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現代 外國 扛著病對國家做貢獻的人
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使她肺病復發。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為寫《中國建築史》搜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幾年中,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願。這個時期,她的文學作品不多,在她若幹詩稿中,迷惘、惆悵、蒼涼、沈郁已代替了戰前那恬靜、飄逸、清麗、婉約的格調。詩中時時流露出了關懷祖國前途、命運的情愫。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林徽因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擔負的工作和教學任務,而且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中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但到了1954年,她的身體已極度衰弱,所承擔的《中國建築史》課程,幾乎壹大半是躺在床上講授的。1955年4月1日,病魔終於奪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歲。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壹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為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壹個樣品,人民把它作為壹篇獨特的無字墓誌銘,奉獻給它的創作者林徽因。
林俊德:工作到最後壹刻的科學家 林俊德,中國工程院院士、總裝備部某基地研究員林俊德,2012年病逝。林俊德入伍52年,參加了我國全部核試驗任務,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傾盡心血,在癌癥晚期,仍以超常的意誌工作到生命的最後壹刻。
林俊德的中學和大學都是靠政府助學金完成的。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從事核試驗研究。由於核爆炸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測量儀器研制壹直存在很大難度。林俊德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獨立創新制作了鐘表式壓力自記儀,為測量核爆炸沖擊波參數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數據。在之後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後獲得30多項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為了不影響工作,他拒絕手術和化療。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惡化,他被送進重癥監護室。醒來後,他強烈要求轉回普通病房,他說:“我是搞核試驗的,壹不怕苦,二不怕死,現在最需要的是時間。”
林俊德住院期間,整理移交了壹生積累的全部科研試驗技術資料;多次打電話到實驗室指導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極度虛弱的林俊德,先後9次向家人和醫護人員提出要下床工作。於是,病房中便出現了震撼人心的壹幕:病危的林俊德,在眾人的攙擡下,向數步之外的辦公桌,開始了壹生最艱難也是最後的沖鋒……
5小時後,心電儀上波動的生命曲線,從屏幕上永遠地消失了。這位軍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後的沖鋒。
臨終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馬蘭。馬蘭,壹種在“死亡之海”羅布泊大漠中仍能紮根綻放的野花。坐落在那裏的中國核試驗基地,就是以這種野花來命名的。
馬俊欣:身殘誌堅的殘疾檢察官
馬俊欣,男,47歲,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馬俊欣大學畢業前,不慎摔傷,造成左側身體無知覺,憑借堅強的毅力,承受著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但他從事檢察工作26年,堅守本職崗位,忠誠檢察事業,總結推行過很多創新制度措施,提升工作效能。
1987年,臨近大學畢業,馬俊欣在壹次體育訓練中不慎從雙杠上摔落,造成右側肢體神經遲鈍,左側身體肌肉無力,平地走路要壹步壹挪,上下臺階要手腳並用。走上工作崗位後,身體的缺陷沒有成為工作的障礙。就是這麽艱難,他並沒有消沈、懈怠,反而提升了自己和他人工作上的效能。他任辦公室主任時總結推行的“周小結、月講評”制度,在全縣行政機關推廣;在政治處任職時,在他的建議下創辦了內部刊物《郟縣檢察》,激發了各部門鉆研業務的熱情;任研究室主任時,撰寫的《建立檢察機關業務監管中心》調研報告,被院黨組采納,並由此在平頂山市檢察系統率先成立了業務監管中心。
馬俊欣常說:“我是壹名檢察官,雖然身體殘疾,但不是廢人,依然能利用生平所學為黨和國家做些事情,為檢察事業盡自己的壹點力量。這是我的幸運,更是我生命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