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魯人的祖魯戰爭
祖魯戰爭發生於1879年,是大英帝國與南非祖魯王國之間的戰爭。在壹開始,戰爭就因幾起大規模流血沖突而引起人們的註意,也因此成為英國在那壹地區殖民主義統治的標誌性事件。戰爭終結了祖魯作為獨立國家的歷史。關於祖魯戰爭,曾經歷史頻道的壹套節目,描述的就是失敗戰爭中的教訓,包括奠邊府戰役、馬來半島戰役等,其中壹集就是伊散德爾瓦納之戰,電視片從軍事的角度,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情況,總結了經驗,但對戰爭的根本原因卻閃爍其詞。此役是英國在十九世紀其最強大的時候遭到的最嚴重的軍事失敗,發生在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也沒有壹次戰役能使英軍受到如此慘重的傷亡,而在伊散德爾瓦納,英軍面對的是比清政府軍裝備還要落後數個時代的祖魯人的進攻,那些近乎赤裸的戰士們,手持原始人類狩獵用的梭鏢,在國王開芝瓦約的指揮下,打敗了用當時最先進武器裝備的侵略者,他們的英勇無畏以及足智多謀至今讓人人敬佩。在二十世紀初,印度的甘地到南非從事醫療救護工作,看到英軍屠殺無辜以及祖魯人的無畏反抗,使他堅定了民族獨立的決心;而曼德拉就是在丁幹、開芝瓦約等祖魯英雄的故事熏陶下長大的。
如果《祖魯戰爭》壹片反映的是伊散德爾瓦納之戰,那末現今扮演自己原來殖民地的良犬的英國可真是惡心到家了。下文摘自《世界上二十次重大戰役中的決定因素》壹書,作者是威廉·西摩,雖然他還是站在西方人士的角度看問題,但對整個戰役的描述還是客觀的:
伊散德爾瓦納之戰(1879年1月22日)
那麽,伊散德爾瓦納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原來,鄧福德壹到達便從普萊恩的手中接過了指揮權(憑的是資歷,如果不是根據直接命令的話——人們對他是根據命令接過指揮權的說法有些懷疑)。鄧福德1848年進入皇家工兵部隊服役,在30年服役期中積累了許多同土著人部隊交往的經驗,他非常尊重土著人部隊,土著人部隊也很尊重他。他是壹位傑出的戰士,有能力而且特別勇敢,但是他喜歡自行其事,討厭人家不讓他參加戰鬥。他在克朗斯科普時曾率第2縱隊獨立行動,使那位通常很溫和的切姆斯福德非常生氣,對他進行了嚴厲的訓斥。因此,有些人後來斷言,鄧福德在伊散德爾瓦納的行動至少是這場災難發生的部分原因。
當然,普萊恩是會問鄧福德報告在他抵達前的2小時有人看見東北方向有祖魯人的情況的,而且這可能促使他在宿營地前不遠的地方派兵布防。在此之前,他已經命令壹支巴蘇陀人部隊回去保衛尚未到達的四輪貨車,而且還派2支部隊在左側向恩古圖山方向實施偵察。與此同時,他本人同余下的2支巴蘇陀人部隊、火箭連和納塔爾土著人分隊第1團的1個連向平原推進。他曾要求普萊恩借給他2個英國連來加強自己的實力。但是,普萊恩沒有同意,並提醒鄧福德說,上級的命令是保衛宿營地,部隊如此分散已經很危險了。鄧福德並沒有強求他。但是,在離開之前,他命令由卡瓦耶率領的第24團第1營的1個連前往宿營地以北的壹座高約1500碼的高地,而在上午8時警報之後做好戰鬥準備的其他部隊卻被解除了戒備狀態。
鄧福德率部隊策馬東行,來到壹座叫科尼克爾山的南面。在此之前,他已經派了壹些巴蘇陀人爬上高地,進行偵察。他的部隊起初看到的只是壹群牛,就想把它們圍捕起來。但是,在他們走上山梁的時候,他們非常吃驚地發現,在下面的山谷裏有壹大群祖魯人。這些人完全成戰鬥隊形,正在休息,然而還有壹大群人正在向北移動。這是祖魯人的主力武士部隊,下屬各團正在悄悄地,巧妙地進入陣地,準備在第二天發動進攻。既然已經暴露,他們就不可能實施突然襲擊了,於是烏維團——幾乎肯定沒有接到命令——倉促進攻,其他團也跟著幹起來了。
