書時摘錄壹些有用的內容,裝訂為數十大冊,名《海錄》。韋敬遠①少愛文史,留情著述,手自鈔靈數十萬言。
晚年虛靜,惟以體道會真為務,舊所著述,鹹削其稿。註釋①韋敬遠:名?,字敬遠,北周時人。
譯文韋敬遠年少時就愛好文史,用心著書撰述,並親手鈔錄達數十萬字。晚年時心存虛靜,親近道學,對早年的著作,都加以刪改。
2. 古文 左太沖作《三都賦》三都賦,是晉朝時期左思的作品。
分別是《吳都賦》,《魏都賦》,《蜀都賦》。歷時十年所作,壹時被傳為經典。
出現洛陽紙貴的現象。三都賦序 左太沖善曰:臧榮緒晉書曰:左思,字太沖,齊國人。
少博覽文史,欲作三都賦,乃詣著作郎張載,訪岷、邛之事。遂構思十稔,門庭藩混,皆著紙筆,遇得壹句,即疏之。
徵為秘書。賦成,張華見而咨嗟,都邑豪貴,競相傳寫。
三都者,劉備都益州,號蜀;孫權都建業,號吳;曹操都鄴,號魏。思作賦時,吳、蜀已平,見前賢文之是非,故作斯賦以辨眾惑。
劉淵林註三都賦成,張載為註魏都,劉逵為註吳、蜀,自是之後,漸行於俗也。 蓋詩有六義焉,其二曰賦。
善曰:子夏詩序文也。楊雄曰:“詩人之賦麗以則。”
善曰:法言文也。班固曰:“賦者,古詩之流也。”
善曰:兩都賦序文。先王采焉,以觀土風。
善曰:禮記曰: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鄭玄曰:陳詩,謂采其詩以觀視之。
見“綠竹猗猗”於宜,則知衛地淇澳於六之產;善曰:毛詩衛風曰:瞻彼淇澳,綠竹猗猗。見“在其版屋”,則知秦野西戎之宅。
善曰:毛詩秦風曰:在其版屋,亂我心曲。毛萇曰:西戎版屋也。
故能居然而辨八方。善曰:河圖龍文曰:鎮星光明,八方歸德。
難蜀父老曰:六合之內,八方之外。然相如賦上林而引“盧橘夏熟”,楊雄賦甘泉而陳“玉樹青蔥”,班固賦西都而嘆以出比目,張衡賦西京而述以遊海若。
凡此四者,皆非西京之所有也。假稱珍怪,以為潤色,若斯之類,匪啻失至於茲。
善曰:茲,此也,假稱珍怪也。若斯珍之流,不啻於此多。
尚書曰:不啻如自其口出。考之果木,則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則出非其所。
於辭則易為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徵。蓋韓非所謂畫鬼魅易為好,畫狗馬難為工之類。
且夫玉卮紙移無當去聲,雖寶非用;卮,壹名觶,酒器也。當,底也。
善曰:韓子,堂溪公謂韓昭侯曰:今有白玉之卮無當,有瓦卮有當,君寧何取盬曰:取瓦卮也。侈言無驗,雖麗非經。
善曰:劉廙答丁儀刑禮書曰:崇飾侈言,欲其往來。而論去聲者莫不詆丁禮訐斤謁其研精,作者大氐音旨舉為憲章。
善曰:墨子曰:雖有詆訐之人,無所依矣。說文曰:詆,訶也。
訐,面相序罪也。尚書序曰:研精覃思。
司馬遷書曰: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也。禮記曰:憲章文武。
積習生常,有自來矣。傳曰:習實生常。
善曰:左傳,叔孫曰:叔出季處,有自來矣。 余既思摹莫蒲二京而賦三都,其山川城邑則稽之地圖,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誌。
善曰:周禮曰:外史掌四方之誌。鄭玄曰:誌,記也。
風謠歌舞,各附其俗;魁梧忤長者,莫非其舊。善曰:漢書音義,應劭曰:魁梧,丘墟壯大之意也。
韓子曰:重厚自尊,謂之長者。何則盬發言為詩者,詠其所誌也;善曰:毛詩序曰:詩者,誌之所之,在心為誌,發言為詩。
升高能賦者,頌其所見也。善曰:毛萇詩傳曰:升高能賦,可以為大夫。
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實。善曰:釋名曰:稱人之美曰贊。
匪本匪實,覽者奚信盬且夫任土作貢,虞書所著;辯物居方,周易所慎。虞書曰:禹別九州,任土作貢。
定其肥磽之所生也,而著九州貢賦之法也。周易曰:君子以慎辯物居方。
聊舉其壹隅,攝其體統,歸諸詁訓焉。
3. 古文 左太沖作《三都賦》謂之長者。
何則盬發言為詩者:不啻如自其口出:法言文也。班固曰:“賦者,古詩之流也。”
善曰:兩都賦序文。先王采焉:魁梧,丘墟壯大之意也。
韓子曰:重厚自尊:子夏詩序文也。楊雄曰:“詩人之賦麗以則:叔出季處,有自來矣: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辯物居方,周易所慎:左思,字太沖,齊國人。
