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鐘詳細資料大全
水鐘在中國又叫做“刻漏”,“漏壺”。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壹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壹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中國的水鐘,最先是泄水型,後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壹。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裝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壺逐漸流行,甚至到處使用。
基本介紹 中文名 :水鐘 外文名 :Water clock 又叫 :刻漏 起源 :埃及 最早發明時間 :約公元前1500年 用途 :計時 時間度量,水鐘歷史,最早出現,歷史文化,歷史,傳入中國,機械鐘出現,歷史遺留,風之塔,俯視圖,儀象臺,制造做法, 時間度量 精度不壹的各類鐘表至少已在人世間存在了4000年。埃及人是最早進行此類嘗試的民族,他們制作過星鐘圖,用它來查看哪顆星星已經升起,然後計算夜間的時刻。後來,他們造出了為白天計時的影鐘,隨著日出合日落,壹條橫桿的影子逐漸越過壹串記號。法老塞提壹世於公元前1300年前後統治埃及,在他的陵墓中就曾發現壹套制造影鐘的器械。日晷就是以這種簡單的影鐘為原形制作的。羅馬人對今天我們所熟知的那種日晷加以改進,甚至制造過攜帶型旅行用鐘。 水鐘歷史 最早出現 據埃及朝官阿門內姆哈特的墓誌銘記載,此人曾於公元前1500年前後發明了水鐘,壹種“漏壺”。容器內的水面隨著水的流出而下降,據此測出過去了多少時間。這類時鐘對祭司特別有用,因為夜裏他們需要了解時間,不致錯過在神廟內舉行宗教儀式和獻技活動的既定時刻。 歷史文化 古代作者對這些水鐘的影響作過充分的論證,講述了它們在不同背景下使用的情況。柏拉圖曾在公元前約330年撰文,把律師們說成是“受漏壺驅動……從無閑暇”的人。水鐘甚至開始影響到文學。“悲劇的長度,”亞裏士多德抱怨說,“不該由漏壺……而應由與情節相適宜的東西來決定。”查看時鐘顯然已經受到嚴格的控制。 水鐘在希臘和羅馬宮廷發揮了更為寶貴的作用,在那裏,水鐘被用來確保發言者講話不逾時;如果議程臨時中斷,譬如中途研究壹下檔案,等等,就要用蠟將出水管堵住,直到發言重新開始。在羅馬舉行運動會時,水鐘被用來為賽跑計時。 後來,伊斯蘭世界制造了華麗的水鐘。哈裏發哈倫·賴世德曾派使臣由巴格達啟程,將壹臺特別精致的水鐘送往神聖羅馬帝國開國皇帝查理大帝(公元742-814年)的宮廷。11世紀,阿拉伯的工程師在西班牙的托萊多建造了壹對大水鐘,鐘上有兩個容器,月滿時,水慢慢註滿,月缺時,水慢慢排幹。這些水鐘結構精巧,歷時百年而無須校正。 歷史 大約在1000多年以前,希臘人制造了較為精巧的水鐘。它的結構是這樣的:貯水壺上部壹側有個小孔,多余的水可以從這個小孔溢出,這樣就能保持固定的水平面,保持恒定的壓力。水從貯水壺下部的小孔流出,註入受水壺。受水壺內有壹浮舟。浮舟上裝有“護鐘神”——箭竿。受水壺中的水達到某壹高度時,通過虹吸管使水註入旋轉的平衡輪(它由於自身的重量而轉動),驅使壹列齒輪轉動,從而按照晝夜的長短把計時用的鼓狀圓筒帶到新位置。