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諸葛亮的三個大發明:機關槍、機器人和坦克
禰衡曾對曹操手下的主要文臣武將有壹個第二職業的工作介紹:
荀可使吊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樂進可使取狀讀招,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呂虔可使磨刀鑄劍,滿寵可使飲酒食糟,於禁可使負版築墻,徐晃可使屠豬殺狗;夏侯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
話說在西方,有壹個比較大的島,喚做大不咧爹島,大約在中國的朱由檢,李自成,皇太極多爾袞三方打的火熱前後,大不咧爹島上就誕生了壹個偉人,
這個偉人的名字就喚做牛頓。
牛頓是壹個科學家,小時候就喜歡搞壹些發明創造,如果要比,我們可以拿公輸般和他相比。
然而,孔明和牛頓有相似之處嗎?
牛頓是壹個科學家,然而,他又是壹個虔誠的教徒,科學和宗教,這壹對矛盾的對立面,在牛頓身上卻得到了統壹。
同樣的,諸葛孔明,千百年來,壹直被文人士大夫認為是儒士的化身。
話說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對這個發明創造還是比較排斥的,認為這些都是“奇技淫巧”。
莊子有壹篇文章中,說到子貢看到有壹個老頭吃力的抱著水甕在菜地裏來回澆水,“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當時就建議道,老頭,用桔橰抽水啊,“壹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
端木賜本來也是好心,沒想到那老頭冷冷的瞥了他壹眼,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話很多,大體意思就是說,用了輔助性的工具,雖然效率高了,然而,人心就不純了,所以,道之所不載也。
個人認為,主宰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和道,對這個科學,總體還是排斥的。
因此,壹般在介紹諸葛亮時,最經常引用的就是《後出師表》裏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後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再往後,就搬出“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還要介紹,就是誡子書,“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
實在沒東西介紹了,才最後拿出孔明的發明創造技術升級,草草帶過。
其實,孔明的第二職業,細細分析來,完全是可圈可點,非常值得宣傳包裝。可惜了,在古代,搞發明創造估計還不怎麽被主流接受。
所以,演義裏,曹操生氣時,提起孔明,就罵道:諸葛村夫,安敢如此!
爭若在古代,發明家都成了不學無術的村夫之流了啊!
只有他會胡謅壹些什麽“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曹阿瞞才是高雅人士?
且看孔明的第壹個偉大創舉:
NO1/機關槍!有壹句廣告詞,“下蛋公雞,公雞中的戰鬥機!噢耶!”
我這裏也有壹句廣告詞,“諸葛連弩,弓弩中的機關槍!噢耶”,當然不是很押韻了,主要是想表達對諸葛連弩的膜拜。
比喻的有些誇張,廣告詞嘛,為了吸引眼球;然而,諸葛連弩到底是自動步槍,輕機槍,還是重機槍,也是眾說紛紜。我個人還是傾向於是輕機槍。
說起弓弩這種武器,那個歷史太悠久,聊三天也聊不完。反正,春秋時,孫臏就萬弩齊發,把龐大將軍射得跟個刺猬似的,戰國時,秦軍箭陣,名聞天下,有說,兵馬俑中剛發掘出來的強弩,射程有八百米遠,那是相當的震憾。
諸葛亮為什麽著力於改進弓弩,我想,主要原因和蜀漢的地理位置有關。
北方的曹魏,騎兵相當的悍勇,曹操時代,虎豹騎號稱天下第壹軍。雖說後來虎豹騎也不知怎麽的就沒了,但是,曹魏的騎兵,應該保持了相當的戰鬥力。
蜀漢沒什麽騎兵,不能硬拼,那總得克騎兵吧,什麽兵種最克騎兵,當然是弩兵嘍。
早在劉備時代,趙雲在漢水之戰,就用上諸葛連弩(戎弩)了,壹頓掃射,把曹阿瞞的兵士逼入漢水死者甚多。
後來,蜀漢的精銳兵團無當飛軍,完全配備了諸葛連弩,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A攻平(乃使張A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平堅守不動,A不能克。
張合是五子良將之壹,是壹個絕對的人才,他幾次和王平這樣壹個晚輩交手,都沒占到便宜,我估摸著,壹個當然王平自身的軍事素養很高。第二個,王平掌握著蜀漢的精銳,無當飛軍,飛軍又配備的連弩,相當於壹個機槍團,這還了得,張合也不傻,自然不敢讓手下填鴨似的沖過去當肉靶。
可見,諸葛連弩的威力,可是,蜀漢滅亡後,也不見有人把連弩繼續發揚光大啊!司馬家那些敗家仔,只會喝酒裝傻玩女人。
NO2/機器人!壹提到機器人,大家先想到的臺詞,壹定就是,“汽車人,變形。”早在千百年前,西北祁山和斜谷的山道上,不時的傳來蜀漢士兵的吆喝,“木牛流馬,變形。”
奇跡出現了,壹頭頭木頭做成的木牛流馬,竟然會自動走起路來。
打戰總體來說,還是打後勤供應。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壹條千百年來的規律,就算放在現代戰爭中,還是不過時的。
自從諸葛亮誓師北伐的整體戰略定下來後,最困擾他的,並非司馬宣王,而是糧草問題。
司馬宣王碰到孔明先生,那是畏蜀如畏虎,可是,孔明先生碰到糧草問題,那幾乎要嘔出血來。
秦嶺,隴右壹線,山路崎嶇,“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詩仙發出這種感慨之時,已經是唐代,離三國過了好幾百年,唐代蜀道的基礎建設尚且讓詩仙感慨到詩興大發,何況三國時?
然而,孔明先生不為困難找借口,只為成功找方法,為了實現“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夢想,他毅然從政治家蛻變成土木工,開始奉公輸般為師,和妻子黃月英嘔心瀝血,親自操鋸弄斧,終於成功的發明了能夠穿山躍嶺,如履平地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這項發明創造在當時,應該是壹個創舉。
“載壹歲糧,日行二十裏,而人不大勞,牛不飲食”,我們知道,如果用牲畜駝運,妳人要吃飯,畜牲就不要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