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南翔鎮的古猗園的特色
南翔鎮的古猗園有五大特色:明代建築、猗猗綠竹、花石小路、幽靜曲水、楹聯詩詞
明代建築
古猗園的亭臺樓閣多臨水而建,與水景配合,體現了“亭臺到處皆臨水,屋宇雖多不礙山”的意境。以曲折長廊花墻分隔,形成大小不等的自由變化的自然空間,使遊人常處於“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的境地。主要建築逸野堂、梅花廳、春藻堂、翠靄樓、柳帶軒等水榭曲廊,造型秀美精致,這些建築既是風景點綴,又是觀賞風景和遮風避雨休息之處。園內廳堂、亭廊連片相接,布局上曲折多變,漫步其間。借以花色漏窗,透視窗外景色,景物深幽,富有詩意。
古猗園的亭臺樓閣,建築平面形式多種多樣,立體造型變化多端,體現江南園林建築精巧自由活潑的特點。屋面小瓦筒瓦,屋脊花色鏤空,各種鬥拱、飛檐翹角、門窗式樣、雕刻裝飾,油漆粉刷色彩簡樸素雅,具有明代園林建築藝術風格。
園林建築註重題名立意。古猗園內的逸野堂,清代沈元祿《猗園》記:“奠壹園之體勢者,莫如堂”,堂曰逸野,堂前栽盤槐壹對,右立奇峰異石,左為假山水池,堂後植桂,中秋賞月,庭中桂香,疑身在廣寒宮中。堂內懸掛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所題“華巖墨海”匾額,表明建築其堂是反映當時壹些士大夫和和文人墨客寄情於山水,沈溺於悠閑雅逸,欣賞風花雪月,以隱逸為高的思想情趣。在戲鵝池岸邊的“不系舟”,建於明代,曾有明代書法家祝枝山題額,此舟無纜可系,故名“不系舟”。建舟也是有其情意所托。唐白居易詩:“豈無平生誌,拘牽不自由,壹朝歸渭上,泛如不系舟”。李白也詩:“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反映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實不滿,消極避世的思想情緒。再如古猗園竹枝山上有壹方亭,名為缺角亭,故意殘缺東北壹角,以示東北淪陷,其余三角均塑高舉拳頭,表示反抗侵略和收復失地的決心,充分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抗日革命意誌。遊人瞻仰此亭,便聯想國恥,更激發愛國之情,頗有教育意義。還有些建築物具有地方歷史性的紀念象征,戲鵝池西堤上的白鶴亭,頂端白鶴停立,展翅欲往南飛,是根據古代“白鶴南翔”傳說而建此亭,南翔地名亦由此而來。遊覽白鶴亭,使人浮想聯翩,增加探古幽情。
猗猗綠竹
“猗園”的名字,從“綠竹猗猗”的意境中得名。以竹為主是古猗園的傳統特色。《猗園》記:“據壹園之形勝者,莫如山”。山,指園內竹枝山,它體現了竹葉青山,竹山青青,綠竹猗猗的意境。竹以常綠、素雅、清秀之姿,給人以淡雅秀美之情。
《猗園》記:竹圃有方亭,為“怡翠亭”,臨水的竹枝山下有“浮筠閣”,竹園中有“翠靄樓”,小溪水邊有“荷風竹露亭”,曲廊兩側有修竹。現在,除在老區的部分空閑處,或石旁路邊,屋前宅後、粉墻邊角零星點綴叢竹三五群和小片竹圃外。還在東邊擴地三十余畝新辟竹園,名為“青清園”,成為園中之園。除明代建園時就有的方竹、紫竹、佛肚竹外,園內還有小琴絲竹、鳳尾竹、黃金間碧玉竹、孝順竹、哺雞竹、龜甲竹、羅漢竹等,運用竹的不同色彩和姿態,創造多種多樣的景色。竹與石相結合,形成竹石立體畫。叢竹三五成群,配以曲折道路,構成了“竹徑通幽”的景觀,竹與建築、小溪相結合,運用各種手法,創造了自然、寧靜、幽美的空間,突出了以竹造景,使古猗園的園名與園景相統壹。
