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充吉姓來歷
壹、先秦時期(前2700—前206)
1、黃帝的姞姓兒子:傳說為黃帝之子二十五宗中的壹個。今人考證後認為,黃帝的姞姓兒子當系古代“五帝”之初“黃帝部族聯盟”中“姞姓部族”的首領,黃帝賜其“姞姓”,他得姓後建立起古老的“姞姓氏族”。隨著“姞姓氏族”的發展壯大與子孫蕃衍,其後裔又建立了“姞姓”的“雍、燕、鄂、密須(密、須)、闞、光、楊、孔、尹、蔡、魯、允、斷、敦、逼、郅、雖”等氏族。(據《國語》、《詩經》、《左傳》、《史記》、《漢書》、《潛夫論》、《風俗通》、《玉篇》、《廣韻》、《青山彭氏敦睦譜》等)
2、雍父:姞姓雍氏,古雍國(今陜西鳳翔——扶風雍水邊)人。傳說為黃帝之臣,是他最早發明了臼或舂,增進了五谷的食用價值。今人認為,“姞姓雍氏族”是中國古代陜西雍水流域的壹個農耕部族。(據《世本》、《玉篇》)
3、吉光:傳說為黃帝的第八代孫、帝嚳(帝俊)的第五代孫。今人考證後認為,吉光當系古代“五帝”帝嚳(帝俊)時“黃帝部族聯盟”中“吉光部族”的首領。該部族是中國古代陜晉黃河沿岸的壹個遊牧部族,以“神馬”為圖騰,其族人善於捕捉野馬、馴養駿馬,還發明了水陸交通工具——船和車。(據《山海經》、《史記》、《潛夫論》、《抱樸子》)
4、吉夷氏:傳說為古帝。今人認為,吉夷氏當系古代“東夷部族集團”中“吉姓部族”的首領。(據《姓譜》、《路史》)
5、伯倏:姞姓燕氏。傳說為黃帝裔孫,封於南燕,賜姓曰“姞”。今人認為,伯倏是古南燕國(今河南延津東北——汲縣西)的開國君主,他得姓後建立了“姞姓燕氏族”。(據《左傳》、《說文》、《新唐書》、《辭海》)
6、後稷元妃(女):姞姓,古南燕國人。傳說在“五帝”堯舜時她嫁給了周族的始祖後稷(即“姬棄”),成為後稷的長妃;她養育了周族的先人,從而使周族興旺起來。(據《左傳》、《說文》、《潛夫論》、《通誌》、《辭海》)
7、吉甫:傳說在夏代之初曾教“東夷部族集團”首領羿(即“後羿”)學射,系古代“東夷部族集團”中“吉姓部族”人。(據《帝王世紀》)
8、鄂崇禹:姞姓鄂氏。商代末年時鄂國(今河南沁陽,周初遷徙湖北鄂城)國君。時稱“南伯侯”,商紂王時位列商王朝的“三公”,因反對商紂王的暴虐而被殺害。(據《左傳》、《史記》)
9、吉立:傳說為商紂王時太師聞仲的門將,當系商代“吉姓”方國人。這個“吉姓”方國是商代的壹個侯爵國,該方國可能是古代“吉光部族”後裔所建。(據《姓源》、《封神演義》)
10、伯吉父:姞姓雍氏,西周時雍國的國君。(據1974年12月陜西扶風縣北橋村出土“伯吉父鼎”銘文)
11、善夫吉父:姞姓雍氏,西周雍國人,伯吉父的親屬。曾為周王掌管禦廚。(據1974年12月陜西扶風縣北橋村出土“善夫吉父鬲”銘文)
12、密須康公:姞姓密須氏,西周時密須國(今甘肅靈臺以西壹帶涇水上遊)的國君。周恭王(***王)四年攻密時被殺,密須國人葬其屍於洞山之陽半山腰。現康公的古冢還在,冢高10米,系“姞姓”族人留在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祖先墓葬。(據《世本》、《史記》、《通誌》、《靈臺縣誌》)
13、楊姞(女):姞姓,西周楊國(今山西洪洞坊堆—永凝堡壹帶)人,晉侯夫人。公元前800年左右嫁給晉穆侯為妻。(據1993年山西曲沃—翼城交界處天馬—曲村出土“楊姞壺”銘文、李學勤《中華姓氏譜》、王光堯《從新出土之楊姞壺看楊國》)
14、蹶父:姞姓燕氏,南燕國人。西周宣王時(前827—前782)任周王朝卿士,他身材高大,十分勇武,曾為周宣王出使各國,向各諸侯傳達周王朝的政令。(據《詩經》)
15、韓姞(女):姞姓,南燕國人,蹶父的女兒。西周宣王四年(前824)時嫁給韓侯為妻。(據《詩經》)
16、尹吉甫(約前853—前775):兮氏,名甲(壹作伯),字吉甫(壹作父),尹是官名。西周中葉,“姞姓鄂國”(今湖北鄂城)被楚國熊渠所滅,“姞姓鄂氏”中的壹支(其中就有尹吉甫的先祖)遷徙至楚西北的房陵(今湖北房縣),改其姓氏為“兮”,故尹吉甫原本是“姞姓鄂氏”的後裔。尹吉甫在西周宣王時(前827—前782)任周王朝的尹官,他既是驅逐玁狁(嚴允)、安定成周(洛陽)、中興周室的名臣,還是“兮甲盤”的制作者和《詩經》的創作者。據臺灣學者李辰冬考證,整個《詩經》三百首均系尹吉甫壹人在周宣王三年到周幽王七年期間(前825—前775)所作。尹吉甫享年七十八歲,其後裔中的壹支以“吉”為姓氏,而另壹支則以“尹”為姓氏。(據《詩經》、《元和姓纂》、《風俗通》、《廣韻》、《玉海》、《萬姓統譜》、《辭海》、李辰冬《談詩經的作者問題》、楊書案《佚名的絕唱》等)
