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蘇軾名字的來歷

蘇軾名字的來歷

 姓名是包括姓和名,名字是名和字,這是兩者的區別。名也叫本名,在古代是自己的謙稱,字叫表字,在古代是對別人的 壹種尊稱。下面是我整理的蘇軾名字的來歷,快來看看吧。

 名字來歷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壹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豪。早年,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

 蘇軾的祖父是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有著父親作為榜樣,蘇軾也自帶著勤奮刻苦的基因,該發憤時就發憤!

 蘇軾其名“軾”原意是車前的扶手,取的是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即是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伴有這個名字後,蘇軾在性格上放達,喜歡交朋友,喜歡尋找美食,也是個有潛質的吃貨,還創造許多獨創美食,比如東坡肉這類有名菜品,也喜歡安靜的坐著泡壺茶,品茶等雅事,這些不正和他的名字”蘇軾“有著相同的品格嗎?

 到了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壹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壹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第二名。

 到了後期,蘇軾的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壹。

 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遊並稱蘇陸;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壹;其畫則開創了 湖州畫派。因其文、詞頗多於著作,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

 蘇軾的故事

 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壹,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壹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壹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啊(成語出人頭地就是從這兒來的)!”並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家庭聚會

 蘇軾高中榜眼後,蘇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難秦少遊而聞名的蘇小妹壹家齊聚在花園裏慶祝,蘇軾之父蘇洵命題定以“冷、香”兩個字,每人寫兩句詩,要求都會合當時的情景。為起帶頭,蘇老泉緩步度到花池邊,吟道:“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裏過來香”。子由站起來摘了瓣馨香臘梅,彈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彈遍指頭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卻雲:“叫日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說完攤開手掌,壹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兒特點畢露,大家都齊聲叫好。蘇軾卻用壹拂石凳,騎著馬就走,蘇老泉叫道:“我兒,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話音未落,蘇軾已長聲飄來兩句:“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吟詩赴宴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壹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壹盤菜。其余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壹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的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的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的端起了最後的壹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準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並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臺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東坡魚

 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壹手,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肘子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制的魚堪稱壹絕。壹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櫥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壹,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為樂)。知道又是來蹭飯卡油,於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麽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又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壹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整了個十足十!

 水果和藥

 蘇軾婚後不久,應邀去黃庭堅家作客,才到那裏,仆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黃庭堅有心諷刺,吟道:“幸早裏(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壹味中藥)。”這句裏含三種果名,壹種藥名。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藥名)。”嘆,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

 高風亮節

 作為文人,難免就喜歡在政治上豪不避諱的抒發己見。幾乎就是才華同義詞的蘇軾也不例外,作為保守派的蘇軾對王安石的變法維新更是狂炮猛轟。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變法推行的第十個年頭,面對蘇軾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終於坐不住了。蘇軾因此被貶湖州,接著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審。史稱烏臺詩案的文字獄開始,大量跟蘇軾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連,就連已經逝去的蘇軾老師歐陽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蘇軾本人更是遭受壹百天的牢獄之苦。後來王安石變法失敗辭世後,宋哲宗昭命蘇軾代擬敕書,蘇軾絲毫不以政見不同而在敕書裏公報私仇,反倒是高度評價了他的這位政敵,文中有壹段曰:“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這個給予王安石的評價,蘇軾自己也是當之無愧的。東坡居士的這種高風亮節、大公無私的精神實在令後人感動。

 生死壹線

 蘇軾入獄後,神宗皇帝為了試探他有沒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壹個小太監裝成犯人入獄和東坡同睡。白天吃飯時,小太監用言語挑逗他,蘇軾牢飯吃得津津有味,答說:“任憑天公雷閃,我心巋然不動!”夜裏,他倒頭睡,小太監又撩撥道:“蘇學士睡這等床,豈不可嘆?!”蘇軾不理不會,用鼾聲回答。小太監在第二天壹大早推醒他,說道:“恭喜大人,妳被赦免了。”要知道,那壹夜可是危險至極啊。只要蘇軾有壹點牢騷和吃不香睡不穩的異樣舉動,危在旦夕。其實神宗皇帝也是糊塗人,派個太監去憑蘇軾的才智又怎麽可能瞧不出來呢?

