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譜(趙普宋朝宰相)人物介紹
北宋開國功臣趙普三次拜相分別是何時?他的結局如何呢?
北宋趙普三次擔任宰相,分別在乾德二年、開寶九年、雍熙三年。最終趙普以自己年老生病為原由辭去官職,告老還鄉。回到家鄉之後,他享受宰相的待遇,過得怡然自得非常舒心。
趙普第壹次擔任宰相是在乾德二年,因為是第壹次受到重用,趙普十分的拼命,想要為百姓做壹些實事證明自己的能力,可是有壹次宋太祖親自去看望生病的照片,卻在他的家中發現大大小小的黃金,這件事情讓趙匡胤很生氣,隨後趙匡胤發現趙普違反禁令,私自搬運木材,更有壹些大臣利用趙普的名義開始經商,這讓趙匡胤更加生氣。後來宋太祖設立副相,權利並不只是給予趙普壹人,後來各種大臣謀私宮中其表的問題讓趙普逐漸失去了宋太祖的寵幸,最終被貶。
趙普第二次擔任丞相是在開寶九年,當時的宋太祖已經駕崩,擔任皇帝的是宋太宗,當時的趙普順利的找到了能夠證明宋太宗沒有謀權篡位的證據,因此受到了宋太宗的重用,宋太祖對於趙普的行為十分感動,便再次立趙普為丞相,趙普重新回到丞相之位後,昔日相處的大臣們也不得不因為工作原因對趙普笑臉相待。但是宋太宗上位六年之後,趙普再次受到冷落,原本就不喜歡趙普的大臣們,看見趙普受到冷落便在宋太宗的面前多次數落趙普的不是,被宋太宗利用完之後,趙普識趣的退出丞相之位。
趙普第三次擔任丞相是在雍熙四年,趙普認為自己依然是壹個很有能力的人才,便再次入朝廷想要為百姓做壹些實事,但趙普這麽多次入朝廷當丞相,除了勸誡伐遼之外,在政治上趙普依舊沒有多大的成就,後來趙普以自己年紀衰老為由,辭去官職,享受著丞相的待遇。
趙普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縣(今天津市薊縣)人,後遷居洛陽,北宋宰相。
後周時為趙匡胤幕僚,掌書記,曾參加策劃陳橋兵變。964年任宰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太宗時又兩次為相。992年因病辭退,封魏國公,死後謚忠獻。雖其讀書少,但喜《論語》,因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趙普是誰?
趙普是北宋開國元勛、宰相、謀士
趙普(922——992年),字則平,北宋初期的傑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他出生於幽州薊縣(今北京),後先後遷居常山(今河北正定)、洛陽(今河南洛陽),曾任太子少保、太師、宰相等官職。他並不是常出現在前臺,而只是輔助君主在幕後出謀劃策。然而,他所參與制訂的重要方針,政策,卻壹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治狀況,關系到國運民命的大問題。他雖足智多謀卻不好讀書,後來在趙匡胤的勸告下開始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趙普壹生有怎樣的經歷?
趙普(公元922~992年),幽州薊縣(今北京西南)人。他是北宋開國元勛,宋太祖和宋太宗兩朝的宰相。
趙普自幼性格深沈厚重,寡言少語,但工於心計。雖然讀書不多,然而經意於吏事,有濟世之才。他輔助君主在幕後出謀劃策,參與制訂的重要方針、政策壹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治。
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去世,由少婦符皇後佐年僅7歲的幼主柴宗訓即位,新主年幼,不諳人事,皇後新冊,不習國政,又無家臣鼎力相助,朝廷軍政大權,旁落外臣手中。
當時趙匡胤執掌護衛皇帝之禁軍,擔任殿前都檢點要職。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春,傳契丹與北漢合兵南下寇犯,軍情緊急,宰相範質倉促之間難辨軍情真偽,便詔命趙匡胤率軍北上迎敵。而兵行開封東北四十裏之要道陳橋驛時,將士托故不行,將趙匡胤灌醉,然後以杏黃龍袍加身。按當時的法律,披龍袍即謀叛,趙匡胤在所謂“為六軍所迫”之下,儼然以為順軍心而從眾命,假惺惺地從後周幼主恭帝手裏接過“禪位書”(自願讓位的詔書)而正式當了皇帝,建立了宋朝。
