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什麽是鄰避運動

什麽是鄰避運動

鄰避運動即鄰避效應,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等鄰避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激發人們的嫌惡情結,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即采取強烈和堅決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甚至抗爭行為。

進入工業文明時代的中國,“以鄰為壑”的典故演繹出另壹個版本:由於當地群眾不甘承受“以我為壑”的汙染成本,衍生出對政府引進項目的集體抵制。

政府部門規劃經濟項目或公***設施,產生效益為全體社會所***享,但負外部效果卻由附近居民來承擔,於是受到選址周邊居民的反對。

這種“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鄰避效應”,在國際社會已是普遍現象;對“鄰避效應”的認識和引導,也是世界各國的***同挑戰。

擴展資料

“鄰避運動”的起源

“鄰避運動”最早起源於西方國家。“Not in my backyard”(不要建在我家後院)這個詞由英國上世紀80年代的環境事務大臣尼古拉斯?雷德利創造,後來逐漸流行開來。

“鄰避運動”意指居民為了保護自身生活環境免受具有負面效應的公***或工業設施幹擾,而發起的社會反抗行為。從這個詞的起源上看,“鄰避運動”跟環境保護密切相關,只是“鄰避運動”強調的是保護地方民眾的小環境而不是人類或整個社會的大環境。

上世紀,臺灣“鄰避運動”中的經典名言“雞屎拉在我家後院,雞蛋卻下在別人家裏”,即反映出這種環境保護的地方主義色彩。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鄰避運動”有相當正面的意義。相對說來,普通民眾在大資本和政府面前處於弱勢。壹些企業巨頭把影響當地環境的化工廠、發電廠修建在某個地方,但獲利主要是企業而非當地民眾,確實是“雞屎拉在了當地民眾的後院,而雞蛋卻下在了資本的口袋中”。

這種成本付出與利益收獲的不對稱,顯然有悖於社會的公平正義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鄰避運動”的興起是民眾對自身合法利益和公平正義的追求。

從經濟層面看,“鄰避運動”的興起在經濟訴求上也有其合理性。無論是公***還是工業設施,都有壹個投入的成本和代價。

這種成本不僅包括各種要素的投入,還可能對當地的居民、環境產生影響。在當地的居民來看,他們為這個項目承擔的代價,諸如噪聲汙染、空氣質量、安全風險等,理應獲得相應補償。從這個意義上說,“鄰避運動”具有相當的合理性。

在當今世界,幾乎每個國家都會出現“鄰避運動”,但“鄰避運動”的形式和結果卻又有很大不同。

“鄰避運動”能否成為壹種理性而有益於社會進步的運動,跟社會的法治觀念和公***意識有很大關系。相比較而言,在西方發達國家,“鄰避運動”通常都能保持理性的形式。而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社會急劇轉型的國家,“鄰避運動”很容易超出理性訴求的邊界。

2006年,美國紐約曼哈頓市區第五大道和百老匯大街之間的31街要修建壹個變電站。這是壹個人口極為稠密的地區,離帝國大廈只有200米左右,而在咫尺之內就有居民公寓和商家。修建變電站的消息傳出後,周圍的壹些居民和商家擔心變電站可能產生輻射,因此發起抗議。

當時筆者的公司也參加了這壹抗議。但總體說來,這些抗議活動都嚴格遵循法律和公***秩序。結果,周邊居民和商家的抗議並未撼動政府和企業的決定,抗議最終無疾而終。無論政府最後的決定是否合理,但這場“鄰避運動”的克制,尤其是在抗議失敗後的理性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正處於城市化和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鄰避運動”的大量出現不可避免,但“鄰避運動”采取何種形式卻是至關重要的。只有理性並遵守法律的“鄰避運動”,才有可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力量。如果“鄰避運動”失控為群體性事件或突破法律底線的行為,將是社會的災難而非福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鄰避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