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閩南元宵節有什麽習俗

閩南元宵節有什麽習俗

元宵節就要到了,所謂百裏不同俗,閩南元宵節習俗很有自己的特色,那麽閩南元宵節習俗有哪些呢?下面,懂視小編為大家介紹壹下閩南元宵節的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點擊獲取“元宵節”相關內容↓↓↓

★元宵節謎語和答案大全★

★莆田元宵節習俗擺棕轎的介紹★

★元宵節用英語怎麽說★

★為什麽元宵節不是法定節假日★

除了壹般的拜神明、吃元宵、猜燈謎外,閩南還有自己獨特的元宵節習俗:

閩南元宵節習俗1、穿燈腳

元宵燈節在閩南壹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有壹叫“穿燈腳”的習俗,即在元宵夜裏,村中新娶進門的新娘子和那壹年生男孩的小媳婦,必須穿紅著綠,打扮壹新,在婆婆或其他年歲大的老婦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說吉利語,從大祖詞堂的燈棚下走過,壹展風采。其所以這樣做,目的在於向祖宗也向鄉親介紹新媳婦。至於已生男孩的小媳婦也過燈腳,在於告慰祖宗。

閩南元宵節習俗2、請替身

舊時泉郡元宵節有“請替身”之俗,“替身”又稱“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紙人,其數目應與自家人口數相同。晚上“請替身”時,需擺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

主婦先焚香,斟酒,少頃,把“替身”逐壹拿起,使之接觸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時口中念道:“吃肉緊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災。”然後把“替身”送到戶外燒掉。人們認為這樣可在新的壹年消災弭禍,前途光明。

閩南元宵節習俗3、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準備好壹只壹寸長的小紅鞋子或壹件小衣裳,然後結伴到廁所內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綆(織),教阮紡。教阮綆布好布邊,教阮做鞋好後跟。教阮舉大針、補大求。舉針仔,挑繡球。舉剪刀,剪花樣,剪得照人照人樣。”

祀畢,焚化小紅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於乞求來日心靈手巧,精於女紅。

閩南元宵節習俗4、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傳統藝術形式,有人們熟悉的“貢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籠吹、龍虎鬥、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獅、弄龍、閣車、高腳戲、歌仔戲、裝人、紙塑巨像、“旗鑼鼓槍”等。

閩南元宵節習俗5、錢鼓舞

壹種傳統古典舞蹈。表演者各執皮制錢鼓按音樂節奏起舞,形式多樣,有彩女錢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遼人錢鼓舞等。

閩南元宵節習俗6、聽香

“聽香”者壹般為小姑娘或青年婦女,主要是預蔔姻緣,或祝福夫婿出門做工、討海、“過番”平安賺大錢。

“聽香”者先在自家廳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點迷津,然後手執壹炷香,按占蔔準許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戶人家門邊和窗下,以聽到屋裏人家說的壹句話,去圓析所問之事的結果。過去泉州有“正月十五聽香小仙夢”之俗語,如果元宵夜聽得不過癮,耐心等到中秋夜,還有機會再聽聽。

閩南元宵節習俗7、裝人

即化裝成古戲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稱“裝人”。前導持壹面卷書牌,上書表演單位(境、村)名稱,繼以五音鑼鼓開路,表演節目有人們喜聞樂見的“陳三五娘”、“鄭元和”、“親姆打”、“西遊記”、“白蛇傳”、“打鐵記”、“騎驢探親”、“公背婆”、歌仔戲等等。

閩南元宵節習俗8、馬隊閣

以兒童著嶄新古裝,各飾戲中角色,騎在盛裝的馬背上參加遊行。閣,采用古代的閣棚,如床狀故又稱“閣床”,上面架起長方形的棚子,分“粗閣”和“細閣”兩種。上有彩綢或布景,兒童1至3人,妝成戲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後由4人扛閣遊行,這是“粗閣”。“細閣”則是閣中有壹個古裝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形象古樸優雅。

閩南元宵節習俗9、獵戶陣

獵戶陣全陣成員數十人,各披“獵裝”,分別手執各種兵器(十八般武藝齊全),為首者披掛戎裝騎馬開路,陣中還有若幹人扛著禽獸及虎皮隨行,頗有架勢。不時還打出各種套路,十分壯觀。

元宵節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元宵節,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關於元宵節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其壹: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壹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壹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壹:主宰宇宙壹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其二: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壹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據了解,元宵節俗的形成有壹個較長的過程,據壹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壹”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關於元宵節的傳統童謠

壹、《正月十五》

正月裏來正月正,正月十五掛花燈。

耍獅子舞大龍,圓圓的湯圓碗裏盛。

妳壹口我壹口,甜美的生活好心情。

二、《元宵節》

廣場上,真熱鬧,擺滿元宵原材料。

妳搓搓,我按按,大家動手做元宵。

比壹比,賽壹賽,元宵遊戲多好看。

三、《元宵節》

元宵節,月亮圓。圓圓元宵黏又甜。

觀花燈,踩高蹺。大街小巷真熱鬧。

寶寶對著月亮笑,又是壹年春來到。

四、《十五元宵》

十五的月亮園又園,十五的湯圓甜又甜。

十五的鞭炮響響響,點著煙花把歌唱。

十五的燈籠亮亮亮,拿著火燭把迷想。

五、《元宵好》

元宵好,元宵妙,元宵好吃呱呱叫。

賞花燈,猜燈謎,歡天喜地鬧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