離宿營地約4英裏處的鄧福德此時位於正在巡邏的巴蘇陀人的側前方。然而他已經不需要他們向他報警了,因為此時他可以看見祖魯武士部隊“左角”的巨大人浪正在山梁上翻動。首先承受祖魯人強烈攻擊波的是那支被拋在後頭的火箭連。他們很英勇,想方設法發射火箭。但是只發射了壹枚火箭,壹隊祖魯人就撲了上來,在肉搏戰中,除4人外,火箭連連長拉塞爾少校和他的部下全部陣亡,火箭炮也只得拋棄了。與始同時,鄧福德及其部隊奪路返回位於宿營地前800余碼的無水峽谷。他們大約是在祖魯人的各個團向宿營地合攏的時候(下午12時30分左右)到達那裏的。人們對鄧福德的指責,是他從普萊恩手中接過指揮權的時候,就違背了普萊恩從切姆斯福德那裏收到的命令,對於這個命令他本來應該自動服從的。他的做法分散了普萊恩掌握的兵力(普萊恩必須在前沿部隊受到攻擊時派2個連擊保衛他們)。他離開宿營地以及後來的撤退,在防線的右側,即在他的部隊和波普中尉的部隊之間造成了壹個很大的缺口,而且他過早地同祖魯人進行交戰使他們的進攻時間提前了12個小時以上。毫無疑問,鄧福德犯有不服從命令的罪過,切姆斯福德也主要以此為自己進行辯解。這肯定使普萊恩的任務更難完成。但是,就這件事本身來說,它幾乎是不可能影響到戰鬥的結局的。因為如果祖魯人相信兇兆,確實是按預定的時間在23日淩晨發動進攻的話,他們的進攻會同樣具有破壞力,而且很可能會結束得更快,因為切姆斯福德的部隊在遭到進攻時正在拔營。
普萊恩首先是從顧問喬治·謝普斯通上尉那裏得知發生了嚴重麻煩的,因為謝普斯通是隨羅中尉的巴蘇陀部隊行動的。這支部隊在離宿營地三四英裏處的高地上進行偵察時追擊了壹隊放牛的祖魯人。結果他們同鄧福德的部隊壹樣,都發現自己幾乎突然站在壹大群正向宿營地徑直前進的敵人的上面,而其他祖魯人(“右角”)正在向後方迂回。羅和卡瓦耶兩位中尉向後退卻。但是,卡瓦耶的連隊同敵人的“右角”進行了遠距離的交戰。就在切姆斯福德下命令拔營的同時,謝普斯通帶回了這個使人驚恐的消息。很明顯,切姆斯福德的命令不可能執行了。但是,普萊恩猶豫了壹陣之後(因為他的部隊已經分散,處境非常危險),同意從自己的營(第24團第1營)裏抽出2個連隊,分別由莫斯廷上尉和揚哈斯本上尉指揮去支援羅和卡瓦耶的部隊。宿營地又壹次非常倉促地進入了戰鬥準備,那些不擔負警戒任務的部隊奉命在離帳篷500碼左右的地方構築了壹道面向東北和正東方向的防線。祖魯人采用了他們通常使用的戰術,即以“胸膛”(主力)向前推進,“兩角”同時包抄進攻,企圖從伊散德爾瓦納山路西面和南面兩個方向包圍宿營地。位於前沿的2個英軍連隊以及羅中尉指揮的土著人部隊,以準確的齊射射擊沖過來的祖魯武士,暫時阻止了他們的攻勢;但是,部隊受到的壓力太大了,而且有時彈藥需要裝填補充。因此,他們就在在其後面不遠的陣地上進行防守的揚哈斯本連隊的有力支援下撤了下來,同宿營地前的部隊會合。現在,宿營地形成了壹道直角形防線。最北面從左到右,依次為揚哈斯本、莫斯廷和卡瓦耶等人的部隊,在他們的右邊形成支點的是納塔爾土著人分隊第1營(羅的部隊剛剛撤到那兒去)。
納塔爾土著人分隊的南面是炮兵,接著是第24團第1營沃德爾上尉和德加徹上尉的2個連以及第24團第2營波普中尉的連,他們都是面東排列。在鄧福德的部隊退守到防線之前,右側是由納塔爾騎警防守的。帳篷和四輪貨車就留在離這些部隊後方不遠的地方。這條防線長約300碼,要用它來抵擋準備包圍宿營地的那黑壓壓壹片的祖魯人,力量真是太單薄了。
就在普萊恩的部隊準備迎戰祖魯部隊以烏姆西喬團和諾肯克團為中央、以昂迪團和諾德溫古團為左翼發起的第壹個沖擊波的時候,鄧福德的部隊正在那條陡壁峽谷裏同恩戈巴馬霍西團進行殊死搏鬥。這裏的地形特征使他的部隊得到了相當程度的保護。
