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元朝的皇帝住在北京的哪裏?

元朝的皇帝住在北京的哪裏?

元大都遺址

作者:佚名 轉貼自:東方旅遊

在北京市舊城的內城及其以北地區。 始建於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至元十壹年建成宮城, 至元十三年建成大城。至元二十二年頒布從金中都舊城 遷居大都新城的占地辦法,開始全面營建大都。在元世 祖忽必烈時期,大都城的規模已基本定型,成為當時世 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規劃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 都城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並直接為明清北京城所繼 承。

城垣、街道和水系 元大都平面呈長方形,經勘探 南城垣在今東西長安街稍南,東、西城垣即明清北京內 城的東、西垣,北城垣在今安定門小關和德勝門小關壹 線,夯土城垣仍殘存於地面上。城墻全部用夯土築成,基 部寬達24米。全城南北長約7600米,東西寬約6700米,面 積約50余平方公裏。皇城和宮城的範圍也已探明。皇城 位於城南部的中央地區,俗稱“闌馬墻”,墻基寬約3米 左右,東墻在今南北河沿西側,西墻在今西皇城根,北 墻在今地安門南,南墻在今東、西華門大街以南。宮城 偏在皇城東部。宮城的南門(崇天門)約在今故宮太和 殿的位置上,北門(厚載門)在今景山北部,它的夯土 基礎已被發現。宮城的東、西兩垣約在今故宮東、西兩 垣附近,但墻基在明代已被拆除改建,殘存處最寬約16米。

縱貫宮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軸大路, 已被發現,在景山北墻外發現的南北大路遺跡,寬達28 米。這壹發現,糾正了元大都中軸線偏西的說法,證實 了元大都的中軸線與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相沿未變。

在元大都的東北部分發現街道遺跡,在南北向主幹 大街的東西兩側,等距離地排列著許多東西向的胡同。 大街寬25米左右,胡同寬約6~7米。從光熙門大街至北 順城街之間,排列東西向胡同22條。這與今北京內城中 從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至東直門(元代稱崇仁門)之間 排列22條東西向的胡同是相同的。由此可證,今天北京 內城的許多街道和胡同,基本上仍保存著元大都街道布 局的舊跡,為復原元大都的街道提供了科學依據。

元大都城內的河湖水系可以分為兩個系統,壹是由 高梁河、海子、通惠河構成的漕運水系統;壹是由金水 河、太液池構成的宮苑用水系統。對這兩條水系都作了 全面的勘探。高梁河引白浮諸泉及甕山泊水,從和義門 (今西直門)北入城,匯為積水潭,橫貫大都西城中部, 稍大於今太平湖(已被填平)和什剎前、後海的範圍。通 惠河從今地安門橋下東南流出大都南城垣,東至今通縣, 稱為通惠河。通惠河在皇城東北角的寬度約27.5米左右。 金水河在大都城內的流向,文獻記載不清,通過考古鉆 探,才第壹次把它揭示出來。金水河引玉泉山水從和義 門南120余米處入城,然後沿今北溝沿(即趙登禹路)南 行再轉東,至今靈境胡同西口內分為南北2支,南支入太 液池(今中海),再從崇天門南面的周橋下東流入通惠 河;北支沿皇城西墻外北流,再折而向東,入太液池(今 北海)北岸。

城門、水涵洞和下水道 1969年拆除西直門箭樓時 發現了壓在明代箭樓之內的元大都和義門甕城城門,門 洞內有至正十八年(1358)題記。城樓建築已被拆去,只 余城門墩臺和門洞。城門殘高22米,門洞長9.92米,寬 4.62米,內券高6.68米,外券高4.56米。樓上尚存有向 城門上灌水的石□子等滅火設備。木門已被拆去,僅余 承門軸的半球形鐵“鵝臺”和門砧石。

在元大都的東、 西垣北段和北垣西段發掘出3處水 涵洞遺址,系向城外泄水的設施,以北垣的壹處保存最好。 涵洞的底和兩壁都用石板鋪砌,頂部用磚起券,中部裝置 著壹排斷面呈菱形的鐵柵棍。涵洞的地基滿打“地釘” (木樁),其上再橫鋪“襯枋石”,這是宋元時代閘壩 地基的通行作法。城內大街兩旁的排水渠在今西四地下 發現,系用石條砌築的明渠,寬1米,深1.65米,在通過平 則門內大街(即今阜內大街)時,頂部加蓋了石條。渠內 石壁上還留有當時工匠所鑿刻的“致和元年五月日,石 匠劉三”等字跡。

居住遺址 在發掘的十余處元大都居住遺址中,以 後英房胡同的為最重要。這是壹所大型住宅,主院的正 房建於臺基之上,前出軒廊,後有抱廈,正房前有東西 廂房,東院的正房是壹座平面呈“工”字形的建築,即 南北房之間以柱廊相聯,這種建築是宋元時代最流行的 建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