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地震遇難母親掛十年橫幅上面寫的什麽?
北川母親十年掛橫幅:兒子,媽媽好想妳。
汶川,北川,綿竹,都江堰......
穿越北緯31°的這些城鎮與村莊,2008年5月12日,承受了最為沈重的關註與哀傷。
十年生死兩茫茫。2018年3月下旬起,沿著北緯31°那些觸動心弦的地名行走,尋訪壹個個家庭的故事。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度盡劫波再回望,為不負逝者,更為不負生者。
北川縣老縣城茅壩校區遺址上,只剩下壹根旗桿和壹個籃球架,成興鳳在兒子遇難的地方十年裏連續更新掛橫幅。
賀川遇難已經十年了,母親成興鳳還沒有放下。
5.12地震中,北川縣城背後的景家山瞬間崩塌,傾斜而下的巨石吞沒了山下的北川中學茅壩校區。當時,剛滿16歲的初三學生賀川與老師、同學們被埋其中,整個校區只剩下壹根旗桿和壹架籃球架。
當年7月13日(賀川的生日),成興鳳到遺址掛了條白色的橫幅,禱告兒子在天之靈,“話到嘴邊我說不出來,就像寫了壹張紙條,寫給天堂的他。”
此後十年裏,每年過年、5月12日和7月13日,成興鳳都要到廢墟遺址上掛橫幅,每年3次,她堅持了10年。
“回憶這十年來,我覺得前七八年過得特別漫長,從2016年開始,感覺時間走得快了些。”4月21日,在北川縣安昌鎮竹林詩街成興鳳開的店鋪裏,她表示,今年的5月12日,還是要去掛橫幅。
北川縣老縣城廢墟。
思念橫幅
走進北川老縣城裏,房屋東倒西歪,公路兩旁的廢墟上掛上了白色菊花。
在核心區的公墓前,清明節期間人們祭奠的黃色菊花擺成壹列,安魂曲伴著參觀、悼念的人走進莊嚴肅穆的地震遺址。
公墓的後側,壹條白色橫幅已經脫色,尤其顯眼。橫幅長約7米,寬約1米,上面有壹張學生遺像,後面寫滿了字:“親愛的兒子,妳好嗎?媽媽好想妳!又過壹年了,時間過得真快,轉瞬間妳離開家十年了……”
橫幅掛在廢墟裏壹個倒塌的塔吊架上,不遠處是壹個籃球架和壹根飄揚著五星紅旗的旗桿。近看,橫幅層層疊疊,就像不斷更新的補丁壹樣,底層的越加陳舊、掉色明顯;橫幅前面擺放的壹個小桌上,放著壹個脫色的小汽車,壹個空碟子和空碗,未打開的壹罐牛奶和壹瓶核桃乳上沾滿了泥巴。
這裏原本是北川中學茅壩校區。背後的景家山上,巨石張牙舞爪,似乎隨時就要滾下來壹樣。5·12大地震中,瞬間崩塌的山體掩埋了這所學校,上千名師生幾乎全部被埋。
橫幅中的學生遺像是當時16歲就讀初三的賀川。2008年7月13日,賀川的母親成興鳳制作了壹條橫幅,掛在了兒子遇難的地方,“我去那兒,想說的話到嘴邊卻說不出來,就像寫了壹張紙條,寫給天堂的他。”
成興鳳記得,第壹次掛了橫幅後,沒過多久就不見了。為此,她幾乎找遍了北川縣的各個相關職能部門,最終找到抗震救災指揮部時得知,清理廢墟打掃衛生時被取走了。
北川縣老縣城景家山廢墟。
擔心掛橫幅違法,成興鳳還專門咨詢了律師。得到否定答案後,她開始前往地震遺址上掛橫幅。2012年5月12日,地震發生四周年,有媒體捕捉到了她掛“橫幅”的鏡頭,從此被外界知曉。
“賀川,媽媽這十年的煎熬是無法用言語表答(達),今天又來看兒子,每次來到這裏都要鼓足勇氣,有好多心裏話想給兒子說……”這是她最新的壹條橫幅內容,2018年春節時,成興鳳掛在廢墟上的橫幅標題是“沈痛悼念全校師生”。每年過年、5月12日和7月13日(賀川的生日),寫有類似文字的橫幅會準時出現在北川中學茅壩校區廢墟上,堅持了10年。
成興鳳說,她每次去之前,都會把想說的話寫在紙上,然後拿到廣告店鋪打印好,再去掛。“有時候,我壹個人去掛,有時候我老公、妹妹(女兒)也都去,今年5·12還要去掛。”
輕生念頭
2008年5月12日,成興鳳等7兄妹壹起,回陳家壩鄉馬鞍村老家給媽媽祝壽。
地震發生後,她跟家人們往北川縣城趕。“下午兩點多開始走,晚上12點還沒到,路斷了,走不了,”成興鳳記憶猶新。從路上斷斷續續打聽到的信息中得知“老北川垮完了”。
這條橫幅是今年春節期間掛上的。
想到16歲的兒子賀川和11歲的女兒賀東梅在縣城讀書,雖然道路中斷無法通行,但成興鳳依然不敢耽誤走路。她說,他們翻山越嶺繞道走到了江油,從江油到綿陽,再從綿陽趕回北川,路上從親戚口中獲知,“說是電視畫面裏看到了我女兒,我當時就覺得女兒沒事,只擔心兒子。”
成興鳳記得,趕到北川時,交通已管制,重災區只能出不能進,“我跪在壹輛救護車前面,救護車把我拉進去了。”
好不容易趕到縣城的成興鳳和家人傻眼了:眼前壹片廢墟。稍欣慰的是,在茅壩校區旁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兒賀東梅,其所在的班級剛好在3樓,教學樓坍塌了兩層,女兒無大礙。
