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錯貨”與售假的距離有多遠?
知名作家六六近日“炮轟”京東“售假”並“玩弄”客戶投訴,在網絡引發不少關註。對此,京東14日發布聲明,稱經過壹天的調查取證,商家並非售假,“發錯貨”了,並同意退貨退款。而六六文章內容存在多處嚴重不實,已經涉嫌誇大編造和誹謗。“我們已經將相關內容進行了保全公證,並將堅決采取法律手段進行維權。
消息壹出,輿論嘩然。除了因為“炮轟”的主角是著名編劇,另壹個身份是坐擁百萬粉絲的網絡大V以外,更因“3·15”前夕,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新聞格外敏感,圍觀群眾也難免有代入感——大V尚且需要以此方式維權,普通消費者又當如何?
京東的公開回復可謂即迅速又強硬,可以壹句話概括——“發錯貨”不是售假,要對嚴重不實的指責維權到底。法律自會作出裁決,只是其中的多處細節頗值得玩味與深究,因為這是每個普通消費者都可能遇到的困境。
“發錯貨”當然不能與售假劃等號,但必須同時指出的是,是不是真的“發錯”只有賣家心裏最清楚,旁人很難給出確鑿的判斷。進壹步說,是粗心造成“發錯”,還是有意“發錯”,不僅性質不同,也對事後懲戒與消費者維權帶來直接影響。六六的文章中介紹,朋友在京東全球購購買的是美國Comfort U護腰枕,而商家實際發貨的是壹個標識為Contour U 的護腰枕。關鍵的是,後者的價格還不到前者的三分之壹,考慮到兩者的品牌拼寫相似度極高,商家會不會為了攫取暴利而有意“發錯”呢?反正被發現的後果,也只是退換貨而已,而只要消費者發現不了,蒙混過關的收益就是雙重的——商品利潤加品牌差價。
買的是A,結果收到貨卻是B,對消費者來說就是假貨,至於B是否也是正規廠家生產的合格產品,都不重要了——像A卻不是A,還比A便宜很多,不是以次充好是什麽?不是售假是什麽?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多年前冒充鴕鳥墨水的“鴕島”墨水,不也是這個路子嗎?作為平臺方,要想真正查清商家是粗心大意還是屢試不爽,最好是通過後臺大數據徹查商家的退換貨情況,甚至是對購買過該款商品的消費者逐壹回訪核對,之後拿出的數據才有參考價值。相反,站在商家的立場上玩概念,拿巧合與出錯說事兒,最終只能傷了消費者的心。
兩強相爭,壹地雞毛,權威的市場監管部門不能坐山觀虎鬥,亟需跟進介入,讓真相水落石出。而更值得關註的,是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投訴無門的尷尬,須知普通消費者可沒有大V的影響力,如果網絡購物維權難的困境始終難解,消費者的安全感就無從談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