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家節手抄報
中秋節的來歷: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壹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壹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壹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壹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的習俗
1、觀潮:在古代,浙江壹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壹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2、燃燈: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壹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3、猜謎:中秋月圓夜在公***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壹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壹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中秋節的古詩
1、《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2、《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中秋節的諺語
七月十五鬼節,八月十五人節(張家口)
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滿盤(邢臺)
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石家莊)
吃亂了月餅死公公(冀縣,冀縣風俗:新媳婦第壹年在婆家過中秋,就要連續幾年,在娘家也是如此,否則就算吃亂了月餅)
五月回港扒龍舟,六月割禾有錢收,七月燒紙盂蘭節,八月賺錢買餅嘗中秋(茂名)
冬唔飽,夏唔飽,八月十五食餐飽(廣州,中秋節令,供果豐富)
中秋節的作文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壹年壹度的中秋佳節。關於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於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我多麽盼著快點兒過中秋節啊,晚上,家人出去吃中秋晚飯,望月、吟詩、飲酒、吃月餅,多麽幸福啊!晚上,我們壹家圍坐在餐桌上吃月餅,爸爸把每個月餅都切成六份,壹人壹份。月餅的餡兒很稀罕,都有貝殼味兒、美國藍莓味兒、咖啡味兒、芝士味兒……我覺得芝士味兒的最好吃。
我們壹家人在院子的中央處賞月。我望著月亮,月亮原來是紅紅的,慢慢地爬爬漸漸的變白了,上面的圖像明了了,很美,給人壹種暢快的感覺。
在我睡覺時,我看著窗外,想起了壹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是想念家人的。
不管兩個人離別多久,都能看到同壹輪月亮。