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產黨員的感人事跡

***產黨員的感人事跡

壹、楊善洲同誌先進事跡材料

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當官壹場手空空,退休又鉆山溝溝;二十多年綠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場,創造資產幾個億,分文不取樂悠悠……”這首流傳於滇西保山市施甸縣的民謠,不僅唱出了當地群眾對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的敬重,還生動地向世人詮釋了壹名***產黨人60年如壹日對理想信念的堅守。

楊善洲從1953年擔任區委副書記起,先後擔任過縣委副書記、縣委書記,1977年擔任保山地委書記,直至1988年退休。他很少呆在機關,大部分時間都在鄉下跑。碰上飯點,老百姓吃什麽,他吃什麽,吃完結賬。

為提高畝產解決群眾溫飽,他親自試驗並示範推廣“三岔九壟”插秧法。直到現在,保山當地群眾插秧還沿用這個方法。他還推動了“坡地改梯田”、改秈稻為粳稻等試驗田。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單產在全省排第壹,保山獲得“滇西糧倉”的美譽,楊善洲被人們稱作“糧書記”。

他擔任地委書記後,按照政策,組織部門上交了他家人“農轉非”的報告,他聞訊後堅決要求撤銷了報告。他的妻子和大女兒壹輩子都在農村。

他擔任地縣領導幹部30多年,可直到退休也沒有能力為在農村的家蓋壹所像樣的房子,他家的房子曾經是全村最差的。

楊善洲退休後回到大亮山林場種樹,全家想方設法借了5萬元在施甸縣城附近買了壹塊地,勉強蓋了壹幢新房。老伴找到他:能不能湊點錢,幫娃們還賬?他東拼西湊僅拿出9600元。為了不拖累孩子們,楊善洲做主把房子賣了。

1988年3月楊善洲退休後,婉拒上級安排他到省城安享晚年的厚意,走進施甸縣大亮山,與15名職工壹道開始了起早貪黑植樹造林的生活。

那時,就地取材搭起來的40多間油毛氈棚是大家的棲身處。1992年,大亮山林場蓋起第壹間磚瓦房,他讓給了新來的技術員。在四面透風漏雨的油毛氈棚,老人壹住就是9年。

楊善洲雖然是大亮山林場的主要創辦人,卻堅持不從林場領取報酬。最初的幾年,林場每月給他補貼70元夥食費,後來調到100元。林場曾多次要給他壹個月500元的補助,他總是壹句話頂回來:“我上山是來種樹的,要那麽多錢幹什麽?”

22個寒暑過去,大亮山林場人工林面積達5.6萬畝,經濟價值超過3億元。2009年,82歲的楊善洲把大亮山林場的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施甸縣政府決定獎勵楊善洲10萬元,被他當場謝絕。經再三勸說,他接下了保山市委市政府獎勵的20萬元,捐出16萬元用於公益事業,僅余4萬元留給他壹生愧疚的老伴。

“楊善洲不僅是***產黨員的典範,也是我們每個人做人、做事的楷模。”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福泉說。

二、宋文博同誌先進事跡

宋文博,男,生前系湖南省洞口縣公安消防大隊政治教導員。1972年12月出生,1992年5月入黨。2009年6月14日,因連續抗洪、勞累過度以身殉職,年僅36歲。

宋文博在19年消防軍旅生涯中,始終忠誠黨的事業,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舍生忘死、沖鋒在前,哪裏最需要就出現在哪裏,哪裏最危險就戰鬥在哪裏。他先後參加500多次滅火搶險救援戰鬥,搶救遇險群眾18人,帶出了壹支“下得火海、上得刀山”的消防勁旅。他忠實履行消防監督職責,積極為洞口縣消防事業獻智獻力,該縣連續10年沒有發生重特大火災。

他靠壹人工資養活壹家7口人,全家擠住不足40平米的房子,卻把單位140平米的集資房指標讓給了新婚士官,還長期資助2名困難失學兒童。2009年6月9日淩晨,洞口縣境內山洪暴發,他帶領戰士們奮戰近10個小時,救出7名群眾,疏散轉移村民260余人。災後,又帶領官兵與災區群眾壹道開展搶修保障工作,最終因勞累過度突發腦溢血犧牲在抗洪壹線。

宋文博曾3次榮立三等功,2009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 “愛民模範”榮譽稱號,被公安部追記壹等功。

三、董存瑞

董存瑞(1933-1948)1945年,年輕的民兵董存瑞參加了八路軍,他在激烈的戰鬥中逐漸鍛煉成為壹個機智勇敢的戰士,並加入了中國***產黨。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戰鬥中,我軍被敵暗堡所阻。董存瑞抱著炸藥包沖到橋下,但找不到炸藥支架,為保證整個戰鬥勝利,他毅然手托炸藥包,炸毀了敵人的暗堡,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四、邱少雲