 涵養

 朝廷保守派復辟後,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盤被廢。此時,同為保守派的蘇軾卻主張對新法不能全盤否定,應存良箅渣區別對待,因此與司馬光發生激烈沖突,再度被貶瓜州。蘇軾雖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聞得瓜州金山寺內有壹法號為佛印的和尚名氣極大,蘇軾聽說後不服氣,就決定到山上會壹會老和尚!在廟裏,蘇軾從皇帝講到文武百官,從治理國家講到為人之道。和尚靜靜聽著,蘇軾見佛印壹直壹言不發就從心裏有點瞧不起他。心裏想:大家都說他有本事,原來草包壹個,來這裏是騙幾個香火錢的吧!話題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這時候佛印問道:“在先生眼裏老納應該是壹個什麽樣的人?”蘇軾正滿肚子鄙視,隨口答道:“妳在壹般人眼裏看來是有本事,但那是因為他們淺薄,實際上妳每天故弄玄虛,沒有真才實學,是個騙子而已!”佛印微微壹笑,默不應聲。蘇軾看到他這個樣子不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來,便乘興問道:“在妳眼裏我蘇大學士又是壹個什麽人呢?”“妳是壹個很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老納自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後,蘇軾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給小妹講了壹遍,蘇小妹聽後笑得飯都噴出來了。蘇軾懵了忙問道:“小妹為何發笑?”“妳貶低和尚他不僅沒生氣反而把妳贊揚了壹番,妳說誰有修養?沒有學問哪來的修養?妳還自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羞死妳妳都不知道!”。蘇軾聽後恍然大悟,從此與佛印大師成了莫逆之交。

 “屍骨”未寒

 壹天,蘇軾和佛印乘船遊覽瘦西湖,佛印大師突然拿出壹把提有東坡居士詩詞的扇子,扔到河裏,並大聲道:“水流東坡詩(屍)!”當時蘇軾楞了壹下,但很快笑指著河岸上正有在啃骨頭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東坡吃草

 閑來無事,蘇軾去金山寺拜訪佛印大師,沒料到大師不在,壹個小沙彌來開門。蘇軾傲聲道:“禿驢何在!”。小沙彌淡定的壹指遠方,答道:“東坡吃草!”

 對聯退敵

 北宋時期,宋人率招遼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卻引來壹遼邦使者,出上聯要宋人答對:三光日月星。如對出下聯則撤兵議和。此聯看似簡單,實不易對。出句的數字恰與後面的事物相符,而對句所選數字對應事物都會多於三或少於三。恰逢回京述職的蘇軾,大筆壹揮,巧妙對上下聯:四詩風雅頌。該對聯妙在“四詩”只有“風雅頌”三個名稱,因為《詩經》中有“大雅”、“小雅”,合稱為“雅”。加之“國風”、“頌詩”***四部分,故《詩經》亦稱“四詩”。對句妙語天成,遼使佩服至極。

 三人對必有我師

 蘇軾與小妹、黃庭堅壹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細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壹字,小妹建議為中間加字成為五言聯句。黃庭堅搶對為: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則填: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蘇軾略壹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為: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縱觀三人對聯,蘇軾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壹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其人之計

 蘇軾摯友佛印。雖是出家人,卻頓頓不避酒肉。這日,佛印煎了魚下酒,正巧蘇軾登門來訪。佛印急忙把魚藏在大磬(木魚)之下。蘇軾早已聞到魚香,進門不見,想起當日遭黃庭堅詐戲,心裏壹轉計上心來,故意說道:“今日來向大師請教,向陽門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麽?”佛印對老友念出人所***知的舊句深感詫異,順口說出下句:積善人家慶有余。蘇軾撫掌大笑:“既然磬(慶)裏有魚(余),那就積點善,拿來***享吧”

