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為什麽說昆劇是中國戲曲的鼻祖?

為什麽說昆劇是中國戲曲的鼻祖?

因為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昆曲起源於元末明初的江蘇昆山壹帶,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藝術傳統的戲曲形態,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瑰寶。

昆曲藝術劇目豐富多彩,文詞華麗典雅,曲調清俊婉轉,舞姿細膩優美,武功技藝卓絕,表演情真意切,富有詩的意蘊,畫的風采,熔戲、文、樂、歌、舞於壹爐,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對後來的京劇和眾多的地方戲曲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因此它被看作是中華民族戲曲的代表,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是中國戲曲藝術集大成者。

2001年5月18日,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首批《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昆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壹些著名的折子戲,如《遊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昆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壹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曲、詞調,宋代的唱腔、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

昆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 昆曲源於南戲四大聲腔中的昆山腔(其余三種: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

昆山腔:僅流傳於吳中地區,魏良輔所著《南詞引正》記載:“腔有數種,紛紜不類……唯昆山為正聲,乃唐玄宗黃幡綽所傳。元朝有顧堅者,雖離昆山三十裏,居千墩。精於南詞,善作古賦……善發南音之奧,故國初有‘昆山腔’之稱。”後昆山腔經顧堅為首的文人改革後稱昆山新腔,明正德、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昆山腔進行了改革創新,將起發展為細膩優雅的水磨腔,終於使昆山腔“清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此後,就是改革後的昆山腔迅速發展起來,加上豐富的表演形式,同弋陽腔壹起成為了影響力最大的兩種聲腔並逐漸蓋過弋陽腔,最終成為曲壇霸主。隨著聲腔、表演形式、劇本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昆山腔成長為此後的昆曲。

昆曲是我國眾多古老劇種中發展最為成熟、文化內涵最豐富的,不少相對年輕的劇種都或多或少地借鑒過昆曲,無論是從劇本上還是表演上,昆曲因此被稱為“百戲之祖昆曲(原應為“昆”),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朝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昆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

該劇種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昆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昆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壹樣。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昆山壹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昆山腔”,為昆曲之雛形。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昆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發揮昆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壹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壹體的“水磨調”,通稱昆曲。之後,昆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昆腔作進壹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壹部昆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昆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昆腔創作傳奇,習昆腔者日益增多。於是,昆腔遂與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到萬歷末年,由於昆班的廣泛演出活動,昆曲經揚州傳入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成為傳奇劇本的標準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吳門”。明末清初,昆曲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昆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後,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眾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曲。至清朝乾隆年間,昆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昆曲開始獨霸梨園,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於使昆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改革。原來南曲伴奏以簫、管為主要樂器,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於壹堂,用來伴奏昆腔的演唱,獲得成功。

昆山腔開始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壹帶,到了萬歷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歷末年還流入北京。這樣昆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據學者研究稱,“昆曲所代表的美學趣味雖然明顯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區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卻並不屬於壹時壹地,它凝聚了中國廣大地區文人的美學追求以及藝術創 造。正是由於它是文人雅趣的典範,才具有極強的覆蓋能力,有得到廣泛傳播的可能,並且在傳播過程中,基本保持著它在美學上的內在的壹致性。”

昆曲(昆山腔)的得名即產生於江蘇昆山壹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昆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壹,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壹朵“蘭花”。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我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為昆曲是由元代元雜劇衍變而來的,歷史最悠久,出現年代最早。其他的戲劇都有它的影子,比如京劇,裏面很多劇目都是昆曲裏的,像《乾元山》、《扈家莊》、《擋馬》、《遊園》、《玉簪記》等等,因此昆曲可以說是百戲的鼻祖。但由於昆曲過於高雅,地方話難理解,難學難懂,不如京劇和地方劇種通俗易懂,昆曲漸漸沒落,京劇漸漸興起,使昆曲的發展緩慢,漸漸不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