17、宋雍氏:姞姓雍氏,春秋時宋國的大夫。(據《左傳·桓公十壹年》、《史記·鄭世家集解》)
18、雍姞(女):姞姓,宋雍氏之女。春秋時嫁給鄭莊公,生子為“鄭厲公”。鄭厲公於“前700—前697年”和“前679—前673年”先後兩次登基執政。(據《左傳·桓公十壹年》、《史記·鄭世家集解》)
19、燕仲父:姞姓燕氏,春秋時南燕國的大臣。鄭莊公二十年(前724)見傳。(據《漢書》)
20、燕姞(女):姞姓,南燕國人,春秋時嫁給鄭文公。傳說燕姞因“夢蘭之喜”而生子,故給其子取名曰“蘭”。鄭伯蘭(即鄭穆公)於“前627—前606年”登基執政。(據《左傳·宣公三年》、《潛夫論》、《辭海》)
二、漢代(前206—220)
1、吉恪:漢代時為漢中太守。(據《廣韻》、《通誌》、《玉海》、《萬姓統譜》)
2、吉華:字伯房,漢代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司空掾。(據《太平禦覽》、《金石萃編》)
3、吉充:字叔才,漢代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司空掾。(據《太平禦覽》、《金石萃編》)
4、吉苗:字元裔,漢代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太尉掾。(據《太平禦覽》、《金石萃編》)
5、吉閎:漢代人,幼有美名,九歲時就能通曉《尚書》。(據《太平禦覽》)
6、吉仲考:漢代人,與長史威都為友。(據《風俗通》)
7、吉瞻:漢代馮翊同州(今陜西大荔)刺史。(據《金石續編》)
8、吉漢:漢代記史,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據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
9、吉濟:漢代奏曹掾,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據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
10、吉鳳:漢代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據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
11、吉本(《三國演義》中作吉平):後漢獻帝時太醫令,建安廿三年(218)與耿紀、韋晃等謀攻許昌,燒丞相曹操的長史王必之營,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未成功而被殺。(據《三國誌》、《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海》)
12、吉邈:字文然,吉本之子,參與吉本衛漢反曹。(據《三國誌》)
13、吉穆:字思然,吉本之子、吉邈之弟,參與吉本衛漢反曹。(據《三國誌》)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
1、吉茂:字叔暢,東漢、三國魏時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人,好書不恥,建安初年(196)隱處武功南山,被州裏舉為茂才,後任臨汾令,拜議郎,為官清靜,不欺吏民,景初中(238)卒。(據《三國誌》、《太平禦覽》、《通誌》、《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
2、吉幹:三國魏黃初元年(220)時鑄鼎之工匠。(據《新五代史》)