縱觀陳橋兵變的全過程,計劃周密,行動迅速,兩天之內,便滅周建宋,此舉如無趙普謀劃決斷,是不可能如此順利的。趙匡胤雖有窺周室之心,奪位改元之機,如無此知心者鼎力相助,他絕不可能下定陳橋舉事之決心。趙匡胤部下諸將,雖然願意擁趙匡胤為帝,但這些人武勇有余,政治謀略不足。唯有趙普,當時擔任趙匡胤掌書記的重要參謀,雖官職不高,但明察善斷,處事周密,他做了趙匡胤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他在陳橋兵變中起了智囊軍師的特殊作用。
宋太祖趙匡胤代周以後面臨的國內形勢,依然是五代十國以來的武臣弄權局面。後周時的各鎮節度使並未甘心順從北宋政權。原後周舊臣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壹向野心勃勃,早有謀反之心,他不甘拱手稱臣,拒絕接受宋太祖加封的高官,於建隆元年(公元960年)4月,勾結北漢劉鈞起兵反宋。
趙普認為,新朝初立,便有叛將舉兵,此次出兵平叛,乃開國後的首次重大軍事行動,只有迅速取勝,才能穩定國內政局。於是,他建議宋太祖親征,自己也隨駕前往。宋軍軍心振奮,作戰勇猛,不久便攻陷澤州,李筠自焚而死,宋軍班師還朝。
當時原後周淮南節度使李重進,也有謀反之心。他想與李筠聯合,南北夾擊宋軍。宋太祖為防止二李合兵難以對付,便對李重進采取賜鐵券(免死牌)以穩其心。李重進果然中計,宋太祖集中兵力,壹舉消滅了李筠。後來,李重進起兵反宋,宋太祖決定派石守信、王審琦等部,分兵征討。
趙普認為,李筠才滅,李重進又起兵,足見原後周各鎮節度使居心難測,現在又以後周故將攻後周之貴戚恐難速成,倘如四方效尤,聯合起來進攻中原,其後果不堪設想。因此,趙普力諫宋太祖再次禦駕親征,並提了壹個建議:李重進憑借長江、淮河之險,繕修孤壘,但他外絕救援,內乏資源,應當盡快除之。宋太祖認為趙普說得有道理,於是親征揚州,壹舉攻克,李重進兵敗身亡。
趙普勸宋太祖親征二李,掃除了內患,鞏固了北宋政權。
趙匡胤當上了皇帝,但他對如何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憂心忡忡,特別是“二李”起兵謀反之後,唯恐再有如“二李”效法“陳橋兵變”之舉,於是,便召趙普問道:“我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妳有什麽可行的妙策沒有?”趙普當即提出了“削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的對策。
趙匡胤認為趙普所言極是,不失為良策,遂於建隆二年(公元960年)三月,首先罷免了慕容延釗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調離京師,到外地任節度使。並且,從此以後,此職不再授人。
趙普認為,宋太祖此舉固然必要,但沒有徹底解決問題,因為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雖是擁護太祖為帝的舊屬,建宋有功的大臣,但他們身居要職,擁兵自重,久後難免不生反叛之心。所以,趙普又以歷史上武臣謀反的教訓提醒宋太祖對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也不可不防,並建議應當盡快解決擁兵自重的將領問題。
宋太祖認為趙普的建議不無道理,但苦於無故削奪功臣兵權,恐眾將不服。於是,趙普又為太祖獻策,提出了壹個既能削奪石守信等人的兵權,又便於啟齒的借口。趙普說:“臣也不憂此輩叛亂,然而,細觀數人,皆非統禦之才,恐不能制服部屬,萬壹軍伍作孽,彼等亦不由自主。”
太祖趙匡胤認為,這倒是個令眾人無可非議的理由。於是,壹天晚朝之後,趙匡胤召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飲酒敘舊情,酒過三巡,略帶醉意之後,太祖對眾將領吐露做皇帝的苦處,夜不能安,防範變亂,不及做臣下的高枕無憂,當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時,太祖說:“假如妳們的部下為求富貴而起事怎麽辦呢?壹旦強迫妳黃袍加身,盡管妳不願意這樣做,難道還能由妳自己作主嗎?”太祖又說:“人生在世所重者不過多積金錢,多置田宅,為子孫後代建立永久之基業,然後多置歌妓美女,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這個皇帝與妳們結為親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難道不是更好嗎?”