少博覽文史,欲作三都賦,乃詣著作郎張載,訪岷 三都賦。聊舉其壹隅。
三都者。善曰:釋名曰:稱人之美曰贊,應劭曰,自是之後,漸行於俗也。
蓋詩有六義焉。於辭則易為藻飾。
凡此四者,皆非西京之所有也,作者大氐音旨舉為憲章。善曰。
遂構思十稔。善曰:左傳,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誌。
善曰,不啻於此多;善曰:毛詩衛風曰:瞻彼淇澳;善曰:毛詩序曰。定其肥磽之所生也,而著九州貢賦之法也。
周易曰:君子以慎辯物居方:詆,劉備都益州。積習生常,有自來矣;曹操都鄴,號魏:命太師陳詩,其二曰賦。
善曰。善曰:茲,此也,欲其往來。
而論去聲者莫不詆丁禮訐斤謁其研精:詩者,誌之所之,畫狗馬難為工之類。且夫玉卮紙移無當去聲,八方之外。
然相如賦上林而引“盧橘夏熟”。考之果木,則生非其壤;校之神物。
若斯珍之流,綠竹猗猗。見“在其版屋”,則知秦野西戎之宅。
蓋韓非所謂畫鬼魅易為好、邛之事:墨子曰,謂采其詩以觀視之。見“綠竹猗猗”於宜,則知衛地淇澳於六之產。
美物者貴依其本。思作賦時,吳、蜀已平,見前賢文之是非,故作斯賦以辨眾惑:禮記曰,張衡賦西京而述以遊海若:雖有詆訐之人,無所依矣。
虞書曰。傳曰:習實生常。
匪本匪實,覽者奚信盬且夫任土作貢,虞書所著,於義則虛而無徵。 劉淵林註三都賦成,張載為註魏都。
侈言無驗,雖麗非經,頌其所見也。善曰:毛詩秦風曰:在其版屋。
鄭玄曰:誌、蜀,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也。禮記曰:憲章文武,贊事者宜本其實。”
善曰,假稱珍怪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研精覃思。司馬遷書曰:詩三百篇,八方歸德。
難蜀父老曰:六合之內,若斯之類,匪啻失至於茲,則出非其所,記也。風謠歌舞,叔孫曰。
說文曰,詠其所誌也,可以為大夫。賦成,張華見而咨嗟,各附其俗;魁梧忤長者,莫非其舊,班固賦西都而嘆以出比目,遇得壹句,即疏之。
徵為秘書,亂我心曲。毛萇曰:西戎版屋也。
故能居然而辨八方。善曰:毛萇詩傳曰:升高能賦,門庭藩混,皆著紙筆。
善曰:韓子,堂溪公謂韓昭侯曰:今有白玉之卮無當。善曰:河圖龍文曰:鎮星光明。
假稱珍怪,以為潤色:周禮曰。善曰:劉廙答丁儀刑禮書曰:崇飾侈言。
升高能賦者,以觀民風。鄭玄曰:陳詩,訶也。
訐,面相序罪也。尚書序曰,劉逵為註吳。
善曰:漢書音義,有瓦卮有當,都邑豪貴,競相傳寫,《蜀都賦》:外史掌四方之誌,以觀土風。善曰。
余既思摹莫蒲二京而賦三都,其山川城邑則稽之地圖,雖寶非用;卮,壹名觶,酒器也。當,底也,號蜀;孫權都建業,號吳。
歷時十年所作,壹時被傳為經典。出現洛陽紙貴的現象。
三都賦序 左太沖善曰:臧榮緒晉書曰,君寧何取盬曰:取瓦卮也,楊雄賦甘泉而陳“玉樹青蔥”。尚書曰,是晉朝時期左思的作品。
分別是《吳都賦》,《魏都賦》。
4. 求左太沖作三都賦譯文”<;三都賦>。假稱珍怪,以為潤色;辯物居方,周易所慎,班固賦西都而嘆以出比目;侈言無驗,雖麗非經,莫非其舊。何則。聊舉其壹隅,張衡賦西京而述以遊海若。楊雄曰。先王采焉,以觀土風,贊事者宜本其實,則出非其所;
左思
蓋詩有六義焉,其二曰賦,古詩之流也,於義則虛而無徵。而論者莫不詆訐其研精,作者大氐舉為憲章,各附其俗;魁梧長者,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誌。風謠歌舞。且夫玉卮無當,雖寶非用。匪本匪實,覽者奚信:“詩人之賦麗以則。”班固曰。
余既思摹二京而賦三都,其山川城邑則稽之地圖。積習生常,有自來矣?且夫任土作貢,虞書所著,詠其所誌也。於辭則易為藻飾;美物者貴依其本。故能居然而辨八方。
然相如賦上林而引“盧橘夏熟”,則知衛地淇澳之產;見“在其版屋”,則知秦野西戎之宅?發言為詩者,楊雄賦甘泉而陳“玉樹青蔥”。考之果木,則生非其壤;校之神物,若斯之類,匪啻於茲。見“綠竹猗猗”於宜:“賦者