花石小路
園林道路地坪,也是園林藝術的組成部分,道路地坪主要作為行走導遊之用,除此之外,也可當作壹種藝術欣賞。古猗園的路,四通八達,曲徑通幽,富有情趣,別具壹格。園路隨建築、綠化、山石水池的布局曲折繞行,依地形起伏而自由變化。路面花紋的安排和材料的選擇,因地段而異。在廳堂門前、亭廊建築周圍、多采用黃石、青石、卵石、青磚、青瓦、缸片、碗片等多種材料鋪成精致的多種花紋圖案,有植物、動物等;壹般道路則用黃石、青石、缸片,鋪設花紋線條簡單明快。在建築周圍長方規則形地處,選擇方形或六角形幾何圖案;在道路彎曲寬狹不壹以及多邊自然形地處,選用冰裂紋直線條圖案,以適應路面曲折變化。花紋圖案內容,與周圍景觀相配合,如梅花廳前後地坪,鋪設了梅花形狀的圖案,梅花盛開,暗香浮動,即使梅花雕謝,遨遊其境,腳踏梅花地毯,似仍覺有梅花清香,趣味不衰。在小雲兜假山地坪處,鋪設“龍”的圖案,有龍雲相配意境。在逸野堂四周地坪上鋪設冰裂紋,中間嵌以“暗八仙”圖案,用黃石、青石、白石、紅缸片、白碗片、玻璃片、青磚、青瓦多種顏色相配。色彩清晰調和,遊客漫步其間,如入仙境,似置身於廣寒宮旁。
古猗園路面變化多樣,與猗園環境自然和諧,富有情趣,加強了視覺的效果,點撥遊人行進、徘徊、停留,形成動靜凝聚甚至遐想萬千,吸引遊客駐足欣賞。
幽靜曲水
古猗園的園藝布局,從明代起就以戲鵝池為中心,後經清代青至建國後的歷次修復和拓擴,都註重挖河理水,使水置於園林,以水為主,相映園景。古猗園的水,與外隔絕,但在百畝之園中,有千米距長的溪流。以方池和狹長形的水面形態,多彎曲折,似園脈絡,貫通全園。池岸石駁,凹凸曲折,配植花草,時隱時現。望之不窮,使人並不覺此水無源。而有源遠流長之感。戲鵝池如壹明鏡,映現臨水而建的“不系舟”的清晰倒影,不但擴大了園林的空間感,而且給人增添了幽靜的情趣。
浮筠閣,半浮於水,亭亭孤立。閣後竹枝山臨水而立。周旋環水,水隨山轉,動靜結合,山因水活,意境深邃。古猗園的戲鵝池、鴛鴦湖、荷花池、龜山湖等水池。相互溝通,緩流不斷。水池兩岸,亭橋相望,花木蔥郁,令人心曠神怡。
猗園向東擴建的三十余畝風景區,亦鑿池引水,建亭架橋,池中設島,曲徑通幽,使新老景區之間水體布局,納入明代江宏《遊猗園》詩:“煙花霧植古槎橋,湧出珠宮倚碧霄。風度猗園竹影靜,水依殿靄石幢高”的意境,成為上海園林水光山色之最。
楹聯詩詞
匾額楹聯在中國園林中,如人之須眉,是不可或缺的點綴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古猗園中的許多匾額,發人深省遐想,“白鶴亭”使人聯想南翔鎮得名的由來。“微音閣”意即發出吶喊微音,體現抗日戰爭時期南翔知識面分子在黑暗中奮起鬥爭精神。“繪月”使人想到明月當空,月光透過廊窗在墻壁上留下倩影的夜景。“鳶飛魚躍軒”即喻此處可仰觀飛鳥,俯視遊魚。總之,匾額既能概括園林景點意境,又能點明歷史典故,還能使人欣賞書法藝術的美。
古猗園的楹聯,是對景區意境的具體描述和贊美。
“不系舟”楹聯:十分春水雙檐影?百葉蓮花七裏香?(清)廖壽豐
“南?亭”楹聯:月來滿地水?雲起壹天山?(清)葉長春
“梅花廳”楹聯:池館清幽多逸趣?梅花冷處得香遍?陳從周
古猗園詩詞甚多。古代文人遊覽園林觸景生情,詩情大發,他們給後人留下許多不朽詩篇,為我們研究古典園林提供了寶貴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