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我國的生產安全方針16字什麽

我國的生產安全方針16字什麽

大家在我國安全生產管理的方針方面不要混淆,它包括兩方面:

壹、我國的安全生產管理方針是12字,為:安全第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

1、“安全第壹”,就是在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時,時刻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當做頭等大事來做好。任何生產經營活動中都存在著不安全因素和發生傷亡事故的危險性。要進行生產經營,就必須首先解決其中的各種不安全問題。無數事實證明,傷亡事故不僅給受傷害者本人和家屬帶來巨大的不幸,也幹擾生產經營的順利進行,給事故單位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2、“預防為主”,是強調把壹切不安全的因素消除在事故發生之前。針對生產經營活動中可能出現的不安全因素,預先采取防範措施,控制和消除它們,做到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科學技術的進步,安全工程的發展,使得我們可以在事故發生之前有效預測,評價事故的危險性,先行控制或采取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實現“預防為主”。

3、“安全第壹”明確指出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它是處理安全工作與其他工作關系的總原則。在組織生產經營活動時,必須優先考慮安全,當安全和生產發生矛盾時,必須先解決安全問題再生產。“預防為主”則要求壹切安全工作必須立足於預防,壹切生產經營活動必須在初始階段就考慮安全措施,並貫徹於生產經營活動的始終。

二、黨和國家加強安全生產管理方針是16字,為:企業負責、行業管理、國家監察、群眾監督。

1993年國務院《關於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實行“企業負責,行業管理,國家監察,群眾監督”的安全生產管理體制,也是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做法,是符合國際慣例的。

1、企業負責

就是企業在其經營活動中必須對本企業安全生產負全面責任,企業法定代表人應是安全生產的第壹責任人。必須提供符合國家安全生產要求的工作場所、生產設施,加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險品的管理;必須對特種作業進行安全資格考核,持證上崗等。

2、行業管理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決議中指出,政府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國民經濟,不直接幹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加強對行業所屬企業以及歸口管理的企業安全工作的管理,防止和控制傷亡事故和職業病。行業的安全管理不能放松。

3、國家監察

是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對安全生產工作進行監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安全監察部門對企業履行安全生產職責和執行安全生產法律、如《礦山安全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主管部門對礦山安全工作行使監督職責。

4.、群眾監督

群眾監督是安全生產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就是說,企業建立內部安全生產管理規章制度並定期進行檢查,還要接受主管部門的行業管理,勞動部門的國家監察,工會及其他組織的群眾監督。形成壹個互相作用,互為補充的有機整體。

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是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安全生產管理體制還將不斷加以補充和完善。

因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改革時期,安全生產工作作為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發展的壹個組成部分,將隨著經濟發展,社會的進步,不斷推陳出新,建立最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和國安全生產法》

第三條 安全生產工作堅持中國***產黨的領導。

安全生產工作應當以人為本,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樹牢安全發展理念,堅持安全第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從源頭上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

安全生產工作實行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強化和落實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與政府監管責任,建立生產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機制。

第四條 生產經營單位必須遵守本法和其他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建立健全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加大對安全生產資金、物資、技術、人員的投入保障力度,改善安全生產條件,加強安全生產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確保安全生產。

平臺經濟等新興行業、領域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根據本行業、領域的特點,建立健全並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從業人員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履行本法和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有關安全生產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