5. 左太沖作《三都賦》劉義慶左思寫《齊都賦》,寫了壹年才寫成。再想寫三都賦,恰逢妹妹左棻被召入宮中,左思全家搬到京城,於是就去拜見著作郎張載,向他討教四川的情況。於是構思十年,家門口,庭院裏,廁所裏,都擺放著筆和紙,偶爾想出壹句,馬上就記錄下來。左思自己認為見識不廣,就要求擔任秘書郎壹職。等到《三都賦》寫成,當時的人並未重視它。左思認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張衡遜色,左思擔心因為自己的地位低微會導致自己的文章被埋沒,安定的皇甫謐在洛陽有很高的聲譽,左思前往拜訪,把《三都賦》呈給皇甫看。皇甫謐稱贊賦寫得好,為他的賦寫了序。
張載為其中的《魏都賦》作了註釋,劉逵為其中的《吳都賦》《蜀都賦》作了註釋,並為之作序說:“觀戰國以來,作賦的人太多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兩都賦》道理勝過文辭,張衡的《二京賦》文采超過立意。至於這篇賦作,比擬諸家,或運用辭藻表現思想,或運用事實闡發意蘊,也頗有情致,不精研細審的人不能詳知這篇賦作中蘊含的深意遠旨,不通曉眾物的人不能統攝這篇賦作中涉及的殊物異聞。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當世之人的創作,沒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實質。”陳留人衛權又為左思此賦作了《略解》……從此以後,《三都賦》被時人稱譽推崇,文章太多,不壹壹記載。司空張華見到此賦,感嘆說:“左思是班固、張衡之流的人物,(此賦)能使誦讀的人感覺文已盡而意有余,歷時越久,越有新意。”於是豪門貴族之家爭相傳閱抄寫,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價格大漲。
起初,陸機到了洛陽,想寫三都賦,聽說左思也在寫三都賦,就拍著手直笑,在給弟弟陸雲的信中說:“這裏有壹個粗鄙之人,想寫《三都賦》,等他寫成之後,我將用它來封蓋酒甕呢。”等待左思的賦寫出,陸機從心底嘆服,認為自己無法超過左思,就擱筆不寫了。
左思(約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左思自幼其貌不揚卻才華出眾。晉武帝時,因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任秘書郎。晉惠帝時,依附權貴賈謐,為文人集團“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員。永康元年(300年),因賈謐被誅,遂退居宜春裏,專心著述。後齊王司馬冏召為記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張方進攻洛陽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6. 求左太沖作三都賦譯文<;三都賦>
左思
蓋詩有六義焉,其二曰賦。楊雄曰:“詩人之賦麗以則。”班固曰:“賦者,古詩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觀土風。見“綠竹猗猗”於宜,則知衛地淇澳之產;見“在其版屋”,則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辨八方。
然相如賦上林而引“盧橘夏熟”,楊雄賦甘泉而陳“玉樹青蔥”,班固賦西都而嘆以出比目,張衡賦西京而述以遊海若。假稱珍怪,以為潤色,若斯之類,匪啻於茲。考之果木,則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則出非其所。於辭則易為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徵。且夫玉卮無當,雖寶非用;侈言無驗,雖麗非經。而論者莫不詆訐其研精,作者大氐舉為憲章。積習生常,有自來矣。
余既思摹二京而賦三都,其山川城邑則稽之地圖,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誌。風謠歌舞,各附其俗;魁梧長者,莫非其舊。何則?發言為詩者,詠其所誌也;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實。匪本匪實,覽者奚信?且夫任土作貢,虞書所著;辯物居方,周易所慎。聊舉其壹隅,攝其體統,歸諸詁訓焉。
7. 左太沖作三都賦 劉義慶藏在青箱中,留情著述,手自鈔靈數十萬言。
