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淺絳的盛興

淺絳的盛興

同治5年(1866年),太平軍失敗後,清政府軍機大臣李鴻章籌措13萬兩銀子,在原禦窯廠舊址重建72間堂舍,恢復了禦窯廠。同治7年(1868年),禦窯廠重建後,即為同治皇帝的婚禮燒瓷。但同治婚後兩年(1874年)便去世了,時年19歲,在位13年。

雖然同治時期社會相對穩定,但皇室燒瓷卻很少,新禦窯廠亦家底全無,畫師們只好以畫淺絳瓷維持生活。如程門(字松生)、金浩(字品卿)、王廷佐(字少維)、王鳳池(字丹臣)、周子善、汪藩(字介眉)、俞子明(字靜山)、吳少萍、程言(次笠)等,此時他們都有作品出現,且均繪於同治元年至同治13年之間。有趣的是在同治5年至9年,卻難覓其作品的蹤影,也許當時他們正忙於重建禦窯廠和為同治婚禮繪瓷吧。

同治朝畫淺絳瓷的作者,除禦窯廠那批畫師外,少見其他畫者。應該說,淺絳瓷在同治時還正處於興起的階段。興起的帶頭人便是禦窯廠以程門為首的畫師們。

進入光緒期,淺絳彩瓷大放異彩。作者、作品非常之多,粗、細兼備。可以肯定的說,絕大多數的淺絳彩瓷都是在光緒時期生產的。光緒壹朝34年中,大體可以看出畫師們的更替關系。為此,筆者將其分為三個時間段,即光緒10年,中10年和後14年。光緒前10年(1875——1844年)淺絳瓷畫師有:

程門 王少維 王鳳池 金品卿

汪潘 周子善 俞子明 程次笠

江永源 羅允夔 羅暢谷 李維翰

任煥章(字巍山) 汪章(字漢雲)

黃士陵 潘福泰 邵美之 萬子銘

蔣玉卿 周友松 梁楚材

胡有農(字子耕) 李蘊輝 余煥文

朱少泉 王岐山 陳子常 達山

範金鏞 經生 聯碧 吟香居士等。

光緒中期10年(1885——1894年)淺絳瓷畫師有:

程門 王少維 王鳳池 金品卿

汪潘 程次笠 李友梅 俞子明

江永源 任煥章 汪章

蔣玉卿(字壽春) 余煥文 朱少泉

王岐山 陳子常 汪綽章 江樓梧

周鼎(字筱松) 許品衡 李端山

方家珍 汪照藜(字筱青) 方少溪

張雲(字子英) 李夢丹(字子喬)

許子成 徐善琴(字長庚) 南樵子梅峰樵 高心田 萬輔廷 吳待秋

胡榮發 張舍雲 汪棣(字友棠)

黃銘光 李松如 雷光亨 雷桂泉

胡幹 許達生 茂盛 清標

啟明 何明谷 舒以氏 喻春

錫泉氏 少卿 秀山氏 江潮宗。

光緒後14年(1895——1908年)淺絳瓷畫師有:

王少維 金品卿 王鳳池 程次笠

俞子明 江永源 任煥章 汪章

蔣玉卿 王岐山 陳子常 周筱松

許品衡 方家珍 汪照藜 張子英

徐善琴 高心田 汪友棠 黃銘光

喻春 許達生 松石 周達和

王子卿 戴裕成 何子林 梅春茂

焦佩蘭 高恒生 敖少泉 全廷

安少山 王琦 俞裕元 鐘德發

戴煥昭 呂尚文 馬慶雲 汪廷至

汪永泰 任逢端 葉淮清 劉芳谷

顏筱雲 江春 程英 程寶珍

葉巽齋 余筱秋 楊紫卿 馮啟順

詹順太 江祥發 何明谷 胡獻瑞

江潮宗 子珍 洪發 順發

寶文氏 昌山 吉人 子雲

啟明 松竹軒 義隆 義興

鴻興 永興氏 孫玉卿。

為什麽在光緒壹朝會湧現出如此多的淺絳瓷畫師和淺絳瓷作品?筆者認為:首先,同治後期至光緒壹朝,在景德鎮大的戰亂基本結束,人們有了壹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其二,由於戰後百姓正常生活的恢復和家庭安穩,家家都需要添置些生活日用瓷。這樣,價廉物美的淺絳瓷就有了壹個廣闊的市場。當時的日用瓷中,幾乎無處不是淺絳瓷。第三,朝廷的腐敗,國力的衰微,禦窯廠長期無禦窯可燒,畫師們盡可多畫淺絳瓷。第四,禦窯廠的老畫師在前朝所培養的“後學新手”,此時都已脫穎而出,湧現出了壹批新秀。除禦窯廠的新、老兩代畫師外,在市場的刺激下,景德鎮的瓷器作坊與“紅店”陡然也多起來了。此時淺絳瓷上署字號、軒氏的作品也多了,他們都還努力地培養第二代、第三代畫工。禦窯廠有老、中、青三代畫師畫淺絳瓷,壹時精品紛呈。從器形上看,既有普通的日用瓷,又有大件的陳設瓷,還有不少精美的淺絳彩瓷板畫。更有些作品直接標註有表明是繪於禦窯廠內的落款,如“畫於珠山官主廨”、“珠山官舍”、“珠山環翠亭”等。而“紅店”的淺絳瓷作品其畫技水平,相比之下就差距較大,具商品氣息,而少藝術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