隨受水壺水面高度的變化,“護鐘神”就在圓筒刻線上指出時辰。這些刻線是不等長的,有些還是斜的,以便指示出冬季裏壹天的時辰。 傳入中國 水鐘是整個古代世界報時的標準方式,它於公元前6世紀傳入中國。水鐘曾在雅典等城市成為壹道常見的景觀,如今在這些城市中已發現公元前35年左右建造的“城鐘”的遺跡。這種鐘的運行由壹塊浮標控制,當水從底部的壹個小出口慢慢流出時,浮標也壹點點地下沈。浮標大概與壹根圓桿相連線。圓桿在下沈時使指示柄隨之移動。通向水井的臺階的磨損程度表明,每天都要給蓄水池倒滿水。 機械鐘出現 西歐人壹直宣稱,時鐘制造業的第二次飛躍——機械鐘的發明是由他們完成的。有壹資料提到,1321年,在法蘭西魯昂附近的壹座修道院內,大鐘上的壹臺機械曾奏出聖詩的曲調,而這臺機械很可能是壹只時鐘。大約在同壹時期,偉大的義大利詩人但丁在他的長詩《神曲》中明白無誤地描述過壹只引人註目的時鐘,而在1335年的大事年表中,也有壹段文字首次提到米蘭聖戈特哈德教堂的壹只時鐘。 然而,在這些早期歐洲時鐘問世數百年之前,聰明絕頂的中國古人就已經發明了機械鐘。發明機械鐘是為了滿足精確記錄諸多皇位繼承人出生時刻的需要,這樣,禦用占星家們就能夠確定天象對他們的影響,從中挑選最佳者繼承皇位。中國人在幾個世紀內開發了更為精確的水鐘,其中包括壹種不用水而使用水銀的停表,但這些水鐘仍然不能滿足占星家們的特殊需要。 歷史遺留 現存最古老的水鐘是阿孟霍特普三世(公元前14世紀)統治時期的產物——1905年在凱爾奈克的阿蒙神廟發現了它的殘片。 風之塔 希臘世界也擁有較為精致的水鐘,雅典的“風之塔”是天文學家安德羅尼卡於公元前1世紀初所建,頂部有多座日身,內部有壹只復雜的水鐘,時間在刻度盤上顯示,圍繞刻度盤轉動的圓盤可顯示恒星運行和壹年中太陽在各星座中間運行的軌跡。 俯視圖 在公元72年,佛教僧侶和數學家壹行制作了壹個有發條裝置、稱作“水運渾天俯視圖”的天文儀器。從這個名稱可以想見,水為之提供了動力——但機械原理對其運行起著調整的作用。遺憾的是,沒過幾年,這臺用鋼鐵制造的機械便開始銹蝕;另外,那臺時鐘也由於天氣寒冷引起內部結冰而出現種種問題。976年,張思訓用水銀替代水,建造了壹臺時鐘,但有關的詳細資訊卻絕少傳世。 儀象臺 我國古代對水鐘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最著名的例子是北宋初年(大約公元1086年)蘇頌設計制造的“水運儀象臺”。天文學家蘇頌按照宋朝英宗皇帝的詔令進行設計並於公元1090年建成的“水運儀象臺”堪稱中古時代中國時鐘的登峰造極之作。 他的裝置是壹座天文鐘樓,高逾30英尺。頂部有壹架體積龐大的球形天文儀器,即渾儀。渾儀為銅制,靠水力驅動,用於觀測星相。鐘樓內放置天球儀,即渾象,其運轉與上面的渾儀同步,故可隨時對兩者進行比較。鐘樓前面是壹座木閣,分5層各開壹門,無論白天黑夜,每隔壹段時間,便有木人出現。木人擊鼓、搖鈴、打鐘、敲打樂器、出示時辰牌。所有木人都由巨大的報時裝置操縱。這架裝置則由巨大的樞輪提供動力,樞輪上有木輻挾持水鬥,水從漏壺中滴入水鬥,使整個儀器每個時辰前進壹個水鬥。 蘇頌的大時鐘從1090年起壹直運轉到1126年;隨後被金朝拆開,運至北京,在那裏又運轉了幾年。蘇頌的“水運儀象臺”是中古時代中國時鐘制造的登峰造極之作;遺憾的是,在後來的100年裏,由於戰爭的原因,這些技術沒有能夠最終保留下來。 水運儀象臺高三丈五尺六寸五分(約12米),寬二丈壹尺,是壹座上狹下廣的三層木結構建築。