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
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
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是壹種水冷式重機槍,由美國著名的槍械設計師約翰·摩西·勃朗寧設計,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口徑.30-06(7.62mm),發射7.62×63mm彈藥,槍管外套有容量3.3L水的套筒,用於冷卻槍管。M1917式機槍曾在比利時、波蘭等國家仿制。中國的漢陽兵工廠於民國10年(1921年)仿造成功,稱為卅節式重機槍。
武器性能
中文名: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
國家:美國
類別:機槍
設計師:約翰·摩西·勃朗寧
槍管長:607毫米
研制過程
1900年,約翰·摩西·勃朗寧設計成功采用槍管短後坐式原理的重機槍,並獲得專利權,那時美國軍方對勃朗寧設計的機槍不感興趣。
1910年,勃朗寧在美國猶他州奧格登堡制造了他設計的水冷式重機槍樣槍,在1900年設計的機槍的基礎上做了壹些改進,不同點是增加了壹個緩沖器扳機機構,但未受到軍方的關註。
美國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從法國購買了M1915紹沙機槍,該槍在射擊過程中容易卡殼,動作可靠性很差,在士兵中口碑很糟糕,被貶為世界上最差的自動武器。
1917年美國國防部開始在國內尋求壹種作用可靠的機槍。美國戰爭部的壹個委員會在對勃朗寧設計的機槍進行試驗時,2萬發槍彈發射順利通過,但委員會認為這是壹個例外,勃朗寧在第二型機槍上采用了加長彈鏈,並進行48分12秒的連續射擊,出色的表現使抱怨者閉上了嘴巴。
美國國防部對該槍表示滿意,勃朗寧設計的重機槍被選中作為制式武器,定型命名為M1917式.30-06勃朗寧重機槍。1917年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獲得了1萬挺機槍的定單,投入生產。到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總***生產了56608挺M1917式機槍。
第壹次世界大戰戰爭結束後,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繼續改進發展。按照軍方要求,針對壹些不足進行改進,托底板易裂,以環箍加固;采用新的彈鏈輸送桿和改進的機匣蓋固定銷。
1936年,M1917式機槍的改進型M1917A1式重機槍列為美軍制式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商向軍方提供了近5.4萬挺M1917A1式機槍。
在朝鮮戰爭中美軍在還在使用。二戰期間,M1917式機槍比較笨重,機動性、勤務性差,難以與德軍的MG34與MG42通用機槍抗衡。M1917式機槍曾在比利時、波蘭等國家仿制。中國的漢陽兵工廠於民國10年(1921年)仿造成功,稱為卅節式重機槍。
結構特點
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口徑.30-06(7.62mm),發射7.62×63mm彈藥,槍管采用水冷卻方式,槍管外套有容量3.3L水的套筒,用於冷卻槍管。采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卡鐵起落式閉鎖機構。
機匣呈長方體結構,內裝自動機構組件。整個機構比較復雜。勃朗寧機槍持續火力強,動作可靠,但比較笨重。
槍彈擊發後,火藥氣體作用於彈殼底部,推動槍機和槍管壹同後坐8mm。槍機和槍管只***同後坐壹小段行程,機匣中的兩個開鎖斜面同時下壓閉鎖卡鐵兩側的銷軸,迫使閉鎖卡鐵滑出槍機下部的閉鎖槽,於是槍機開鎖,脫離槍管節套,單獨後坐。
開鎖後,槍管和節套在後坐中猛擊旋轉式加速桿,加速桿上端撞擊槍機下面的突出部,在加速槍機後坐的同時,減慢槍管後坐速度。槍管節套在慣性作用下向後運動,壹方面壓縮槍管復進簧,壹方面迫使加速機構後轉,促動槍機加快後坐速度,繼續壓縮復進簧。
後坐過程中,槍機上方的取彈器從彈帶中抽出壹發槍彈,其前端的T形抽殼鉤則從彈膛內抽出發射過的彈殼。槍機後坐到位後,復進簧伸縮,推動槍機復進,拋殼挺撞擊彈殼,使之向下方拋出。槍機繼續復進,閉鎖鐵撞起落架座而上升,於是槍機和槍管節套又結合在壹起。
完成推彈入膛、槍機與槍管的閉鎖動作,在槍機與槍管***同復進過程中,扣扳機,則擊針被釋放,擊針簧立即使擊針前進,而擊發下壹發槍彈底火,完成壹個自動循環過程。
該槍采用彈帶供彈,利用槍機後坐能量帶動撥彈機構運動。該槍槍管可在節套中擰進或擰出,以調整彈底間隙。該槍還配有三腳架。瞄準裝置該槍準星為片狀,可做橫向調整;表尺為立框式,可修正風偏。由於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采用水冷結構,因而在高寒及無水地區不便使用。
基本規格—M1917式
槍架重:30.5千克
彈藥:0.30英寸M1式重尖彈和M2式尖彈
供彈具:250發彈帶
初速:854米/秒
最大射程:3154米/5029米
理論射速:450~600發/分
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
瞄準基線長:680mm
基本規格—M1917A1式
槍身長:980mm
槍管長:610mm
槍身重:15.2kg
槍架重:24.1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