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德語基礎與歷史背景

德語基礎與歷史背景

德文,中文,也稱為德語,是印歐語系西日耳曼語分支的壹種語言。 就使用的國家而言,它是世界第六大語言。 它也是世界上主要大國的語言之壹,也是歐盟使用最廣泛的母語。 德語擁有90到9800萬用戶。 標準德語通用語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對拉丁文Vulgate聖經的翻譯。 大多數德語單詞來自印歐日耳曼語系的語言。 有些單詞來自拉丁語和希臘語,有些來自法語和英語。

它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德語壹詞在中世紀早期首次出現。它的起源來自德語中的“人”字(thioda,形容詞thiodisk),這意味著這是普通百姓使用的語言。當時,法蘭克的老年人普遍使用“法蘭克拉丁語”,後來稱為法語。德語當時不是統壹的語言,它是許多當地方言的總稱。

在中世紀,德國諸侯國的分裂和交通的不便使各種德國方言的發展大為不同。盡管已經嘗試建立壹種通用語言,但是它們通常局限於區域,並且僅由某些類使用。例如,在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鼎盛時期,北德意誌低地德語成為北海和波羅的海當地商業的通用語言。

在16世紀,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將聖經翻譯成德語方言,以促進德國的宗教改革,這在德國統壹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路德教會聖經中使用的德語方言非常普遍,並成為後來的標準德語的基礎。

1781年,約翰·克裏斯托弗·阿德隆(John Christopher Adlon)出版了第壹本德語詞典。從1852年起,雅各布·格林(Jacob Green)和威廉·格林(William Green)兄弟開始編輯最廣泛的德語詞典。這項工作直到1960年才完成。1880年,康拉德·杜登(Conrad Duden)出版了壹部德語全拼寫字典。經過1901年的小幅修改,該詞典成為標準德語的唯壹模型。它的內容直到1998年才進行修訂,以適應有爭議的1996年德國拼字法的改革。在過渡時期,大多數學校都教授新的拼寫法,但是媒體中混合了新舊的拼寫法。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指出,各州仍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采用新的拼字法,並且僅在學校中是強制性的。這意味著學校外面的人仍然可以使用舊的拼字法。 2007年,在德國議會的幹預下,對拼字法進行了壹次重大審查。在2007年,壹些舊的拼寫最終消失了。新拼字法最明顯的效果是單詞末尾的-ss,例如dass和muss成為可接受的拼寫。傳統拼字法不允許使用此拼寫,並且必須將其拼寫為da?和mu?。

德語在歐洲的地理位置分布也極為廣泛。它在歐洲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和地區有:德國,奧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26個州中的19個,意大利的南蒂羅爾,比利時的德語文化區,盧森堡(盧森堡的主要語言是盧森堡(德語和法國) ,盧森堡語被視為德語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