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數量已超美日韓五代機之和
殲-20數量已超美日韓五代機之和
隨著日韓以及美國駐東亞戰機,被曝出現身中俄第四次空中聯合巡航的消息,西太上空復雜的空中角逐浮出水面。美國軍隊F-22A、F-35A/B/C、F/A-18E/F、F-15C/D、F-16,日本空中自衛隊裝備F-35A、F-15J、F-2,韓國空中手中的F-35A、F-15K、KF-16,甚至是俄羅斯空天軍的蘇-35S、蘇-30,以及中國空軍殲-20、殲-16、殲-11B,都在這片狹窄的海域上空活動。
總數達數千架,包括10余款四代、四代半、五代機的龐大機群中,大部分其實只能在後方吶喊助威,唯有最頂尖的第五代F-22A、F-35、殲-20隱身戰機,擁有決定空戰勝負的能力,這對殲-20而言是壹場至關重要的戰役。
中俄聯合空中戰略巡航中,雙方轟炸機的活動範圍、出動規模、起降模式,均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對周邊韓國、日本以及美國駐東亞部隊,也造成了不小的威懾。在俄羅斯國防部隨後發布的視頻資料中,外界赫然發現監視中俄聯合機隊的,竟然有美國F-22A、F/A-18E/F,以及日本空自F-15J,甚至是可能來自韓國的F-35A、F-15K的身影。
如此豪華的陣容,也算是對中俄轟炸機戰略巡航威懾能力的最好詮釋,但F-22A和F-35A身為五代機的隱身性能優勢,也是殲-16、蘇-35S難以應付的對手。在俄空天軍蘇-57數量有限,暫時無法部署到遠東的情況下,殲-20就成為應對F-22A和F-35攻勢的唯壹選擇,這場空中角力並不容易,但必須要走下去。
東亞作為美國高度關註的前沿戰略地帶,自然也是美國三軍部署F-35的重點。2017年1月,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21戰鬥飛行中隊,開始在日本巖國基地長期部署,其裝備的F-35B戰機也是首次現身東亞的F-35。到當年11月15日,該中隊全部16架F-35B部署到位,成為全球首個形成戰鬥力的海外部署F-35機隊。
隨後,美國空軍第34戰鬥飛行中隊的兩架F-35A,在2017年10月末從本土飛抵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並在第二年完成全隊部署。最終,隨著“卡爾·文森”號航母在2021年8月搭載裝備著F-35C的第147戰鬥機中隊出現在東亞海域,F-35系列中的三款亞型都已在東亞進行了部署。
再加上2022年7月,美國空軍首批6架F-35A部署到韓國,F-35全系列抵達東亞前沿機場的計劃,已經基本實現。按照美國軍隊在日本、韓國軍事基地的部署規劃,其空軍部署在日本的40架F-16未來將全部換裝F-35A,兩個中隊***48架F-15C/D,則是由F-22A部分取代(以半年為期輪流部署)。
美國海軍陸戰隊原本部署在陸地的兩個F/A-18E/F中隊(48架),未來將由F-35B更換。如果算上美國空軍部署在韓國,日後同樣將全部被F-35A替換的60架F-16,美國軍隊在日韓陸地固定部署的五代機總數,將達到200架左右。
除此之外,隸屬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唯壹壹艘航母“裏根”號,也開始固定搭載壹個中隊(航母艦載機中隊編制較小,只有10架)的F-35C,未來將升級到兩個中隊。如果再算上美國海軍陸戰隊編制中,部署到“美利堅”號兩棲攻擊艦上的16架(滿編,實際部署數量會按需求調整),以日韓為基地活動的美軍五代機總數接近240架。
F-35B和F-35C已實現過半部署目標,但F-35A由於規劃數量太大,應期產能有限且需要供應其他國際客戶,因此只交付了約40架,算上時不時會來東亞的F-22A,當下美軍在東亞實際可出動五代機數量,應該在120架左右。
日韓裝備F-35的動作也不慢。首先是日本,花費100億美元購入了42架F-35A,之後又追加了第二筆105架訂單,新項目中的63架F-35A和42架F-35B總價值231億美元。
全部147架使得日本成為整個F-35海外項目中,數量最多的采購用戶。相比之下,韓國購入的動作比較保守,第壹批僅采購了40架F-35A(花費70.4億美元),鑒於F-35A性能出眾,隨後斥資30億美元追加了20架F-35A訂單。截至2022年12月,韓國訂購的首批40架F-35A已經全部交付,第二批還在排隊。
比較而言,日本由於在采購F-35時,延續了F-15J項目在日本設立組裝生產線的做法,因此進度比較慢,只交付到首批第34架,其中第五架(這也是日本組裝生產的第壹架,前四架均從美國原裝進口)已經墜海粉碎,實際裝備33架(韓國直接從美國整機購買)。