3、吉朗:西晉馮翊蓮勺(今陜西)人,晉湣帝時任禦史中丞。建興四年(316)西晉王朝滅亡時,朗嘆曰:“吾智不能謀,勇不能敵,何忍君臣相隨,北面事賊虜乎?吾對君不忠,為民不德。”遂舉刀自殺殉國。後代吉氏家人為紀念這位“為國盡忠、為民盡德”的先人,就以“忠德堂”作為馮翊吉氏家族的宗祠堂號。(據《通鑒》、《晉書》、《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張學銜《華夏百家姓探源》)
4、吉挹:字祖沖,吉朗之孫。東晉孝武帝初(373),前秦苻堅攻陷東晉梁益,經桓豁舉薦,率兵抵抗苻堅,屢挫其銳;任魏興太守,尋加輕車將軍、領晉昌(今山西定襄)太守,功拜員外散騎侍郎;後來苻堅部下韋鍾圍攻魏興,城陷後不言不食而死。(據《晉書》、《通誌》、《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
5、吉翰:字休文,馮翊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人,南朝劉宋武帝初,為龍驤將軍道憐的參軍,清謹勤正;文帝元嘉四年(427)任梁、南秦二州(今陜西漢中、甘肅成興)刺史、將軍等職,在任時業績顯著,後遷徐州刺史,監豫州、梁郡諸軍事;元嘉九年至廿八年(432—451)期間,著《秦紀》十壹篇;享年六十卒於官,追贈征虜將軍。(據《宋書》、《南史循吏傳》、《史通》、《通誌》、《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
6、吉謀:南朝劉宋時(420—479)秘書郎。(據《萬姓統譜》)
7、吉文甫:南朝劉宋時(420—479)散騎常侍,到梁時(502—589)著有《釋字同音》三卷、《十五代略》壹卷。(據《隋書》)
8、吉毗:南北朝西秦乞伏暮末時(428—429)為西秦將軍。(據《北史西秦列傳》、《玉海》)
9、吉士瞻:字梁容,馮翊蓮勺(今陜西)人,南朝梁武帝時(502—549)為太子衛率,遷任南陽、武昌太守,以功歷巴東相、建平太守,後為梁、秦二州刺史,為官清廉,家無余積。其謚號曰“胡”。(據《梁書》、《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歷代人物謚號封爵》)
10、吉翂:字彥霄,馮翊蓮勺(今陜西)人,世居襄陽(今湖北襄樊),南朝梁武帝天監初年(502)十五歲時,其父被吏所誣,乃為父擊鼓鳴冤,並願代父死,其父因此得寬宥,故有“老童撾鼓”之說;後為萬年縣監,上任數月後,當地風氣立變。(據《梁書》、《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張學銜《華夏百家姓探源》)
11、吉底俱:南朝梁(502—557)時僧人,善畫。姚最雲:“外國比丘,既華戎殊體,無以定其差品。”(據《續畫品》、《歷代名畫記》、《圖繪寶鑒》、《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
12、吉茍子:南北朝東魏時(534—550)民望(今河南長葛)人。(據《金石萃編》)
13、吉貴:北朝北齊天保三年時(552)為功曹,野王縣(今河南沁陽)人。(據《金石萃編》)
14、吉邕:北朝北齊天保三年(552)時馮翊(今陜西)人。(據《金石續編》)
15、吉清仁、吉元可、吉先華:北朝北齊天保八年時(557)馮翊(今陜西)人。(據《金石續編》)
16、吉璜頸:北朝北齊天保八年時(557)唯那(今河南登封)人。(據《金石續編》)
17、吉伯仁:北朝北齊天統三年(567)時河南偃師人。(據《金石萃編》)
四、隋唐五代時期(589—960)
1、吉藏(549—623):隋代佛教學者,三論宗創始人。本姓安,原藉安息。其祖因避仇移居南海,家於交趾、廣州間,後遷金陵(南京)而生藏。(據《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海》)
2、吉子:隋開皇十三年時(593)馮翊(今陜西)人,為漢代同州刺史吉瞻的後代,才高學博。(據《金石續編》)
3、吉善行:晉州大通堡(今山西臨汾)人,唐初道士,唐高祖武德三年四月(620)授朝散大夫,命主宗祠祭祀。(據《杜詩鏡銓》、《封演見聞記》)
4、吉哲:唐初易州(今河北易縣)刺史,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新唐書》)