不久,峽谷前面的土地上到處都留下了祖魯人的屍體;但是鄧福德部的彈藥打光了(他們壹再提出補充彈藥的要求,但沒有得到答復),而且敵人的“左角”似乎要切斷他部隊的退路。他意識到了這種危險性,因此把部隊撤向伊散德爾瓦納山和斯托尼山之間的高地上。到這個時候,他手下的壹些土著人士兵感到支持不住,開始逃散;但是巴蘇陀人卻堅守陣地並進行了英勇的戰鬥,守衛在防線的右側,戰鬥到最後壹個人。鄧福德的部隊幾乎是在祖魯人開始雪崩似地突破防線的同時到達斯托尼山的。這些大無畏的祖魯武士,滿懷著民族的自尊心,個個都把生死置之度外,壹隊接著壹隊冒著訓練有素的英國士兵用2個隊列輪流進行射擊的可怕火力,沈著堅定、勇往直前地投入戰鬥。當這群祖魯人離英軍防線大約有200碼的時候,走在前頭的縱列頃刻間猶豫起來了,因為死傷的人實在太多了。但是,就在這時,發生了兩件生死攸關的事情。壹是英軍開始缺乏彈藥。
四輪貨車停在後面只有幾百碼遠的地方,但英軍沒有組織起人力運送這些彈藥。就在這火力的間歇期間,祖魯人又鼓起了新的勇氣。現在他們壹邊發出震耳欲聾的吶喊聲,壹邊前進到標槍投擲的距離以內。這種情況並不是納塔爾土著人分隊能夠應付得了的,因為他們沒有什麽作戰經驗,而且他們自己就是祖魯人的壹支。他們敗了下來,四散而逃,這就成了兩個致命的不幸事件中的第二個。這條防線就在緊要關頭被突破了。守衛者利用剩余的彈藥繼續射擊,兩門火炮發射了幾發沒起多大作用的炮彈;接著,短柄標槍代替了長柄標槍,刺刀代替了子彈。黑人通過兩個突破口(壹個在結合部,另壹個在波普和鄧福德的部隊之間)湧了進去,黑人和白人很快便混成壹團,投入了壹場妳死我活的血腥戰鬥。
戰鬥中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但是只有壹小批英國人活下來向人們敘述這些故事。後來,還是祖魯人自己對此作出了最高的評價,他們光明磊落地承認自己遭到了驚人的還擊,承認那些進行還擊的人具有高超的技能和勇敢精神。到下午1時30分,正好是這個武士部隊下山後的1個半小時,左右兩個“角”實際上已經會師了,這個宿營地便落入祖魯人的手中。
此時作進壹步的抵抗是沒有希望的。因此壹些人便設法突圍,前往距布法羅河最近的渡口。但是,地形崎嶇不平,祖魯人卻行動迅速。因此,在前往布法羅何的路上和實際渡河期間又出現了許多英勇行為。泰因穆斯·梅爾維爾中尉(第24團第1營副官)決心努力保住英軍的團旗。他帶著團旗策馬奔向河邊,躍入河中。
(略)
***有1329名英軍士兵在戰鬥中或逃生時喪命。當然,有2000名,可能還要多壹些的祖魯人也戰死在這片被鮮血浸透了的土地上,另有不計其數的祖魯人驚恐萬狀地逃回了自己的村落。
(略)
很明顯有兩個嚴重的失誤——宿營地未采取防護措施以及彈藥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這實際上就決定了這支英軍部隊肯定要被消滅。如果這兩個問題能夠得到足夠的重視,祖魯人的武士部隊的進攻是完全有可能被阻止和打垮的。在所有這些錯誤中,情況判斷錯誤,隨第3縱隊壹起投入戰鬥的高級軍官的誤解以及未能向作戰部隊提供彈藥,是最不應該的,也是最不可饒恕的錯誤。
伊散德爾瓦納發生的實際上並不是壹場真正的戰鬥,而是壹場屠殺,它是因人為的失誤而造成的。在大英帝國鼎盛的那些日子裏,英軍中的壹些軍官總是堅定地認為,土著人的部隊,無論多麽強大,是不可能打敗他們那些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部隊的。甚至連印度的兵變都未能把這種虛幻的翳影從他們的眼睛中除去。伊散德爾瓦納進行的戰鬥是漫不經心的:命令正確地下達了,卻沒有認真地保證命令得到切實的執行。這個災難的發生並不是因為出現了指揮官無法控制的行動,而是因為有人不服從命令,漫不經心,尤其是驕傲自滿。這是指揮官失誤的壹個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