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新指標來了,包括血糖標準和飲食原則!妳的指標合格嗎?
孫強(化名),54歲,糖尿病4年,壹開始主要吃降糖藥,效果不理想,便改成打胰島素,之後血糖保持穩定,壹般空腹血糖在7左右,餐後血糖有時高到10、11,打完針能降下去。
壹個月前,孫強明明血糖還算正常,也沒有不適癥狀,可突然就腦梗住院了,幸虧搶救及時,救回壹條命。這件事兒讓他特別郁悶。
主治醫師解釋,很多糖友從表面上看沒事,但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的 最高差值達到4 ,波動較大,容易導致血管內皮受損,進而誘發壹系列心腦血管疾病。
醫生提醒,糖尿病患者壹定要嚴格控制好血糖, 不能覺得差不多、沒不適表現就行。
糖尿病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多種並發癥都會找上門,心、腦、腎、眼、下肢等全身組織器官都會受到牽連,從而導致足壞疽、尿毒癥、冠心病、腦卒中、失明等嚴重後果。想要防止糖尿病並發癥, 最關鍵是要控制好血糖 。
對於 糖尿病前期患者 ,空腹血糖應控制在6.1mmol/L以下,避免發展成糖尿病。
根據最新發布的《中國1型糖尿病診治指南》、《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壹般成年1型和2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標準建議如下: 空腹血糖 4.4-7.0mmol/L; 餐後血糖 10mmol/L。
而對於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具有伴發病多、低血糖風險高等特點,所以在控制血糖時要全面評估治療獲益與風險的平衡,治療策略應 以改善生活質量為主 ,根據具體情況定制治療方案,具體標準如下:
相比以前, 最新版的指南給出更為具體詳細的降糖標準 ,同時老年人 在控制血糖時要謹記3條原則 :①不因血糖過高而出現明顯的糖尿病表現;②不因血糖過高而提升感染的幾率;③不因血糖過高而出現高血糖危象。高血糖危象包括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滲性綜合征。
糖尿病並發癥在出現前並非無跡可尋,只是有些先兆容易被患者忽視,因此糖友平時要多加留意,壹旦出現可疑癥狀,及時就醫,避免危害全身多個器官組織。
1、手腳發麻
這是糖尿病比較多見的並發癥狀,糖尿病可導致 周圍神經病變 ,這些神經主要負責身體的各項運動與感覺,還支配內臟器官的正常運行,壹旦受損,就可能出現手腳發麻的情況,常有以下特征:對稱型、由下往上發展、從遠端開始,除了發麻,還有 蟻行感 。
2、汗出異常
部分糖友會出現出汗量過多或過少、上半身出汗但下半身不出汗、皮膚幹燥不出汗等異常現象,睡眠時亦可發生,這主要是糖尿病導致 自主神經功能受損紊亂 ,汗腺分泌異常。
3、腰酸背疼
糖友總是感覺腰酸背疼,且有明顯的駝背情況,多半是骨質疏松了。血糖較高時,腎臟在排出過多葡萄糖的同時, 血液中的鈣也會大量流失 ,再加上胰島素缺乏,膠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質減少減少,就容易引起骨質疏松,出現腰酸背疼的情況。
4、容易口渴
血糖壹直處於較高狀態,可刺激血管內皮神經感受器,從而發出口渴的信號,因此血糖升高時糖友喝水量也會增多。
5、醒後口臭
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穩定,容易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繼發感染,出現牙周感染、牙齒松動、口臭等表現,尤其是睡了壹夜醒來,口臭更嚴重。
如果出現上述表現,說明血糖可能不穩了了,要及時咨詢醫生,想辦法控制住。
“控制糖尿病,壹半在於吃”,想要有效控糖,合理飲食很重要,尤其是安排好壹日三餐。
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對於單純進行飲食調理的糖友, 最好將全日主食分開攝入 ,分到三餐或多餐,定時定量,不僅能減少胰腺負擔,避免血糖過高,還能減少低血糖的出現。
三餐的時間也要有規律,壹般 早上7:00 8:00進食 最佳,種類要豐富; 午餐11:00-13:00進食 最佳,這時人體所剩能量較低,可進食高能量、高營養食物; 晚餐17:00 19:00進食 最佳,種類豐富,支持八分飽。
再簡單介紹壹下 飲食搭配 。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原則是合理搭配,保證全面充足的營養,食物種類盡量多樣化,以谷類為主,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薯類,多吃奶類、豆類及其制品,適量吃魚、禽、蛋、瘦肉, 同時少吃肥肉、葷油、油炸、油煎食物 。
如果能堅持做到這些,再配合運動、按時按量服藥或打胰島素,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住血糖,避免並發癥。
結語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