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75·8潰壩事件的災難原因
1、水庫是大躍進時代產物,質量低劣
“治淮大戰”中,洪河上遊修建了石漫灘水庫,汝河上遊修建了板橋水庫。據介紹,當時水文資料很少,設計洪水及工程標準很低。工程運用中,板橋水庫被發現輸水洞洞身裂縫和土壩縱橫向裂縫,於是,1955—1956年分別對板橋、石漫灘兩水庫進行了工程擴建。
2、以蓄為主、重蓄輕排的設計是主因
1958年,河南總結了漭河流域地區興建山區水利的經驗:“以蓄為主,以小型為主,以社隊自辦為主”。在平原地區以蓄為主,重蓄輕排,將會對水域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地表積水過多,會造成澇災,地下積水過多,易成漬災,地下水位被人為地維持過高,則利於鹽分聚積,易成堿災。澇、漬、堿三災並生結果不堪設想。然而“以蓄為主”的經驗被大範圍推廣,很快便推及到安徽。在安徽境內,不僅丘陵地區湧現大批小水庫,淮河流域的河道也被壹道道“水壩”分割閘起,造成淮河流域在後來數十年間致命的“腸梗阻”。到1960年代末,駐馬店地區新增水庫100多座,與此相對照,洪汝河的排洪能力非但沒有增強,反而壹年年遞減。
3、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引發水庫潰決
1975年8月4日,該年度中國內地第3號臺風(“7503號”臺風),穿越臺灣島後在福建晉江登陸。此時,恰遇澳大利亞附近南半球空氣向北半球爆發,西太平洋熱帶幅合線發生北躍,致使這個登陸臺風沒有像通常那樣在陸地上迅速消失,卻以罕見的強力,越江西,穿湖南,在常德附近突然轉向,北渡長江直入中原腹地。
8月5日,行徑詭秘的“7503號”臺風突然從北京中央氣象臺的雷達監視屏上消失——由於北半球西風帶大形勢的調整,“7503號”臺風在北上途中不能轉向東行,於是“在河南境內停滯少動”,災禍由此引發。
“停滯少動”的具體區域是在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的大弧形地帶,這裏有大量三面環山的馬蹄形山谷和兩山夾峙的峽谷。南來氣流在這裏發生劇烈的垂直運動,並在其他天氣尺度系統的參與下,造成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這也是造成水庫潰決的壹個重要原因。
當時中央氣象臺預報員只在該地區劃了100毫米的降雨量,無論是從中央氣象臺到河南省氣象臺再到駐馬店地區氣象臺,均沒有預報特大暴雨。
4、爆破泄洪,下遊民眾毫無準備,導致大量死亡
垮壩引起的沖擊性災害給洪汝河流域迅雷不及掩耳的毀滅性壹擊,河道宣泄不暢、洪水居高不下所造成的浸泡性災害,更加重了這場災難的損失。當時,由於宿鴨湖水庫尚未脫險,水利專家陳惺提出,用爆破手段炸開阻水部位,加速行洪。建議獲得相關領導的批準後,8月14日,爆破正式開始,全部工作完成***用了整整兩天時間。爆破之後,河南境內的大量洪水向下遊傾泄,致使淮河中、下遊形勢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