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我不註意,拉我坐他腿上,抱緊我不讓我起來。我壹要起來他抱的更緊
打坐改變了原來的生活習慣,初練時會感覺疲憊,堅持循序漸進,慢慢就好了。打坐建議妳采用七支坐法,主要有七個要點:第壹個要點是盤腳。從梵文翻譯過來叫做“跏趺”,趺是腳背、後跟,把妳的背後跟疊起來,叫跏趺,中國話叫“盤腳”。盤腳分三種姿勢,雙盤是正跏趺,正坐,有人會問,右腳在外面還是左腳在外面呢?這就要先量自己的腿,壹般人的兩條腿都不壹樣長短,或者差壹分,或者差半寸、壹寸,在雙跏趺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長的那只腳在外面就舒服。有的人不懂,這條腿長,卻拼命搬另外壹只腿,那是不對的。另外身體柔軟功夫到家的人,兩只腳掌都可以向上反過來,就向畫的佛像壹樣。西洋人學雙跏趺很容易,因為他們的腿長,就算腳掌沒有翻過來,也容易做到雙跏趺。另外學跏趺坐壹定要加坐墊,雙跏趺更要加高壹點,尤其是腿部練習得不夠熟悉的人。為什麽要墊坐墊呢?尾椎骨也就是最後壹塊坐骨下面,兩邊是凹進去的,空的,如果不加坐墊,平著坐著,身體整個力量就會支撐到後面去了,否則就會前傾後仰,或者左倒右斜,這樣的姿勢身體不平衡,為了身體平衡,尾閭中正,督脈氣通,不管雙盤怎麽純熟,最好還是加壹點坐墊,貼近身體正規地擺著,就會下意識去支持身體,姿勢也比較自然,就中了。另外單跏趺右腳在下,左腳在上,叫做“如意坐”;左腳在下,右腳在上,叫做“金剛坐”,名稱為什麽有這樣的不同呢?這兩條腿壹交換,氣脈就變了,左邊屬陽,右邊屬陰,右邊在下,左邊在上,負陰而抱陽;左邊在下右邊在上,負陽而抱陰,作用自然有所不同,這是根據易經的解釋。實際上左右兩邊的神經是交叉的,金剛坐和如意坐身體的氣脈會有不同的作用,單盤最好的標準是足底心抵到膝彎,妳做不到,下面壹只腳的後跟蓋不要踮起來。如果如意坐的話,右面膝蓋頭放這裏,左面的膝蓋頭剛好踮在後跟上面,身體就不正了,後跟剛好壓住腿彎,也就是下面壹只的腿彎,上面壹只也正好在腿彎,身體就比較正。萬壹初學的人,雙盤盤不起來,不妨將腿拉開,左右的幅度放寬,腿就盤起來了。如果再不行,就夾馬而坐,不過後跟千萬不要貼到大腿裏頭,否則身體姿勢不正,後跟足心抵到大腿內緣,這樣就平正了。單盤盤不起來,或者盤腿盤得酥麻,而還想的人,也可以采取其他姿勢,像獅子坐、六竈坐、仙人坐、菩薩坐和跨鶴坐等等輔助姿勢,跨鶴坐又分跪坐和交腿而坐兩種姿勢,完全看自己的需要和舒適而定。的時候盤兩條腿有什麽重要呢?非常非常重要!人和動物不同,人的頂天立地就靠這兩條腿支柱,所以這兩條腿是氣脈、氣血和神經總匯聚的地方,尤其是臀部,關系很大,拿血脈來講,是血庫的支柱。“精從足底生”,人的生命力由生到死,從兩條腿就可以看出來。胎兒在母體裏,腿是交叉盤著的,胎兒就是靠兩條腿盤曲,才成長得快,因而生下來,還在玩兩條腿,躺在床上凈蹬腳,越長大了腿就慢慢少動了。我們看小孩子,手還不大拿得動東西,可是壹天到晚跑,到了十幾歲,到處玩、運動,青年人也喜歡東跑西跑。中年人就不不行了,坐的時候,腿要翹起來才舒服。再老壹點,翹起來還不夠,壹定要蹺起來才舒服,這時候兩條腿差不多已經死亡了,可見人的壹生,兩條腿是重要,如此也可看到盤腿護腿下行神經的重要。第二個要點在背脊。人老了背就馱了,壹般人兩肩都是不平的,背脊骨也很容易彎,背脊骨壹個壹個骨節必須使它兜緊,但並不需要挺腰,而且我們的背脊骨有個弧形的線條,並不是直豎的,在腰部這裏彎進去,到了臀部翹起來,背上也有點弧度,所以真要端正得像古人講的“背脊豎立如銅錢”,尤其現在有壹幫學密宗,或者日本學禪的,坐起來要勉強挺胸,把背也勉強挺直,這就犯了最大的錯誤,不但身體保養不好,還會出毛病。要順其自然,等功夫到了,自然會挺直,自然就調理正直才好。此外有些人從小習慣養成背脊骨比壹般人都彎,身體是彎曲的,勉強完全正坐,不但對健康沒有好處,還會出毛病,最好順其自然,稍加註意,比較端正就可以了。