哪裏有兒子的身影?“我傷心,痛哭,連續7天米粒未進,5月19日晚,我頭痛暈倒,醒來時已在醫院裏了。”成興鳳回憶,被醫生搶救過來後,她絕望了,有了輕生的念頭,但轉念壹想女兒還在,“我就這樣走了覺得對不起女兒,太自私了。”
堅持下來的成興鳳時常會想,是她自己導致兒子的離去和家庭的壹無所有。
1997年時,夫妻二人還在家務農,女兒剛出生,壹家四口和兩個老人壹起住在陳家壩鄉,“那時候條件差,從家裏到鄉政府走路1個多小時,我想著兒子上學太遠了。”為了讓兒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考上好的大學,夫妻二人搬進了縣城,開始打零工籌錢為孩子上學,“那時候,工地上我壹天掙12塊錢,我老公掙28塊錢,就這樣湊,後來,老公在山西挖煤,我們湊了8萬元錢在縣城買了個小產權房。”
但壹場地震,不僅小產權房成為廢墟,兒子也永遠地離他們而去,“我經常想,要是當初我沒有來縣城的這個決定,如果在鄉裏讀書就好了。”
想起這些,成興鳳百般煎熬。
“我想感謝壹個人,姓陳,見了我還認識,但十年裏壹直沒找到。”成興鳳說,地震後,這個熱心人在九州體育館對瀕臨崩潰的她特別照顧。
成興鳳掛的兒子的照片和橫幅內容。
飯店風波
“兩三個月不到,沒想到惹了那麽大的麻煩。”
2008年6月底,成興鳳夫婦二人到北京,欲開壹家飯館,取名“北川成鳳飯店”。她說,這是因為想滿足兒子生前的願望——考上北京的大學,去北京看看。
但沒想到,就此引發軒然大波。小飯館開張不到壹星期,壹篇題為“北京出現‘北川成鳳飯店’,老板冒充北川災民”的帖子引起了網友的關註。“因為當時不想讓別人同情,別人問的時候,我說我們是重慶人。”成興鳳回憶,壹個不經意的謊言,釀成了“事故”。
當時,承載著國人疼痛的“北川”二字,成了他們夫婦二人炒作的話柄。緊接著,話題引起京城媒體的關註,經成興鳳解釋後,消除了誤會。
除了這些糟心的事情,也有壹些事讓成興鳳至今念念不忘。2008年7月25日,壹位白發老人與壹小夥到了他們的飯店。二人詢問了他們是否北川人、受災情況、並查看了他們的身份證,離開約10分鐘後,小夥折回時將壹個塑料袋遞給成興鳳的丈夫賀德誌後離開。夫婦二人打開壹看,裏面是壹個鞋盒,裝著壹沓錢和壹份落款為“壹個中國人”的信。信中內容是希望他們夫婦二人將這10萬元錢作為啟動資金,用心經營。信末,還有壹副對聯,上聯:賀北川重生,修德修誌巴蜀雄起,下聯:成鳳凰涅槃,興龍興鳳中華騰飛,橫批:多難興邦。
“我也不想要那個錢,在媒體的見證下我們把錢還回去了。”成興鳳說,據她了解,老人當時60多歲,是壹名生活在北京的東北人。
老人至今是成興鳳的心結。她壹直希望找到老人,但十年來再無音訊。
4月22日,在遺址前壹名遊客鞠躬。
“傷痛成鳳”
在北京開飯店不順,當年7月底,成興鳳夫婦二人返回了綿陽。
從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他們在綿陽開了壹家小吃店。“後來,飯館生意不行,我們也未再繼續開下去。”
2014年,成興鳳準備自己創業。她打算和丈夫賀德誌回北川縣陳家壩鄉馬鞍村老家養殖土雞,經過對市場考察,他們返回了陳家壩。“縣裏有婦女創業可獲取政策支持的項目,還可以貸款。”
但很快,這個念頭被家鄉的羊腸小道給阻斷。“路很難走,村民們都是自己用騾馬、摩托車馱著東西進出,這打破了我們原本的計劃。”
此後,夫妻倆壹直打零工,輾轉在綿陽、新疆的建築工地。“壹想到自己沒有房子、沒有兒子,我就壹邊幹活壹邊哭。”
北川縣安昌鎮竹林詩街上,成興鳳開的店面。
學了三年舞蹈的女兒畢業後,到樂山市文工團當了壹名舞蹈演員。“經常出國表演,有次出國坐國際航班回來說,途中飛機顛簸顫抖,她們都被嚇哭了,我壹聽就不放心了,我讓她回來,回來後在北川縣文工團了,雖然在樂山文工團每個月能領3000多元,北川只能領2000多元,但我心裏踏實。”成興鳳說,她再也不敢掉以輕心。
成興鳳沒有放棄創業,她在北川縣安昌鎮竹林詩街開了壹家“膏藥鋪”,專治頸椎、腰腿疼痛和風濕等。
“還專門去西安學習了近1年,”成興鳳說,自2016年國慶節她的店鋪開張後,這是她十年裏唯壹滿意的壹件事情,“那些拄著拐杖走來的,或者被家人擡著來的,貼了我的膏藥,看著他們壹天天好起來,我也有成就感,雖然我無法徹底去幫助他們,但我給他們減輕了痛苦。”
成興鳳說,自2016年開了這家店之後,日子總算好過了。
如今,他們已在綿陽市安州區貸款買了房和車。因丈夫不會開車,21歲的女兒每天下班後開車來接她,“這兩天,我老公在學駕照,女兒有時候晚上表演,沒人來接我,他要自己學會開車。現在我們也有車有房了,相信未來日子會越來越好。”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