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壹戰後的德國是怎麽樣的?

壹戰後的德國是怎麽樣的?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埃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東德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德國投降。根據協定,德國在15天內從法、比、盧、阿爾薩斯——洛林及萊茵河左岸地區全部撤軍,同時從土、羅、奧匈帝國及非洲撤軍,並交出5千門大炮、2萬5千挺機槍、3千門迫擊炮、1千7百架飛機、5千臺火車機車、15萬節車皮和5千輛卡車。六小時後停火生效。《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的簽訂,宣告德、奧、土、保同盟國集團的徹底戰敗,第壹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1914—1918年發生的壹次國際沖突,使歐洲大部分國家以及俄國、美國、中東和其他地區卷入戰爭。交戰雙方為同盟國(主要為德國、奧匈帝國和土耳其)與協約國(主要為法國、英國、俄國、意大利、日本,1917年起還有美國)。戰爭以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至1910年,歐洲主要國家結成兩個潛在的敵對聯盟,以德國和奧地利為壹方,法國、英國和俄國為另壹方。1914年6月18日,壹名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地利的斐迪南大公。隨即發生了壹系列威脅、最後通碟和軍事動員,8月中旬終於在兩個聯盟間爆發了全面戰爭。

德國長期以來準備在兩條戰線上進行陸地戰,即西線反對法國,東線反對俄國。在西線,其軍隊迂回繞過法國主要防禦部隊,向西穿過比利時南下,從而使英國由於烙守條約義務而參戰。德軍向南直撲巴黎。法國得到英國遠征軍增援,到11月才沿埃納河穩住防線,雖使巴黎幸免被占領,但卻使這壹戰爭在法國領土上進行。由於現代大炮和機槍的巨大大力,戰爭迅速轉為消耗戰,西線出現了僵局,1916年索姆河與凡爾登的多次戰役以及1918年初德國的大規模反攻均未能打破這壹局面。

在東線,1914年俄國早期的反攻深入東普魯士、德屬波蘭和加利西亞,但至年底,俄軍被德奧部隊截祝1915年5月在德軍壹次驚人的反擊中俄軍被趕回本國領土。雖然俄軍又發動幾次反攻,死傷慘重,卻無法突破德方防線或占領德國領土。

其他戰場雖在主戰場邊緣,卻也戰鬥劇烈。其中包括加利波利和達達尼爾;高加索和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裏雅斯特西北的伊松佐河谷。

在海上,只有德國和英國擁有實力強大的艦隊。英國試圖封鎖德國,切斷它從海夕、運輸糧食與物資的海上通道。為了報復,德國使用它的最新武器——潛艇,以阻斷英倫三島的海上供應線。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最後促使美國於1917年參加對德戰爭。最主要的海上交鋒亦即世界海戰史上最大壹次海戰,是1916年5月英德兩國艦隊間的日德蘭戰鬥,但未分勝負。

俄國作戰不力,傷亡慘重,引起國內廣泛:不滿,導致俄帝國於1917年初垮臺以及同年、11月間布爾什維克革命獲得勝利。在列寧的命令下,俄國於11月26日單方面停戰。個月後同德國簽汀正式和約,退出戰爭。德、軍從東線撤往西線,企圖打破僵局,但因美軍、抵達法國,將其力量抵銷。

1918年秋,同盟國境況迅速惡化,奧匈帝國因軍事失利以及俄國革命所激發的民族起義的震撼,10月間實際上已解體。德國對西線的大反攻遭到失敗。協約國軍隊到1918年10月收復了德軍占領的法國領土及比利時部分地區。德國軍隊士無鬥誌,民心渙散,在廣泛的政治騷亂中,德皇威廉二世於11月9日退位。11月 11日,德國與協約國簽訂停戰協定,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壹次世界大戰是1914年8月開始的。1918年11月結束。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第壹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卷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壹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征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占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在薩拉熱窩被刺,這成了第壹次世界大戰的導火 線。壹個月後,奧匈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相繼投入戰爭。 交戰的壹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土耳其、保加利亞;另壹方為協約國的英 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意大利、日本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意大利,考慮到利害關系,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日本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宣戰,並迅速占領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 第壹次世界大戰是壹場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為 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這不能從根本上改變 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爭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英、法、比軍隊同德軍對抗的西線,俄 國軍隊同奧匈、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是主要戰線,其中西線的戰爭具有決定作用。這次大戰可分 為三個階段: 1914年為戰爭的第壹階段。在這壹年裏,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進攻。馬 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軍隊的抵抗和俄軍在東線的進攻,使德軍速決戰的計劃破產。西線的交戰 雙方接著就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交戰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決定性的壹年,在這壹年裏出現了 三次大型戰役: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的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戰場,日德蘭海 戰後英國人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壹階段的末期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壹方。 日德蘭海戰是第壹次世界大占中規模最大的壹次海戰。1916年,德國企圖突破英國的海上封 鎖,出動了北海艦隊。5月底,英德艦隊在丹麥日德蘭半島西北海面遭遇,發生激戰,雙方都受到 嚴重損失。結果,德國沒有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直到大戰結束,德國艦隊始終不敢再度冒險出 戰。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第壹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第壹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牽扯到戰爭中,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 質和精神損害。它產生了兩方面的結果:壹方面,這次大戰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俄羅斯帝 國;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垮臺;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壹方面,俄國 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壹環,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具有劃時代 的歷史意義;同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出現了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