邱少雲,1952年10月,所在部隊擔負攻擊金化以西“聯合國軍”前哨陣地391高地。為縮短進攻距離,便於突然發起攻擊,11日夜,部隊組織500余人在敵陣地前沿的草叢中潛伏。12日12時左右,美軍盲目發射燃燒彈,其中壹發落在他潛伏點附近,草叢立即燃燒起來,火勢迅速蔓延到他身上。

邱少雲身後就是壹條水溝,只要他後退幾步,就勢壹翻,就可在泥水裏將火苗撲滅。但為了不暴露目標,確保全體潛伏人員的安全和攻擊任務的完成,他放棄自救,咬緊牙關,任憑烈火燒焦頭發和皮肉,堅持30多分鐘,直至壯烈犧牲。實踐了他在入黨申請書中所寫:“為了世界革命,為了戰鬥的勝利,我願意獻出自己的壹切!”的鋼鐵誓言。

五、王瑛同誌先進事跡

在擔任四川省南江縣紀委書記的幾年裏,王瑛直接牽頭查辦各類疑難、典型案件50多起,為國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萬元。王瑛曾不止壹次說過:“我知道我得罪了很多人,但我從沒得罪過紀委書記這個稱號!”

1961年,王瑛出生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的壹個普通工人家庭,童年的艱苦生活讓她對人民群眾有著質樸的愛。1982年,王瑛從西南民族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巴中工作。在這片被紅軍鮮血浸染的革命熱土上,她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堅定了自己對黨的事業的忠誠。

王瑛上任南江縣紀委書記後不久,就遇到了壹件棘手的案子。2003年3月,南江壹名在“掃黃”中被拘留詢查的年輕女子,在壹派出所留置室內自殺。壹個月後,壹封舉報信轉到縣紀委,信中舉報派出所某民警在辦案中玩忽職守、致人死亡,卻逍遙法外。

由於有關部門已經對案件作出結論,在紀委內部的案情分析會上,有同誌建議應付壹下算了,但王瑛堅決不同意。

由於涉案人員多是政法幹警,反調查能力強,取證工作壹度陷入僵局。但王瑛和同事們日夜奮戰,曾連續5天5夜沒有睡覺,與主要涉案人員反復談話,掌握了大量第壹手材料。

其間,各種阻力接踵而至,指責、謾罵、威脅不絕於耳,但是王瑛始終保持沈著冷靜,鼓舞壹線辦案人員。在上級紀委的支持下,真相終於浮出水面,10多名涉案人員全部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黨紀政紀處分。

在紀委書記的崗位上,王瑛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她常說:“懲處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教育和挽救幹部才是我們的天職。”她提出了紀委工作服務社會發展大局的“五個零”工作方法,改善了南江的投資軟環境;她提出設立村級黨風廉政建設監督員制度的設想,使村級信訪案件占全縣案件的比例大幅下降。

王瑛還始終把人民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她曾為住房與耕地被河隔在兩岸、每天只能赤腳過河到對岸種田的洋灘村村民,建了壹座鐵索橋;她曾用自己榮獲“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先進工作者標兵”得到的2萬元獎金,資助貧困的農村孩子讀書;她還為南江的“背二哥”們建起了賓館和餐廳,讓這些貧困的苦力人不再風餐露宿。

王瑛常常對同樣也是幹部的丈夫說:“我們手中的權力都是公***權力,是人民群眾讓我們保管的。如果用權力謀私利,就是對人民的背叛!”她擔任南江縣級領導多年,壹直清正廉潔、不徇私情,先後多次拒收禮金,甚至拒絕了親弟弟要她特殊關照的要求。

2006年7月,王瑛暈倒在抗旱救災第壹線,同事們將她送到醫院後發現,她已是肺癌晚期,醫生診斷她最多只能再活半年。但王瑛坦然面對病痛與不幸,拒絕了上級組織為她調換工作的好意,而是以加倍的赤誠和熱情撲在工作上。在之後的兩年零四個月裏,除去10多次化療時間,她都在工作第壹線,有194天在抗洪搶險、抗震救災和案件查處現場。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正在重慶接受化療的王瑛中斷治療,壹路顛簸500多公裏趕回南江,立刻帶領縣紀委的幹部奔赴救災壹線,確保國家的救災款物發放到位。

2008年11月,王瑛因過度勞累,病情惡化,在前往醫院治療的途中不幸去世。許多認識她的幹部、群眾聽說後,自發從各地趕來為她送行,悼念人群在巴中市殯儀館外排成長龍。

王瑛同誌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後,感動神州大地。中***中央組織部追授王瑛為“優秀***產黨員”,全黨全社會紛紛開展向王瑛同誌學習的活動。王瑛“鐵骨柔情”的形象深入人心,已成為新時期黨員幹部的楷模。

參考資料:

楊善洲同誌先進事跡材料—***產黨網 宋文博同誌先進事跡—***產黨網

董存瑞—百度百科 邱少雲—百度百科

王瑛同誌先進事跡—***產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