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賽龍舟的來歷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壹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擴展資料:
競技型龍舟競渡,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其發展可追溯至1976年舉行的香港龍舟邀請賽,此後,龍舟競賽成為現代體育項目,熱潮席卷全球30多個國家。在國際上,龍舟運動基本上是壹種競技型的體育項目。
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註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擡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睛)。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擡去汨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
百度百科-賽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