如果的自己慢慢體會糾正,坐好,體型會慢慢校正過來。大家要註意,如果壹個人對自己體型是否正直都沒有絲毫感覺,註意力等於死了壹半。總之,初學要記住壹個原則,背脊骨保持生理自然姿勢的直,不壹定要像筷子、筆桿那樣的直,背脊並不是筷子、筆桿,所以體型不好的人,在初學的時候,要先學自然坐正,不要硬挺直而挺壞了,那將來姿勢坐對了,氣機發動了時候,自然會突然挺起來,比塑起來的菩薩還要正,這是自然的,而不是有意的。背脊骨豎立這個姿勢,尤其同坐墊的姿勢關系很大,所以必須要把背脊骨端正,但是不要硬把它挺直,要合乎自然法則,尤其是腰鼓這裏,我們身體的骨架子,從後面胸腔的肋骨,壹直下來到骨盤這裏,只有壹個背脊骨,這個支柱是空的,假如故意挺胸,這個支柱可沒有力量,而且這兩邊的內臟包括腸子、腎臟等,故意挺直反而傷了腰,等到腰的氣滿了,背脊骨自然會挺得很好,所以要求身體坐直,只要從尾椎骨上來到壹半,也就是夾肌這裏,這些骨節壹個壹個地都對得很正,這就算直,不要故意挺直。有些人學佛打坐,胸腔張開,兩個肩膀拉開,把背脊骨和腰拉得直直的,這是氣功運動,和沒有關系,而且背脊骨往往因此受傷,尤其是腰椎骨這裏,壹定受傷,所以背脊骨坐直,是要先把骨架子坐好,等於練拳打樁壹樣,所講的部位到頸椎骨為止,也就是到後頸這裏,比較鼓出來的骨頭為止,和督脈的觀念是的,道家的術語,背上的氣脈叫做督脈,督脈是沿著背脊骨裏面的氣脈,氣脈和骨節是兩回事,在佛法裏,骨頭屬於地大,氣脈即不是地大,也不是火大、水大、風大,在唯識學叫做凈色根,那是脈的作用。第三個要點是肩膀。壹般人打坐,肩膀往往都不對,有些圖畫所畫的佛像,肩膀部位也不對,尤其東方人喜歡把兩個肩膀向前方撾下來,這樣壹撾,肺部兩邊的肋骨就閉攏了,這是很嚴重的錯誤,有些中國畫最喜歡這樣畫,看起來叫做老僧入定,其實在生理上是違反自然的,因為這樣壹來,沿背脊骨的五臟六腑統統被,這就不對了,所以肩膀壹定要拉得平,兩邊肩膀同背脊骨要平整得要像個十字架壹樣,就像這樣,輕輕拉平了兩只手能放攏來結成壹個圓圈,換句話說,肩膀不能向前面撾,也不能向後面拉,只要平整,然後把它松開,這些都要自己註意調整。第四個要點是手結定印。七支坐法的定印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肚臍下面,丹田這裏,也就是恥骨這裏,有些學密宗的人,還特別端高,那是練武功架勢,對有妨礙的,要把手收好,剛好放在胯骨中間,甚至在丹田下壹點,兩個大拇指相對,輕輕抵到就行了,如果手指拄得很用力,那就變成練氣功了,違反原則。有人右手在下面,左手在上面,叫做彌陀印,這個是差別名稱,同兩腳的原理壹樣,左陽右陰,屬於氣脈問題,手印的姿勢很多,不止這兩個手印,暫時不加以討論。但是法身佛的成就,毗盧遮那佛的手印就是這個大三昧印。結手印要註意,有些人上身很短,兩只手長,叫他接這個手印很苦,不知道把手放在哪裏才好。有些人左右手長短不壹樣,手印也就有偏差了,像這種情形就要註意了,可以找東西或毛巾墊在手下,至於手長的人,宜結金剛拳印,放在膝蓋頭上,或者用道家所謂的五心朝天方式,也就是手心、腳心、頭頂心向上,仰著也可以,但是效果就不如大三昧印了,但是各有各的作用,比如夏天天氣熱,不妨把拳放開,這樣結的印叫做“說法印”,冬天的時候就可以把手合龍,氣也比較容易歸元,有的時候會碰到壹些境界,心中感到畏懼就可以結金剛印了。手印有很多種,比如道家有壹種手印叫做掐子午,五指相錯,掐在子午的位置,也用這種手印,同時這也是佛家的手印,北方不空如來的另壹種手印,道理是陰陽交齊。介紹到這裏,也許有的人會問,為什麽跏趺坐法壹定要兩腿夾足交盤,手結定印呢?因為人體以背脊骨為中心,背脊骨上來有中樞神經,督脈系統,全身的血管神經,是左右交叉,我們的生命能量天天都放射出去,向外走。