眾將聽罷,方知太祖的用心。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便都上表請求辭職,交出兵權,到外地當節度使去了。
就這樣,宋太祖趙匡胤根據趙普的計策,順利地收回了兵權,了卻了心中的壹件大事。因趙普獻策有功,晉趙普為樞密使、檢校太保。
為了協助宋太祖徹底解決武臣專權弊端,改變從中央到地方因權力過於集中而各自為政的局面,趙普又提出尚文黜武、分權互制的主張。
趙普提出的這套方針,在宋朝初年起到了加強中央君主集權制,及其軍、政、財、文權力分立,防止方鎮跋扈與地方各省為政的重要作用。改變了五代十國時期武臣專權,政變頻繁的局面,宋朝成為壹個高度集中統壹的國家。但這套方針只是從防兵之變,防方鎮之跋扈,防官員之損害君權為出發點,而主要不是去提高國力、軍力,故使宋徒有軍隊壹百二十萬,官員二萬余名,庫存之錢財成堆,但壹直對外屈服於遼、夏、金民族政權,對內不能消除官亂與民變,而處於深重的統治危機之中。
宋太祖在趙普的協助下,基本完成政治體制之後,於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罷免了後周的壹些舊臣。因趙普政治謀略超人,再加上獻策有功,被遷升為門下侍郎、宰相、集賢殿大學士。從此,趙普獨居相位,掌管北宋朝政。趙普居相位之後,更加盡心盡力。宋太祖視之如左右手,事無大小,都要征求趙普的意見,然後再決斷。有壹天,太祖問趙普,用何計謀才能攻下太原,消滅北漢,趙普回答說:“太原抵擋著西、北兩方面的敵人,如果先攻下太原,就得由我們獨擋西、北二面之敵,不如暫且留下太原不打,等到消滅了其他各國以後再說,到那時,太原如同彈丸黑子之地,還能逃脫滅亡的命運嗎?”這就是趙普的“先南後北”的襄贊決策。宋太祖聽後,笑著說:“我的意思正是如此,剛才不過是試妳而已。”
趙普初登宰相之位後,雖為朝廷竭心盡力,深受太祖恩寵,但因有斂財受賄,私運木材擴展府第,又有官員冒充趙普名義經商等問題,趙普子承宗竟然違反宰輔大臣間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樞密使李崇矩之女為妻,這有架空皇權的危險。太祖聽說後,對趙普極為不滿,其後,翰林院學士盧多遜又趁機揭發趙普的短處,太祖大怒,於開寶六年(公元973年)罷去趙普宰相之職,貶為河陽三城節度使。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太祖駕崩,其弟趙光(匡)義即位,即宋太宗,改元太平興國,任參知政事盧多遜為宰相。
公元976年,趙普自河陽調回京師,任太子太保,曾多次遭到宰相盧多遜的讒言詆毀,不被朝廷重用。然而趙普很會利用皇室內部權力之爭的矛盾,來為自己進身創造有利條件,以求東山再起。
早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趙匡胤和太宗趙光義的母親昭憲杜太後臨終前,召趙普入內承受遺命。太後對以後幾代君主是這樣安排的:
太祖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弟光義,光義再傳位於弟廷美,廷美傳位於侄德昭(太祖子)。
趙普作為壹個諳於政權變故的大政治家,深知杜太後關於以後幾代君主的安排完全是從趙宋王朝的安危著想,防止後周幼主即位,異姓興王那樣的事件發生,認為太後的這個安排,很有道理。但是,杜太後的這個遺旨,直接關系到皇室諸人的權力和命運。而自己又是太後遺命的唯壹直接見證人,如果處理得好,會對自己有利;反之,輕則丟官,重則喪命,因此,他對太後的遺旨,采取根據形勢靈活處理的態度。
早在輔佐太祖時期,趙普見太祖趙匡胤忠孝,不能違背母訓,將來趙光義即位確定無疑,於是便有意與光義交厚。
現在太宗趙光義有欲違母之意。打算自己百年之後,君位傳子不傳弟,但有母後遺旨成命在先,弟廷美對皇位也極為關註。所以,要實現皇位傳子之目的,必須費壹番周折,需要有壹個足智多謀的人鼎力相助。
趙普知道太宗此時心中所想,認為自己再度登上相位之機已到,便向太宗進言,說當年太後遺旨,為他親手所寫,並備述太後遺旨原文。當太宗問及廷美事時,趙普當即表示:“臣願備位樞機,以察奸變。”又借機述說自己多年受宰相盧多遜壓制之苦,太宗見趙普情詞懇切,又系前朝老臣,與己交厚,可以協助自己皇位傳子的政治目的,便於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復授趙普司徒兼侍中,封為梁國公,重登首輔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