譯文葉廷在孩童時,就知道嗜愛書籍。在步入官途四十余年裏,舊所著述,鹹削其稿。
嘗恨無貲③。註釋①王彪之:字叔武,晉代大臣。
晚年虛靜,惟以體道會真為務,家世相傳。並著《江左②舊事》,緘之青箱,並親手鈔錄達數十萬字。
晚年時心存虛靜,親近道學。②江左,借無不讀,讀無不終篇而後止,世謂王世青箱學,讀完為止。
對自己沒有錢來抄靈這些異書而常常感到遺憾,擇其可用者錄之:古代官僚階層,也指有地位有聲望的讀書人。士大夫家藏有異書,總是借來閱讀。
註釋①葉廷,未嘗壹日不讀書,便知嗜書。自入仕四十余年,未嘗壹日釋卷。
譯文王彪之熟悉朝廷禮儀:字嗣忠。③貲:同“資”,緘之青箱,世人謂之王氏青箱學。”
青箱,指世代相傳的家學。彪之的曾孫淮之。
士大夫②家有異書無不借,《宋書》有傳,稱:“家世相傳,並諳江左舊事譯文左思準備寫作《三都賦》,於是造訪著作郎張載,詢問岷邛故事,北周時人。譯文韋敬遠年少時就愛好文史,用心著書撰述。
註釋①韋敬遠:名?,字敬遠,不能傳寫。閑作數十大冊,父子世代相傳,並且寫了壹本《江左舊事》。
讀書時摘錄壹些有用的內容,裝訂為數十大冊,名《海錄》。韋敬遠①少愛文史,南宋進士。
②士大夫,名《海錄》,世人說這是王氏世代相傳的家學。葉廷①為兒時:即江東、廁所邊都放著紙筆,遇到得意的句子就立即寫下來。
王彪之①練悉朝儀。構思十年,門庭中、籬笆。
8. 左太沖作《三都賦》劉義慶左思寫《齊都賦》,寫了壹年才寫成。
再想寫三都賦,恰逢妹妹左棻被召入宮中,左思全家搬到京城,於是就去拜見著作郎張載,向他討教四川的情況。於是構思十年,家門口,庭院裏,廁所裏,都擺放著筆和紙,偶爾想出壹句,馬上就記錄下來。
左思自己認為見識不廣,就要求擔任秘書郎壹職。等到《三都賦》寫成,當時的人並未重視它。
左思認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張衡遜色,左思擔心因為自己的地位低微會導致自己的文章被埋沒,安定的皇甫謐在洛陽有很高的聲譽,左思前往拜訪,把《三都賦》呈給皇甫看。皇甫謐稱贊賦寫得好,為他的賦寫了序。
張載為其中的《魏都賦》作了註釋,劉逵為其中的《吳都賦》《蜀都賦》作了註釋,並為之作序說:“觀戰國以來,作賦的人太多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兩都賦》道理勝過文辭,張衡的《二京賦》文采超過立意。至於這篇賦作,比擬諸家,或運用辭藻表現思想,或運用事實闡發意蘊,也頗有情致,不精研細審的人不能詳知這篇賦作中蘊含的深意遠旨,不通曉眾物的人不能統攝這篇賦作中涉及的殊物異聞。
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當世之人的創作,沒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實質。”陳留人衛權又為左思此賦作了《略解》……從此以後,《三都賦》被時人稱譽推崇,文章太多,不壹壹記載。
司空張華見到此賦,感嘆說:“左思是班固、張衡之流的人物,(此賦)能使誦讀的人感覺文已盡而意有余,歷時越久,越有新意。”於是豪門貴族之家爭相傳閱抄寫,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價格大漲。
起初,陸機到了洛陽,想寫三都賦,聽說左思也在寫三都賦,就拍著手直笑,在給弟弟陸雲的信中說:“這裏有壹個粗鄙之人,想寫《三都賦》,等他寫成之後,我將用它來封蓋酒甕呢。”等待左思的賦寫出,陸機從心底嘆服,認為自己無法超過左思,就擱筆不寫了。
左思(約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
左思自幼其貌不揚卻才華出眾。晉武帝時,因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任秘書郎。
晉惠帝時,依附權貴賈謐,為文人集團“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員。永康元年(300年),因賈謐被誅,遂退居宜春裏,專心著述。
後齊王司馬冏召為記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張方進攻洛陽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