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誰能講述關於珍珠的歷史

誰能講述關於珍珠的歷史

珍珠,歷來被視作奇珍至寶。它象征純真、完美、尊貴和權威,與璧玉並重。《海藥本草》稱珍珠為真珠,意指珠質至純至真的藥效功用。《爾雅》把珠與玉並譽為“西方之美者”。《莊子》有“千金之珠”的說法。秦昭王把珠與玉並列為“器飾寶藏”之首。可見珍珠在古代便有了連城之價。帝皇冠冕袞服上的寶珠,後妃簪珥的垂珰,都是權威至上,尊貴無比的象征。

中華民族祖先最先發現與認識到的不是海裏的珍珠,而是淡水裏的珍珠。這可從儒家典籍《尚書?禹貢》的記載得到佐證:“淮夷嬪珠”指的是淮水夷水的河蚌珠,《莊子》有“沒川求珠”的故事,所指的亦是淡水珍珠。海蚌珍珠最早見於史籍的該是南海的珠璣了。產於海中的珍珠,壹經發現,其品色之優,遠使江河湖沼之珠黯然失色。作為珠源寶地的南海;因此竟象壹塊強力的磁場,把黃河流域地區先民的視野連同他們的文明壹齊吸引過來。南海中的天生尤物,從此給沿海人民帶來福祉,但亦同時帶來了災難。

天覆地載,莽莽神州,南窮駱越,北盡朔漠,西止和闐,東臨碣石,在這片炎黃胄裔食毛踐土的廣袤疆域裏,鞠養土地主人生生不息和孕育璀璨華夏文明的寶藏何處不在呢。壹草壹木,礫石寸金,珍珠寶貝,本應屬於在這塊土地上歷經漫長歲月胼手胝足,開發、利用它的先民群體所***有。

隨著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更替出現,九州山川“藏山隱海”的自然寶藏就不再為原始公社群體所有,而被奴隸主、封建帝皇等據為己有,變成他們及官僚階層的私人財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財富、乃是“帝王所以服人守位之本”,並認為這是黔首黎民應懍遵恪守的“金科玉律”。但與他們的願望相反,不甘受奴役、壓榨的黎民百姓往往奮起反抗,要做珍珠的主人。於是奪寶反奪寶的鬥爭,便貫串於史冊,歷史舞臺上既出現了諷刺喜劇,更多的是可歌可泣的悲壯大劇,發生在1800多年前南海之濱的“合浦珠還”的故事,便是其中最精彩的壹幕。

據說古代合浦地區“海出珠寶”而地“不產谷實”,居民們不懂耕作技術,全賴入海采珠易米以充饑。後因地方官貪汙盤剝,人民生活來源斷絕,以致出現餓浮遍野的慘象,海裏有靈性的珠蚌亦“憤”而“跑”到交趾去了。東漢順帝及時派孟嘗任合浦郡太守,他針對前任弊政進行全面改革,使地方社會經濟生活恢復正常,珠蚌又從交趾返“還”原籍合浦。這就是膾炙人口的“合浦珠還”的故事。

古人把珍珠的品級,定得十分苛細繁瑣,以至在清初已“莫能盡辨”了。

《南越誌》說珠有九品,直徑五分至壹寸上下的為“大品”。壹邊扁平,壹邊象倒置鐵鍋(覆釜)形的為“珰殊”,亦屬珍品。把走珠、滑珠算是等外品。《天工開物》說直徑五分至壹寸五分的為“大品”。壹邊有光澤微似鍍金的為“珰珠”,價值壹顆千金。《廣東新語》說珰珠“大而稍扁”的為“南珠之明珰”等級僅次於徑寸大珠,珠形圓滿,色澤銀白,光瑩無絲絡的為精珠。以重量分其檔次,每顆“重壹分者銀六倒,二分者四十倒”。光澤不佳的肉珠,“二分重者值銀僅四倒”,八百顆重壹兩的稱為“八百子”,值銀十倒;壹千顆重壹兩的稱為“正千”,值銀僅八倒。

合浦縣珠池所產的珍珠稱南珠、也稱廉珠或白龍珍珠,它與我國塞北出產的北珠,同是揚名神州,馳譽於世,據《梵天廬叢錄》雲:“牡丹江上遊,寧安城南。其余巨流中皆有之”,北宋神宗熙寧間,“朝貴已重尚之,謂之北珠”。明末以後,北珠任人亂采,競弄得根斷種絕。從此,”北珠”永不再出產。

我國是世界上采捕珍珠和利用珍珠最早的國家。據《尚書?禹貢》載雲:”珠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嬪珠,暨魚,”其中嬪,即蚌之別名,此嬪出珠遂以珠名。淮夷此二水之名也。由此可見,戰國時已經用淡水河蚌珍珠作為貢品。在《爾雅》壹書中雲:”以金者為之銑,以蜃者為之珧,以玉者謂之矽。”《說文》雲:蜃屬,謂之珠者也。謂老產珠者也。壹名蚌,壹名含槳,周禮謂之(豸卑)物。”很明顯,這時(戰國)已將河蚌珍珠作為飾品。至海產珍珠,楚國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描述了當時我國婦女早已使用珍珠作裝飾品。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