全臺由水鬥、木輪、鉤狀鐵撥等組成傳動系統。它的計時部分原名“晝夜機輪”,是壹具精巧的水鐘。在這裏,蘇頌使用了相當於現代鐘表中的擒縱器的壹系卡子和樞輪杠桿裝置,通過大小齒輪的嚙合控制水鬥轉動和樞輪運輪運轉速度。整個計時部分***有五層木閣:第壹層是晝夜鐘鼓輪。輪上有三個不等高的小木柱(起凸輪作用),可按時撥動三個木人的撥子,拉動木人手臂,壹刻打鼓,時初搖鈴,時正敲鐘。第二層是晝夜時初正輪,輪邊有24個司辰木人,表示12個時辰的時初、時正,相當於24小時。該輪上的24個木人隨著輪子轉動按時在木閣門前出現。第三層是報刻司辰輪,輪邊有96個司辰本人,每刻出現壹人。第四層是夜漏金鉦輪,可以拉動木人按更序法鉦,報告更數,並且可以按季節調整,以適應晝長夜短的變化。第五層是夜漏司辰輪,輪邊設38個司辰木人,木人位置可按季節變動,從日落到日出按更序排列。 蘇頌主持制造的這架水運儀象臺,不僅繼承了我國漢、唐以來的天文學和機械學上的成就,同時還有創新。晝夜機輪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它所用的擒縱裝置也被公認為世界上機械鐘的祖先。 制造做法 找壹支香,先用尺子量出它的長度。點燃五分鐘以後,再量壹下它的長度;過五分鐘以後,又量壹次。量了幾次以後,妳會發現:在沒有風的情況下,香的燃燒速度基本上沒有什麽變化。根據實驗所得到的燃燒速度,比如,每五分鐘燃燒掉1厘米,就可以在同樣的香上每隔1厘米刻上壹個刻度。這樣,就成了壹把測量時間的“尺子”了。只要看看香燒掉的長度,就可以知道已經過去了多少時間。 古代水鐘 利用水流,也可以計算時間。 找壹個空酒瓶子,灌滿水以後,倒立過來,讓水流出去。反復做幾次,水流完的時間總是壹定的;第壹次用幾秒鐘,第二次還是幾秒鐘。 流動的水和燃燒的香為什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尺子”呢?因為水的流動和香的燃燒都是壹種運動,時間和運動有密切的關系,只有通過運動才能表現出流逝的時間。因此,量度時間離不開運動。 在沒有鐘表以前,古人就是用水和火來計時的,根據古書記載,我國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壹種滴水計時的“刻漏”,又叫水鐘。 古代有壹種刻漏,主要由幾個銅水壺組成,又叫“漏壺”。除了最底下的那個,每個壺的底部都有壹個小眼。水從最高的壺裏,經過下面的各個壺滴到最低的壺裏,滴得又細又均勻。最低的壺裏有壹個銅人,手裏捧著壹支能夠浮動的木箭,壺裏水多了,木箭浮起來,根據它上面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時間。 燃燒計時也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古代有壹種“火鬧鐘”:把香放在壹個船形的槽裏,在香的某壹點,用細線系上兩個銅鈴,橫掛在放香的小“龍船”上。香從壹頭點起,燒到拴細線的地方把線燒斷,兩個銅鈴就落在下面的金屬盤裏,人們聽到響聲,就知道預定的時刻到了。 太陽的東升西落告訴我們地球在不停地轉動。這也是壹種比較穩定的運動。自古以來人們還利用這種運動來計量時間。人們制成了日晷〔guǐ〕,這是壹種“太陽鐘”,它是利用日影的運動來指示時間的。不過,在陰天和夜晚,"太陽鐘"就不起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