 巫山河水

 壹次,蘇軾約其弟蘇轍並佛印大師。三人結伴同遊,佛印即興出句:無山得似巫山好。關鍵在“無”、“巫”諧音。蘇轍對上:何葉能如荷葉圓。蘇軾聽了,對弟弟說:以“何荷”對“無巫”的諧音,固然不錯,但改作這樣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與蘇轍聽了,表示贊同,以“水”對“山”,勝在對仗更加工穩。

 聯氣小妹

 久未與友謀面的蘇軾邀黃庭堅來家做客,小妹見兄長親自出門迎接,便出了個上句相戲,句雲:阿兄門外邀雙月。“雙月”合為“朋”字。蘇軾知小妹是和自己開玩笑,當即對道:小妹窗前捉半風。“半”對“雙”,“風”對“月”,甚為妥貼。有趣的是,“風”的繁體字“風”,半風即“虱”,意思是說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氣得扭頭就走。

 皛飯與毳飯

 蘇軾復官後,曾跟黃庭堅亂侃:“我在牢裏時,每天吃的是三白飯,照樣很香甜,世間美味不過如此!”。黃庭堅奇問什麽叫三白飯,蘇軾答道:“壹撮鹽,壹碟生蘿蔔,壹碗米飯,這就是‘三白’。”此事說過蘇軾也就忘了。壹日接到黃庭堅請帖,邀蘇軾去他家吃皛(jiǎo)飯。蘇軾欣然應約,並對夫人道:“黃庭堅乃當世學士,讀書甚多,他這皛飯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蘇軾到了地方發現桌上只有鹽、蘿蔔、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被黃庭堅戲弄了。又過了幾天,黃庭堅也接到蘇軾請帖,邀他去吃毳(cuì)飯。黃庭堅知道蘇軾要報復,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麽,最終還是去了。蘇軾陪著黃庭堅從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黃庭堅餓得前胸貼後背。實在忍不住催問毳飯呢?蘇軾慢吞吞地答:“鹽也毛(沒,音mǎo,“沒有”的意思),蘿蔔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其實妳壹直在享用著啊。”黃庭堅驚愕之後,兩人同時大笑。

  蘇軾嗜茶

 蘇軾十分嗜茶。茶,助詩思,戰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蘇軾去城東20裏的石潭謝神降雨,作為《浣溪沙》五首紀行。詞雲:“酒困路長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記述了他討茶解渴的情景。他夜晚辦事要喝茶:“簿書鞭撲晝填委,煮茗燒栗宜宵征”(《次韻僧潛見贈》);創作詩文要喝茶:“皓色生甌面,堪稱雪見羞;東坡調詩腹,今夜睡應休”(《贈包靜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罷巾冠快晚涼,睡余齒頰帶茶香”(《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春濃睡足午窗明,想見新茶如潑乳”(《越州張中舍壽樂堂》)。更有壹首《水調歌頭》,記詠了采茶、制茶、點茶、品茶,繪聲繪色,情趣盎然。詞雲:

 已過幾番雨,前夜壹聲雷。旗槍爭戰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就紫雲堆。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裏,霎時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長期的地方官和貶謫生活,使蘇拭足跡遍及各地,從蛾眉之巔到錢塘之濱,從宋遼邊境到嶺南、海南,為他品嘗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機會。誠如他在《和錢安道寄惠建茶》詩中所雲:“我官於南今幾時,嘗盡溪茶與山茗。”其中:“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是杭州所產的“白雲茶”;“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註”,是湖州產的“顧渚紫筍茶”和紹興產的“日鑄雪芽”;“未辦報君青玉案,建溪新餅截雲腴”,這種似雲腴美的“新餅”產自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浮石已幹霜後水,焦坑閑試雨前茶”,這谷雨前的“焦坑茶”產自粵贛邊的大瘐嶺下;還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江西分寧(今修水)的雙井茶,湖北興國(今陽新)的桃花茶,等等。蘇軾愛茶至深,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烙新茶》詩裏,將茶比作“佳人”。詩雲:

 仙山靈草濕行雲,洗溫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油食品)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軾對烹茶十分精到。“精品厭凡泉”。他認為好茶必須配以好水。熙寧五年在杭州任通判時,有《求焦千之惠山泉詩》:“故人憐我病,蒻籠寄新馥。欠伸北窗下,晝睡美方熟。精品厭凡泉,願子致壹斛。”蘇軾以詩向當時知無錫的焦千之索惠山泉水。另壹首《汲江煎茶》有句:“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詩人烹茶的水,還是親自在釣石邊(不是在泥土旁)從深處汲來的,並用活火(有焰方熾的炭火)煮沸的。南宋胡仔贊嘆《汲江煎茶》詩說;“此詩奇甚,道盡烹茶之要。”烹茶之勞,詩人又常常親自操作,不放心托付於僮仆:“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湯生幾珠”(《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韻為謝》)。蘇軾對烹茶煮水時的水溫掌握十分講究,不能有些許差池。他在《試院煎茶》詩中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他的經驗是煮水以初沸時泛起如蟹眼魚目狀小氣泡,發出似松濤之聲時為適度,最能發新泉引茶香。煮沸過度則謂“老”,失去鮮馥。所以煮時須靜候水的消息。宋人曾有“候湯最難”之說。

 對煮水的器具和飲茶用具,蘇軾也有講究。“銅腥鐵澀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紅玉”。用銅器鐵(鐵食品)壺煮水有腥氣澀味,石兆(原字左有“石”旁)燒水味最正;喝茶最好用定窯兔毛花瓷(又稱“兔毫盞”)。蘇軾在宜興時,還設計了壹種提梁式紫砂壺。後人為紀念他,把此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松風竹爐,提壺相呼”,即是蘇軾用此壺烹茗獨飲時的生動寫照。

 蘇軾親自栽種過茶。貶誦黃州時,他經濟拮據,生活困頓。黃州壹位書生馬正卿替他向官府請來壹塊荒地,他親自耕種,以地上收獲稍濟“因匱”和“乏食”之急。在這塊取名“東坡”的荒地上,他種了茶樹。《問大冶長者乞桃花茶栽東坡》雲:“磋我五畝園,桑麥苦蒙翳。不令寸地閑,更乞茶子藝。”在另壹首《種茶》詩中說;“松間旅生茶,已與松俱瘦”“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後。彌旬得連陰,似許晚遂茂。”是說茶種在松樹間,生長瘦小但不易衰老。移植於土壤肥沃的白鶴嶺,連日春雨滋潤,便恢復生長,枝繁葉茂。可見詩人於躬耕間深諳茶樹習性。

 蘇軾喝茶、愛茶,還基於他深知茶的功用。熙寧六年(公元l073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時,壹日,以病告假,獨遊湖上凈慈、南屏、惠昭、小昭慶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謁惠勤禪師。這天他先後品飲了七碗茶,頗覺身輕體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壹首《遊諸佛舍,壹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壹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詩人得茶真味,誇贊飲茶的樂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詩:“與我壹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體生羽翼。”蘇軾卻認為盧仝的“七碗茶”更神於這“壹丸藥”。在詩作中他還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氣”:“若將西庵茶,勸我洗江瘴”,“同烹貢茗雪,壹洗瘴茅秋”。

 蘇軾《仇池筆記》中有《論茶》壹則,介紹茶可除煩去膩,用茶漱口,能使牙齒堅密。他說:“除煩去膩,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不少。吾有壹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脫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數日壹啜不為害也。此大有理。”茶與蘇軾生活之密切,蘇軾對茶功之運用,由此可見。

 蘇軾在飲茶品茗之際,常把茶農之苦辛懸於心頭,“悲歌為黎元”。《荔枝吧》指斥了貴族官僚們,昔日貢荔枝,今日又貢茶、貢花,爭新買寵的可恥行徑:“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並直言:“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有(原字有“病”字頭)”。充分表現出他同情茶農,抨擊對茶農的苛征重斂。