後漢書孟嘗傳》載雲:“(孟)嘗遷合浦大守,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先時宰守多貪穢,詭人采求,不知紀極,珠遂徙於交趾郡界。嘗到官,革易前弊,未已去珠復還……”從後漢書這段史料來看,在孟嘗任合浦太守前,合浦采珠業已相當發達了,由於官吏貪得無厭、采捕無度,破壞了珍珠自然資源,至使珠苗到了滅絕的境地,也即是傳說的”珠遂徒於文趾郡界”。孟嘗到任後,看到合浦珍珠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珠民紛紛逃離家園。孟嘗采取了壹些有效措施,使合浦珍珠資源得到了保護和繁衍,於是有“珠還合浦”之說。這說明早在漢代以前合浦采珠業,已是相當興盛的了。公元前32年至前7年間,西漢成帝時,貧寒時與妻子午夜牛衣對泣,有名之王章後來做了京兆尹,因剛直敢言,以事忤當權之王鳳,被王鳳動以大逆罪下獄,其妻子八人俱連坐。嗣王章在獄內死,家屬 充戍合浦,家產俱籍沒充公,因合浦產珠,王章妻子等到合浦後采獲了大量珍珠,積蓄財產數百萬。後來王章家屬遇赦返回故鄉,卻得以珍珠資財,贖回田宅,安享生活。東漢時合浦珍珠業的發展,達到了高峰,可是由於瀕年濫采,珍珠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故《後漢書?孟嘗傳》有“珠徙交趾之說”。陶璜以合浦百姓采珠為業,用珠貸米,而三國孫吳時,珠禁甚嚴。吳歸晉後,陶璜乃請準,每年自10月迄翌年2月,非采上珠之時,聽商族自由來往,民困壹蘇。唐代宗廣德2年(764年)2月寧齡先在《合浦還珠狀》雲:”合浦縣內珠池,大寶年 (公園742年)以來,官吏無政,珠逃不見,20年間闕於進奉,今年2月15日,珠還舊浦。”唐代封建統治者照樣逼迫人民進貢珍珠,由於采捕無度,又將使珠苗瀕於滅絕,故“珠逃不見”。《越南誌》雲:“國步清,合浦珠生,此實國家寶瑞,其他無敕封禁,臣稱采進。”誠然,珍珠是國家寶瑞,然而在封建時代統治者只知搜刮,強逼珠民冒死采珠,不少珠民命喪海底。這樣,珍珠給人民帶來的不是幸福,而是深重的災難了。宋建隆3年(南漢大寶五年)劉鋹以珍珠裝飾宮殿,壹代之尊,極盡奢侈,並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專以采珠為事。太祖皇平嶺南,廢其都為靜江軍。當時劉不鋹不擇手段逼追珠民采珠時,將石(石垂)珠民足至7百尺深海中,珠民溺死者無數,劉鋹又曾以珍珠結鞍勒,為戲龍之狀、工極精巧,到了元代延佑4年12月復置廉州采珠都提舉司,專事采珠。7年6月,罷采珠。元順帝至元3年,復立采珠都提舉司,同年4月又罷采珠。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采珠最鼎盛的壹個時期,明洪武29年正月開始采珠,明永樂年間,又罷采珠,但翌年又下詔采珠。明天順3年(1459年)2月,從太監福安之請,下旨采珠。命中官監守珠池,又以安南商人與欽廉商賈交通盜珠,下令不得與安南交通。成化初,有”內官太監管珠池”,初采時14500百余兩,次年大者56顆,計壹斤重雲,價近白金5000兩,少時所得不償失。明弘治12年,詔采珠,歲久珠老得珠28000兩。明正德9年(1514年)詔采珠。13年又復下詔采珠,正德9年至13年復采珠,剛好4年左右,民未得息肩又復采珠,嘉靖5年又復下詔采珠,因珠小而嫩,所得甚少,是年冬合浦大雨雪,池水結冰,樹木皆折斷,民多凍死,而珠民仍被迫下海晝夜未停。次年廉州饑荒,民多餓死,然而第二年秋天,封建統治者仍繼續下旨強迫珠民采珠。這次采珠因所得無幾而罷。時隔9年,22年又復詔采,36年又詔采。相隔5年,即41年春,又詔采珠,是年冬復詔采珠。隆慶6年詔采珠。8年又復詔采珠。明穆宗在位6年間已采珠兩次。當時巡撫都禦史林富上疏《乞罷采珠疏》。謂:“嘉靖5年采珠之役,死者萬計,而得珠僅80兩,天下謂以人易珠,恐今日雖以人易珠,亦不可得。”

到了清代,合浦采珠業僅漸趨衰落,自順治元年到康熙34年的51年間,第壹次下詔試采珍珠,因所得珍珠寥若晨星,次年罷采。58年後,乾隆17年9月又曾下詔采珠,這次采珠卻壹無所獲而罷。

建國初,每年秋後剖珠季節,沿海只有幾艘本地珠船和幾艘海南臨高船采捕珍珠,幾艘船每日***產珍珠約4至5市兩。 珠民每日采珠已不能維持壹天的生活。

1955年,中國科學海洋生物研究室對合浦沿海珍珠進行了調查。1958年3月26日,合浦建立了第壹家珍珠養殖試驗場。從此合浦珍珠養殖業進入了壹個嶄新的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