現在科學儀器已經可以照出人體的光,這個光能也是左右壹叉向外輻射出去,所以打坐的姿勢是兩邊合攏起來,像壹朵花壹樣,自己本身的電能、光能循環交流,所以坐著和站著的光絕對兩樣,七支坐法的姿勢壹擺,所有的電能、光能自己收回,而自己本身左陽右陰,陰陽交媾,自己交,所以我們對七支坐法的姿勢壹定要研究好。第五個要點是頭要正。頭太低,變成這樣,就不對了,頭太仰變成這樣也不對了,所以頭壹定要擺正。現在教大家壹種調整姿勢的方法,就是坐下去把身體趴著,完全趴平,這樣背脊骨就拉平了,然後以背脊骨為中心,慢慢地起來,背脊骨就擺正了。姿勢坐好了松下去,然後把腦袋勾下去,對準頜骨,勾得很緊,然後沿著頸骨立正起來,這樣頭就擺正了。盡管調正了,到了坐得不舒服的時候,又會慢慢歪過來,自己都不知道,因為人體多半都不是完全正的,所以身體要坐得標準,就看頭。頭擺的正對頸部,尤其頸部這兩根靜脈管最重要,心臟把血液送到腦部,就是通過這兩根動脈管,血壓高或者思想多,生氣的時候,這兩根動脈管會暴出來,所以打坐壹定要把頸部擺好,輕輕壓住兩根動脈管,怎麽樣才叫壓住呢?用剛才我介紹的方法,把頭擺正,它自然就壓住了,這樣血液輸送到腦部的力量,就緩慢下來,心臟負擔也減輕了,打坐姿勢對了,輕松了,自然就慈悲喜舍,面帶喜氣,那是自然的,不是裝的。第六個要點是舌抵上顎。現代醫學主張有胃病的人,多咽口水,道家則吃自己的口水叫做“玉液還丹”,更高明的是打坐坐好了,頭頂會感到清涼,咽喉就有甜的口水,甘露水出來,細細咽下去走咽喉到胃,通丹田,這叫做“津液還丹”,不但可以治胃病,還可以調和荷爾蒙。按照中國古代醫學的劃分,人體背上是督脈,督脈上來由舌頭抵到上顎,也就是嘴巴張開,上顎有個穴道,從這裏通到前腦,叫上顎闋穴道,如果打坐坐到入定的時候,氣住脈停,舌頭就會立起來,接住兩個鼻孔裏面的上咽喉,這時候,呼吸就不靠鼻子,而靠腦呼吸,緩慢出入,這樣身體是個完整的生命,比嬰兒還要完整。人老了舌頭會向外伸,也是這樣,這是自律神經失調。修道人口水都是向內吸的,因為口水是很好的液體,也是荷爾蒙,如果打坐坐得好,自己會聞到身體裏的液體都是香的,這是功夫做得好,真正究竟了,身體整個都轉變過來。所以大家試試看,舌頭用力縮回,身體會感到特別充實。將來坐好了,舌頭自己向上頂,這裏的氣脈就圓滿了,這是正入定的大圓滿。所以我們看氣脈通的人下顎必定圓滿,舌頂上顎就有這個作用,接到腦荷爾蒙的下降,再接到甲狀腺的荷爾蒙。第七個要點是眼神半開半閉。按照古代規定,眼睛要像初生嬰兒的眼睛,只有壹條縫,在道家叫做“含光渦漠”,含光包括外光及內光,乃至自己的神光,不外露,打坐到某壹個境界,自然就充滿了,眼睛閉也閉不住,就會含光渦漠,可是也不是張開。妳看畫的菩薩像,就是含光渦漠,可以看到壹點眼珠子,這是正像。不過現代人的眼睛用得多,初學最好還是閉上眼睛,可是眼珠子還是要正,不要掉下來,妳試試看,把眼睛閉上,眼珠向下掛,就變成昏沈境界了。眼睛張開,就容易變成散亂境界,所以最好是眼睛閉著,眼珠子還是正的,靜靜地定住。關於眼珠的道理很多,不要左右分開,也不要鬥雞眼,更不要凝視,要很靜。以上是七支坐法的要點,最重要的是腳、背、肩,手、頭、舌、眼這幾個重點部位的姿勢都坐好了,臉上肌肉放松,怎麽放松呢?要面帶微笑,但是不是笑,而是由嘴角開始,讓臉上的肌肉松開,尤其中國人始終臉上肌肉不松,容易繃緊面孔,這種神經和細胞都很緊張,臉部神經松開,前後腦神經跟著松開,才寧靜得下來,希望大家都能養成習慣,使每壹位學習的人,都有壹張慈悲喜樂的面孔。在下坐以後,讓我們掌心相對,兩只手掌互相揉搓,使掌心發熱,在臉上由下往上,幾下,從太陽穴繞過耳後,重復的做。同時由中指沿著眼窩,接著揉搓鼻翼,到舒服為止。接著是放松雙腿,適當地、敲擊大腿和小腿,接著兩腳伸直,腳尖內拗,兩腳轉圓圈,兩腳腳跟靠打,疏松兩腳關節之後,人稍微向外靠,並以手肘的另壹支撐,雙腳彎曲,兩腳腳跟輪流拉直,往外蹬出,這些動作可以幫助血液循環,使我們打坐之後不至於受到風寒。願妳早日成就!祝妳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