 蘇軾還借詠茶來抒發人生感慨,這其實也是他自己精神面貌的寫照。《寄周安孺茶》這首長達120句的蘇拭第壹長篇,正是詠茶之作。詩篇先是記述了宋以前的茶文化歷史:“大哉天宇內,植物知幾族。靈品獨標奇,迥超凡草木。名從姬旦始,漸播《桐君錄》。賦詠誰最先?厥傳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論著始於陸。常、李亦清流,當年慕高躅。遂使天下士,嗜此偶於格。豈但中土珍,兼之異邦鬻。鹿門有佳士,博覽無不矚。邂逅天隨翁,篇章互賡續。開園頤山下,屏跡松江曲。有興即揮毫,燦然存簡牘。”繼而邊詠邊嘆:“乳甌十分滿,人世真局促”。名茶既能給人充分的享受:“清風擊兩腋,去欲淩鴻鵠”,“意爽飄欲仙,頭輕快如沐”,又不免悲嘆名茶辱沒:“團風與葵花,賦(原字左為“石”旁)砆雜魚目”,“未數日註卑,定知雙井辱”。在《和錢安道寄惠建茶》詩裏,詩人用歷史人物的性格來比擬不同的茶味:“雪花雨腳何足道,啜過始知真味永。縱復苦硬終可錄,汲黯少戇寬饒猛。草茶無賴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頑擴。體輕雖復強浮沈,性滯偏工嘔酸冷。其間絕品豈不佳,張禹縱賢非骨鯁。”借茶味而褒揚“戇”“猛”之士,貶斥“妖“頑”之輩,嬉笑怒駕,皆成妙句。詩最後雲;“收藏愛恒待佳客,不敢包裹鉆權幸。此詩有味君勿傳,空使時人怒生癭。”譏之以好茶鉆營權門的小人。

 蘇軾經典詩詞

 1、 壹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壹笑做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 《臨江仙 送錢穆父》

 2、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軾 《望江南》

 3、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蘇軾 《水調歌頭》

 4、 "前塵往事斷腸詩,儂為君癡君不知。 莫道世界真意少,自古人間多情癡. ——蘇軾 《無題》"

 5、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蘇軾 《雜說送張琥》"

 6、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

 7、 人間何處不巉巖。 ——蘇軾 《慧湖峽阻風》

 8、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將來。 亭臺上的花影壹層又壹層, 幾次叫童兒去打掃, 可是花影怎麽掃走呢? 傍晚太陽下山時, 花影剛剛隱退, 可是月亮又升 起來了, 花影 又重重疊疊出現了。 ——蘇軾 《花影》

 9、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

 10、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蘇東坡

 11、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 ——蘇軾 《臨江仙(送王緘)》

 12、 修其本而末自應。 ——蘇軾

 13、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 ——蘇軾

 14、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蘇軾 《晁錯論》

 15、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 《定風波》

 16、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須有堅忍不拔之誌。 ——蘇軾 《晁錯論》

 17、 惆悵東欄壹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蘇軾 《東欄梨花》

 18、 故人應在千山外,不寄梅花遠信來 ——蘇軾

 19、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余幾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蘇軾 《 江城子·別徐州》

 20、 春花無數,畢竟何如秋實 ——蘇軾

 21、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蘇軾 《琴詩》

 22、 清溪淺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話;暑至臨溪濯足;雨後登樓看山;柳蔭堤畔閑行;花塢樽前微笑;隔江山寺聞鐘;月下東鄰吹簫;晨興半柱茗香;午倦壹方藤枕;開甕勿逢陶謝;接客不著衣冠;乞得名花 盛開;飛 來家 禽自語;客至汲泉烹茶;撫琴聽者知音。 ——蘇東坡

 23、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壹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蘇軾 《赤壁賦》

 24、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 ——蘇軾

 25、 冤者獲信,死者無憾。 ——蘇軾

 26、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 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裏***嬋娟。 ——蘇軾 《水調歌頭》

 27、 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紗窗。 卻是姮娥憐雙燕,分明照、話梁斜 ——蘇軾 《少年遊》

 28、 人間如夢,壹尊還酹江月 ——蘇軾

 29、 臨大事而不亂。 ——蘇軾 《策略第四》

 30、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蘇軾

  蘇軾詩詞

 春宵 蘇軾

 春宵壹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亭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沈沈.

 上元侍宴 蘇軾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禦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壹朵紅雲捧玉皇。

 花影 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