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地藏王菩薩為什麽不成“佛?

地藏王菩薩為什麽不成“佛?

前幾期正瀚說石介紹了玄奘法師,有讀者咨詢“玄奘法師”是“地藏王菩薩”嗎?估計是因為造型上有點相似,所以有讀者混淆了兩者,今天跟大家壹起深入了解“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的名號

地藏菩薩,梵文為“Ksitigarbha”。地藏菩薩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地藏王菩薩”。(很多讀者糾結“地藏菩薩”與“地藏王菩薩”的區別,其實為同壹尊菩薩)在漢傳佛教中更被稱為“四大菩薩”之壹。

地藏菩薩名號“地”和“藏”構成,各自有著深厚的寓意:

“地”是指“大地”,地承載萬物,壹切崇山峻嶺,萬事萬物都在地上。寓意菩薩能承載眾生,出離地獄苦海;地能生萬物,寓意菩薩能生壹切善;大地的堅固不動,形容菩薩救度眾生的大悲心,猶如金剛,不可傾動。

而“藏”除了表面的“寶藏”、“財富”意思,能濟諸貧乏,利益人寰。還寓意菩薩證得諸法實相,具足六度萬行無量功德善法,能救脫無數眾生,鹹登覺岸。

●地藏王菩薩的本願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記載,地藏菩薩昔於忉利天宮,受釋迦世尊囑咐,於釋迦寂滅以後,未來佛彌勒未生之前,在這個過渡時期中,娑婆世界眾生由地藏菩薩來負責度化,令其永為幽冥教主,使世人有親者,皆得報本薦親,***登極樂世界。

地藏菩薩受此重托,遂在佛前立下大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即發誓要將所有的地獄眾生,全部救到極樂世界,然後才示現成佛。

地藏王菩薩不止管地獄,他也負責超度六道眾生,隨著人的前生今世所做的壹切惡果,都會在三惡道中受苦受難,以示懲罰,然後地藏菩薩便承接了釋迦牟尼佛的托負,用各種方法救度眾生,使其解脫。

●地藏王菩薩的性別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記載地藏王菩薩在過去無量劫中曾多次化身凡人,婆羅門女、目光女等,她們都是為了救在地獄受苦的親人,發願度化眾生。

地藏王菩薩在我國從唐代開始形成獨立的信仰。公元719年的唐朝(唐玄宗時),新羅國王子“金喬覺”出家為僧,留學中國。尋訪到安徽九華山,在深山中苦行修道七十五年,道德崇高,智慧深廣,金喬覺法師的道德風範感化世人,世人尊他為地藏菩薩的化身,以其寂日七月三十,作為紀念地藏菩薩的節日。

地藏王菩薩其形象漸從女相變為男相,所以無論男女其實都只是地藏王菩薩的化身罷了,只是度化眾生的大願都是壹樣的。

●地藏王菩薩的造像

前文提及“地藏王菩薩”與“玄奘法師”造型相似,雖然是不同的人物,但還有壹定的關系。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的內容是地藏菩薩以沙門形像出現,勸念誦、塑像等,同時宣揚佛教義理。而《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是由玄奘法師重譯,玄奘法師新譯的文字句意更加流暢,加上玄奘受崇的地位,促進流傳與名氣。同時促進了地藏造像大量出現,地藏信仰廣為流布,其基本特質確立。

目前漢傳佛教的地藏王菩薩造像,壹般為剃發圓頂(或頭毗盧帽)、樸實無華的聲聞形,壹手執錫杖,壹手托摩尼寶珠的雲遊相,多為單尊的供奉像。相傳是根據金喬覺法師的形象繪制而成。

加上金喬覺法師和玄奘法師都是唐朝僧人,所以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形象都是身穿袈裟,頭戴毗盧帽,手持錫杖,裝束壹致。後期文學小說和影視作品的造像影響,更讓人容易混淆為同壹尊。

其實地藏王菩薩最初形象是菩薩裝,逐漸變成了聲聞形。目前藏傳佛教中地藏王菩薩保留著最初的菩薩造像。

藏傳佛教中地藏王菩薩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瓔珞裝飾的天人相。周圍擁簇祥花,左手施與願印,右手在胸前捧白色摩尼寶珠,全跏趺坐於蓮座上。明凈雅麗,充滿慈悲祥和之感。同時是藏傳佛教八大菩薩之壹。

相比下藏傳佛教中的地藏王菩薩像,工藝性比較強,藝術性比高,雕刻手法細,極為註重藏傳佛教之思想精髓與佛像人物刻畫的內在神韻。

地藏王菩薩同時也是日本民間最普遍的宗教信仰之壹,地藏菩薩也是最親近大眾的菩薩,地藏菩薩像也是所有佛像中數量最多的。

日本地藏王菩薩的造像跟我國漢傳佛像比較接近,左手托珠,右手持杖,雙目微閉,面相豐滿圓潤,但相對融入典型的日本民族風格。

而且在日本也會常見這種“可愛”的地藏王菩薩石像,其實在日本地藏菩薩是夭亡孩子的守護神,嬰兒靈也由地藏菩薩負責接引。

在日本曾經有嬰孩夭折的父母,將其過世嬰孩的出生時辰寫在紅帽子或圍巾上,系於地藏菩薩像上,代表將自己的過世嬰孩囑托給地藏。同時這些地藏菩薩石像都寄托著父母對孩子早逝的無限哀傷。

其實地藏王菩薩早已經有“佛”的境界了,眾生無量無邊,壹心為眾生著想,地藏王大慈大悲使千萬世人膜拜信仰。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認識地藏王菩薩,最後送上《地藏菩薩偈贊》:

大士誓願不可測,運悲周遍塵剎國。眾生盡後誓方休,地獄空時願始息。

受化多成無上道,自身猶示聲聞跡。只緣生佛性唯壹,欲令同獲究竟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