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有關飲食方面的典故和故事

有關飲食方面的典故和故事

有關飲食方面的典故,其中壹個是:

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制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間,浙西壹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

由於蘇軾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壹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

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擡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壹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1、藥膳:齊桓公時代國力富庶強盛,人們傳承姜太公餐飲文化,並深得傳統歷史名吃“太公望紅燜雞”的精髓,把主料雞內雜與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輔料,完美結合,創制出了鹵煮雞雜這道傳統菜肴,清朝時期經蘇州張式壹派習藝後傳入宮廷,為藥膳與魯菜的發揚光大夯實基礎,在《張壹麐》、《張東官》傳記中有相關記載。

2、饅頭: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征伐孟獲。瀘水壹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壹個迷信的主意:殺死壹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瀘水的河神。

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但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壹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面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但是稱為“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要食品了。

3、水晶餅:是陜西渭南的名點,特色是金面銀幫,起皮掉酥,涼舌滲齒,甜潤適口。傳說宋相寇準為官清廉,辦事公正,深得民心。寇準有壹年從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鄉下探親,正逢五十大壽,鄉黨們送來壽桃、壽面、壽匾表示祝賀,寇準擺壽宴相待。

酒過三巡,忽然手下人捧來個精致的桐木盒子,寇準打開壹看,裏面裝著50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壹般的點心。在點心上面,還放著壹張紅紙,整整齊齊地寫著壹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落款是渭北老叟。後來,寇準的家廚也仿照做出了這種點心,寇準據其特點給它取了壹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水晶餅”。

4、湯圓: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壹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裏又浮又沈,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據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更美好,吃元宵意味新的壹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正月十五元宵必備。

5、雪餃:是湖州市菱湖鎮的特產,而震遠同雪餃則是采用菱湖的傳統配方,依靠純手工制作而成,是最為正宗的雪餃。震遠同雪餃是傳統茶食珍品,“白如雪,形如餃”,內胚如同餃子的千層餅,外面敷了壹層米粉與糖霜制成的白如雪的粉末,口感松酥香脆,味甜微鹹,是壹款風味絕佳的茶食點心。

擴展資料:

有關飲食方面的故事,其中壹個是:

在蘇北壹帶,無論是尋常人家,還是星級賓館,在酒筵上,有壹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燒雜燴。尤其是在操辦紅白喜事時。

這道菜葷素搭配,魚肉並列。將壹些味性相佐的菜肴壹並相烹,調以各種佐料。這些年來,隨著人們生產條件的提高,此菜在民間進行了進壹步的“優化組合”,原菜的搭配更趨合理科學,不僅有魚有肉,還兼以海產野味,使得大雜燴雜而不亂,大有吃頭。

這燒雜燴是怎麽來的呢?蘇北人壹致的看法,與楚霸王項羽有關。據說,項羽生性有兩大特點:壹是室無二妻,終身以虞姬為伴;二是每頓飯菜無二樣。

就為這第二個特點,傷透了手下廚子的腦筋。為了使馳騁沙場、鞍馬勞碌的大王有個健壯的身體,廚子們左思右想。

其中壹個小廚子想出個辦法,他將壹些雞,魚肉等放入壹鍋,精心烹制後,端到大王面前。以為挨大王壹頓猛克,未曾想,項羽吃了第壹口,胃口就被吊了起來,壹大碗雜燴頃刻吃了個精光,而且批示廚師,今後為了節省時間,菜就這麽燒。

從此,手下廚師悉聽尊命,每菜必是雜燴。為了使雜燴不致太單調,廚師們想方設法改進配料,盡量讓雜燴燒得花樣翻新。

後來,人們為了懷念楚霸王的功績,“燒雜燴”便在民間很快流傳開來,壹直燒到今天。

百度百科-美食典故

百度百科-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