5、吉頊:吉哲之子。敢言事,以進士及第;周武則天時(690—705)任右肅政中丞、朝靖大夫,進任天官侍郎、同鳳閣鑾臺平章事,曾建議召還相王(李旦)、廬陵王(李顯),被武則天所采納;後因倡導立唐中宗(李顯),到唐睿宗(李旦)初(710)贈禦史大夫。(據《新唐書》、《金石萃編》、《中國人名大辭典》)
6、吉琚:吉哲之子。唐、周時雩令(陜西戶縣縣令),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新唐書》、《金石萃編》)
7、吉皓:字叔明,周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前為前尉,馮翊(今陜西省)人。(據《金石萃編》)
8、吉曠:唐開元(713—741)中期集賢院書手,能解畫。(據《歷代名畫記》、《歷代畫史人物匯傳》、《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
9、吉渾:吉頊之子。唐時為司勛郎中,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新唐書》、《金石萃編》)
10、吉溫:吉琚之子。唐天寶初年(742)為新豐丞,經李林甫引用,升戶部郎中兼禮二部侍郎;為官嚴酷,與羅希奭壹道,有“羅鉗吉網”之稱號,後被楊國忠遣人殺死。(據《新唐書》、《金石萃編》、《中國人名大辭典》)
11、吉逵:馮翊人,唐“大歷十才子”吉中孚的父親。(據吉世芳《吉氏五千年》)
12、吉中孚(726—794):唐開元十四年(726)生於馮翊郡華陽縣柳市(今陜西華陽柳子鎮),後居關中、楚州(今江蘇淮安),晚年居鄱陽(今江西波陽)。在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766—779),與盧綸、韓翊、耿湋、錢起、司馬曙、苗發、崔峒、夏侯審、李端十人皆以能詩出名,號稱“大歷十才子”,名聲震動京都長安,著有詩集壹卷。後中進士,授萬年(長安)尉、校書郎,登宏辭科成為翰林學士,歷任諫議大夫、戶部侍郎、署理度支郎中等職,致仕(退休)後歸隱鄱陽。(據《新唐書》、《全唐詩》、《中國人名大辭典》、吉世芳《吉氏五千年》)
13、吉皎(757—847):唐代馮翊郡大荔縣(今陜西大荔)人,才子,晚年以禦尉卿之職致仕後居洛陽香山,與白居易(772—846)、胡杲、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壹說李元爽)、盧貞(壹說禪僧如滿)等人壹同宴遊,名列“九老會”,被後人稱為“香山九老”。唐武宗會昌五年(845),九老同在洛陽香山履道坊作“九老詩”、繪“九老圖”。(據《新唐書》、《全唐詩》、《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海》)
14、吉逾:善詩文,曾於唐德宗二年(781)在範陽縣(今河北涿縣)雲居上寺題詩壹首,並刻石立碑於該寺。唐憲宗元和四年(809)任範陽縣縣丞。(據《續古文苑》)
15、吉益:吉逾之子,唐德宗二年(781)與吉逾壹起,也在範陽縣(今河北涿縣)雲居上寺題詩壹首。(據《續古文苑》)
16、吉陶余、吉潛:吉逾之侄,唐德宗二年(781)與吉逾壹起,也在範陽縣(今河北涿縣)雲居上寺題詩壹首。(據《續古文苑》)
17、吉宏宗:唐憲宗元和三年(808)時,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據《唐會要》)
18、吉倫輔: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時,為京兆府興平縣(今陜西渭河平原中部)都曹。(據《金石萃編》)
19、吉庸:唐大中十二年(858)郎官石柱題名中有其名,為司勛郎中。(據《金石萃編》)
20、吉師老:晚唐詩人,其詩富含仙風道骨,有“大歷十才子”之遺韻,《萬首唐人絕句》中收其詩兩首。(據《萬首唐人絕句》)
21、吉弘:唐代人。(據《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