由於曾經引起轟動的“心神”項目早就破產,因此這也就是日本全部五代機的數量。算上韓國空軍的40架,日韓作為美國盟友,理論上最多可以出動73架五代機支援美軍,與上述美國軍隊自用五代機合計為193架(日後理論最大裝備數量在450架左右)。
分布在兩個國家,由三個指揮系統指揮的190多架五代機,平心而論是壹支非常強悍的空中力量,但放在被稱為“怪物房”的東亞,又面對中國空軍這個發展速度前所未有的對手,其實仍然是處於下風。我國官方媒體早在2016年就報道了國產殲-20開始小批量裝備的消息,隨後其裝備規模壹路壯大,並在2021年7月出現了15架集體現身的盛況。
外界以此推斷,殲-20當時裝備數量應該在150架左右,但這只是推測,並沒有得到官方證實。直到今年夏季,空軍在對外宣傳時,給出了“殲-20遍布東南西北中”的描述,輿論才有更進壹步的認知。
空軍戰鬥機部隊在改制後,壹個作戰旅的理論最大編制是36架戰鬥機,按照“遍布東南西北中”,即五個戰區各有壹個作戰旅的規模推測,總數就能達到180架。
再加上空軍新體制下,還有兩個訓練基地裝備殲-20,提供訓練和戰術測試等支持保障,因此外界猜測當下殲-20服役總數在200架左右,也是比較合理的。這個數字意味著,在初始裝備殲-20戰機6年之後,中國空軍的五代機裝備規模,已經超過了東面美國、日本、韓國駐東亞五代機總和。這是數十年來從未發生過的事情,也是中國空軍在東亞奠定空中霸權的關鍵壹役。
美國空軍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五代機發展理念,最終發展出跨時代的F-22A隱身戰鬥機。這款重型五代機最初規劃了750架的量產規模,原本將成為美國空軍在新世紀的霸權基石。但受到冷戰後對手消失、壓力驟減等因素影響,最終僅裝備了187架,經過幾次事故折損和使用消耗後,現在實際可用數量已不足180架。
最重要的是,美國空軍除了大幅削減F-22A產量、並最終關停其生產線外,還將中型F-35作為核心來發展,這是其數十年來第壹次將性能偏弱的單發中型機當作主力。對於號稱世界第壹的美國空軍而言,這將成為今後數十年都難以彌補的戰略失誤,也是中國空軍在東亞崛起的絕佳時機。
同代戰鬥機裏面輕重不同型號的性能差距非常顯著,尤其是對戰鬥力至關重要的航程、載彈量,更是由於發動機數量導致的內部容積差距,單純外觀就能看出性能差別。美國軍隊作為遠渡重洋而來的域外軍事力量,在東亞駐紮本來就需要面對壹些因素制約,尤其是前沿軍事基地可用數量有限,使得其在日本、韓國機場長期部署的戰鬥機規模嚴重不足。
當F-35取代F-22A成為主力,也是美國軍隊的唯壹選擇時,面對以逸待勞的重型殲-20機群,就出現性能和數量的雙重劣勢。在下壹代戰鬥機問世並量產之前,美國各軍種必須以中型F-35,在東亞上空應對重型殲-20,這對中國空軍而言,意味著獲得了未來約10年的戰略機遇窗口。
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期間的軍事對抗非常激烈,但決定勝負的依然是雙方的軍事力量。之前我軍在陸基反艦彈道導彈的加持下,成功逼迫美國海軍航母不敢在東海方向肆意行動,但這只是壹種防禦手段。以空基遠程戰鬥機為核心,攻勢壓制並搶占東亞上空制空權,為友方作戰單位提供提供空中遮蔽,才是更具進攻性的作戰方式。即使在和平時期,基於殲-20出眾的單機性能,也足以在雙方甚至多方接觸中占據優勢。
特別是在國產空警-500、霹靂-15這兩款尖端武器的加持下,美制F-35實際上很難與之抗衡,進行退讓是必然結果。這壹點在2021年3月美國空軍高級將領的對外匯報中,已經表現得很明顯。F-22A取代F-15C/D開始常駐日本,其實也就是為了應對這種尷尬的局勢。
F-22A即使放在現在,也能憑借重型機身勉強與殲-20抗衡。但數量始終是個難以解決的難題,在首批F-22A開始陸續退役,又必須以本土防衛為首要任務的情況下,東亞方向的F-22A規模,註定無法滿足美國空軍與殲-20全面對抗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殲-20已經建設了多條脈動生產線,並且生產規模還有進壹步升級的潛力,當下約200架的裝備數字不過是開胃小菜,最終超越美日韓三者450架五代機的裝備數量並不多難。而且搭配無人機群提高信息化作戰水平,戰鬥力還有很大提升的雙座殲-20S,預計也將在不久後問世,屆時美國以及其盟友在東亞部署的五代機群,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