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送女兒上大學
1999年出生的葉珈寧,高壹時被北大降200分錄取,到了高二直接保送北大。
他從小學開始接觸編程,高二時葉珈寧參加全國信息學奧賽,進入國家集訓隊。
因為成績優異,他被北大“相中”,從降分錄取到免試保送。
其實葉珈寧的經歷,並不是特例。
因為編程能力出眾,16歲的金策,在全國信奧總決賽第壹名奪冠後被保送清華。
而高三女生郭文景,更是因為優秀的編程水平,在眾多學生中脫穎而出,被哈佛大學提前錄取。
如果有人問,除了語數外,最應該給孩子報什麽班?
毫無疑問,壹定是編程。
因為編程學習,已經是大勢所趨。
3月13日,教育部下發通知,將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推廣編程教育。
而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發布方案,將人工智能、編程等正式劃入新課標,很多小學都新增了AI課程。
綜藝節目《最強大腦》,可以說把全中國最聰明的壹群人,匯集到壹起。
其中有個孩子,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註。
他叫凡正陽,來自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同場比拼的都是985和211高校生,甚至是多位省狀元,這位13歲的小朋友就顯得特別不起眼,特別不厲害。
可是,誰也沒能想到,正是這個00後小朋友,憑借強大的邏輯思維,淘汰各路高手,壹路晉級。
就連在場的清華高才生,都發出感慨:“他才是別人家的孩子。”
13歲的凡正陽,此前還獲得過人工智能大賽的編程壹等獎。
作為小學生,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反應速度、邏輯能力、想象力、科學素養,可以說,與這段學編程的經歷有很深的關系。
因為編程的本質,是解決思考和邏輯問題,特別鍛煉大腦開發和思維能力。
甚至有人毫不客氣地斷言:
未來不會編程的孩子,將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妳覺得過於誇張,聳人聽聞嗎?
去年,演員佟大為參加壹場活動,分享了壹段往事。
前兩年,他曾去美國參加蘋果發布會。
蘋果公司CEO庫克告訴佟大為,在他們公司的APP開發者裏,年齡最小的只有9歲。
在美國,1200萬孩子正在學習電腦編程。
這讓佟大為深切地感受到,這門被忽略的學科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佟大為有兩個女兒,他說不但想讓女兒學編程,自己也想嘗試壹下。
早在《中國詩詞大會》第壹季上,董卿就露出了擔憂的表情:
現在什麽事情都開始更叠了。我在想,是不是哪壹天我們都不被需要了,可以機器人上課了,可以機器人做主持了。董卿的擔憂不無道理,10年後,我們的孩子拿什麽和機器人比拼呢?
拼爹拼媽還是拼高考成績?都不是,而是拼邏輯能力,拼科學素養,拼創新能力。
壹些地區和家長已經開始意識到,在未來,編程技能可能會更為重要。
2014年,英國強制5-12歲孩子接受編程教育;2015年,美國投了40億美元,總統奧巴馬出面大力推廣;鄰國日本也計劃2020年以後,編程將成為中小學的必修課……孩子是未來,少年強則國強。
浙江、南京、山東等地,已陸續把編程列到學生日常課程和招生上。
編程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不管是考試科目的調整,還是鼓勵培養孩子綜合能力……這些無壹不顯示,學習編程已越來越重要。
00後和10後從小就接觸互聯網,接觸電子設備。與其讓孩子沈迷手機,不如讓他早壹點擁抱新科技。
7-12歲是孩子邏輯思維能力養成的好時機。讓小朋友抽點時間學習編程,孩子能收獲的或許不是高分,但壹定有:
§ 創造性的想象力;
§ 分析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 影響壹生的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