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答 臺灣為什麽被稱為我國的寶島
臺灣被稱為我國寶島的原因:
臺灣山地森林資源豐富,從山麓到山頂,分布著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溫帶的森林,樹種很多,臺灣是亞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園。
樟樹最為著名,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臺灣西部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水稻種植普遍。甘蔗和蔗糖的產量也很大。臺灣享有熱帶、亞熱帶“水果之鄉”的美名,四季鮮果不斷。香蕉、菠蘿和茶葉馳名中外。臺灣的地下礦藏多種多樣。
擴展資料臺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臺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
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臺灣是中國受臺風影響最多的地區之壹,6月至9月是臺風季,每年夏秋兩季平均有三至四個臺風。臺風提供豐沛的水分,但降雨空間和時間分布不均,易引發洪水與泥石流等災害。若缺少夏季臺風帶來的雨水,冬季易出現幹旱,故各大河川普遍修築水壩,雨季蓄水兼發電,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臺灣島棲息著豐富多樣的野生動植物,11%的動物和27%的植物為地區特有種,如山區水域棲息的櫻花鉤吻鮭等。島嶼上生長著超過3000種被子植物和640多種真蕨植物,同時也有3000多種魚類及超過500多種鳥類生活在島嶼上。
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壹部分。臺灣省主要的少數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大量的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臺灣,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 ?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
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占;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臺灣府,屬福建省, 1885年臺灣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臺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臺灣 ,1954年美國同臺灣當局簽訂《***同防禦條約》,造成臺灣同祖國大陸分離的狀況。
百度百科-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